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戒毒所。

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戒毒所。

自從看了《弟子規》,知道人生要考慮的事情很多。行動容易,做人難。戲可以演無數遍,但人生只有壹次機會。世上好的是劇,難的是人;劇是虛構的,人卻是真實的;戲再戲人生,人生如戲。有美麗心靈的人壹定有美麗的夢,真誠的夢絕不是虛幻的。)人要吸壹口氣,帶著野心活著——活著為了呼吸,只是活著;生的有誌氣,死的漂亮。昨天是曾經,是過去,今天是面子,是現實,不要媚於昨天,妳要創造今天!

在學生專業第四節課《信仰》中,我學到了守信就是守信;不守信用,不管是出於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背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原則。母親的職責就像壹場深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對責任的踐行,猶如冬日裏的舞雪,冷臉幹幹凈凈。學生,父母總是付出,從不等待回報,全心等待,只為孩子成才。在我們學會了“孝”之後,永遠不要忘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照顧父母。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對父母好,這是做人的根本。諸德孝為先。

《弟子規》裏有很多內容,需要妳自己去細細品味。

人生如酒,人生如畫,歲月如歌。也許正是因為人生有很多起起落落,幸福的滋味才更甜。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教科書,相傳為清代李毓秀所撰。主要記錄聖人對學生的指示。讓我們體驗祖先的智慧,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知識,還可以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待人接物...

這本書大概是說: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懂得做人。

我看了《弟子規》,最深刻的壹段是:“三年不離床哀,身敗名裂。”這句話讓我覺得古人對父母的喪事如此重視。他們的父母去世後,他們三年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在這三年裏,他們要把房子做得簡單樸素,不能出現任何有錢的東西。但是我們現代人能做到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哀悼壹個星期,壹個星期後就到處玩,喝酒,吃肉。現代人不會把房子搞得簡單。

“冠壹定要直,結壹定要打,襪壹定要穿,壹切都要剪得緊緊的”教我們出門要穿得整整齊齊。比如妳上學的時候,壹個人穿得整整齊齊,讓別人覺得校風壹定很好,但是如果壹個人頭發蓬亂,校服扣子沒扣好,別人就會誤認為校風很差。所以壹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當今社會,妳的形象也可能決定妳的未來。如果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壹樣,其他條件也差不多,但是壹個穿著整齊,講衣服衛生;壹個人不註意自己的衣服,衣服都是歪的。妳覺得老板會選誰?妳在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別人不僅看妳的學歷和能力,更看妳的形象。我們校園也壹直提倡講究衣著整潔,形象良好。所以我們從小註重衣服的整潔衛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看了這個弟子的規則真的受益匪淺!

看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什麽叫尊老愛幼,什麽叫孝順父母,什麽叫勤儉節約,什麽叫寬容大度...這壹切都是我讀弟子規則所得到的。

當我讀到“父母要叫我,不要耽誤父母的命令,不要偷懶,父母要尊重我,服從父母的責任”時,我想到了自己。我媽讓我掛衣服,我卻慢吞吞地回了壹句“哦…等等!”然後我就把頭埋在電視堆裏,讓我媽壹遍又壹遍的催我晾衣服。這是多麽錯誤啊!當我讀到“我被親人勸誡得臉色更柔和,聲音不悅耳,我會哭著抱怨而不抱怨”時,我明白了壹個道理:父母有錯時,壹定要勸諫糾正,但勸諫時,決不能板著臉,保持表情,要溫和開朗,要溫和平和。如果父母不接受我們的建議,那就等父母高興了再說。如果父母還是固執的不聽,有孝心的人是不忍心讓父母陷入委屈的,甚至會放聲大哭,求父母亡羊補牢!是的,和自己比起來,我真的很慚愧!爸爸媽媽批評我錯了,但是我沒有做到“我喜歡我的顏色,我喜歡我的聲音”!就板著臉跟爸爸媽媽講道理!讀到《兄弟是朋友,兄弟相敬如賓,孝順父母》的時候,我的臉變紅了,因為我經常和弟弟因為瑣事吵架。我父母來勸我們不要為這種小事爭吵。要和我們兄弟姐妹好好相處,姐姐應該讓著哥哥,但是我覺得父母偏心哥哥,經常讓父母擔心我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慚愧。當我讀到“早睡晚起,很容易珍惜這壹刻”的時候,我知道我們的時間很有限,可能在妳聊“QQ”的時候從鍵盤上溜走;看電視的時候可能會從遙控器上滑落;或者它會在妳的笑聲中悄悄溜走...

《弟子規》給我帶來了太多。它就像壹面鏡子,讓我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不足,也讓我下定決心,指明了自己追求的方向!

啊!我終於知道老師叫我們讀《弟子規》的道理了——學會做人,做壹個孝順的父母,和哥哥姐姐團結壹致,珍惜時間,誠實守信,好好學習!

《弟子規》是清代康熙年間學者李毓秀所著。它模仿三字經的風格,有三字成語。名韻的形式是古代孩子在家、出門、待人、在校尊師的規範。它是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語錄等匯編而成,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今天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可同日而語。看了《弟子規》,不知道現實和傳統有沒有傳承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談的最多是壹個“育人”的問題。如何育人,如何增加修養,如何做壹個完美的人?這是我們應該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中,很多人沒有精神支柱,往往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和自己的指導原則。在《弟子規》中,做人的總綱領,“弟子進要孝順,出要體貼,誠要信,愛群眾,行要善良,有余力,以成學問之教”。在物質社會時代,如果我們不迷失,不動搖,時刻保持清醒,把同事、領導、親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和諧起來,進而把整個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諧起來,那麽構建和諧社會就不是壹句空話。《弟子規》講的是日常生活、為人處事、外出求學等方面的行為和品行標準,主張先義後義。我深刻的理解和領悟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以此來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團隊,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互相配合。作為壹個服務窗口,我應該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有重要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有機體的健康。其中的“二十四孝”不僅影響著人們,教會了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如何在當今社會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壹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和孝敬的人,壹個連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都喪失了的人,怎麽可能對別人有禮貌。這樣的人能讓人信服和尊重嗎?《弟子規》是壹部不可多得的教科書,我們應該從中領會其精髓,弘揚中華美德,做壹個知禮知恥、謙虛、尊重、忠誠的完人。這樣,只有繼承和發揚傳統,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教科書,相傳為清代李毓秀所撰。主要記錄聖人對學生的指示。讓我們體驗祖先的智慧,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知識,還可以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待人接物...

這本書大概是說: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懂得做人。

我看了《弟子規》,最深刻的壹段是:“三年不離床哀,身敗名裂。”這句話讓我覺得古人對父母的喪事如此重視。他們的父母去世後,他們三年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在這三年裏,他們要把房子做得簡單樸素,不能出現任何有錢的東西。但是我們現代人能做到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哀悼壹個星期,壹個星期後就到處玩,喝酒,吃肉。現代人不會把房子搞得簡單。

“冠壹定要直,結壹定要打,襪壹定要穿,壹切都要剪得緊緊的”教我們出門要穿得整整齊齊。比如妳去上學,壹個人穿得整整齊齊,別人會覺得校風壹定很好,但如果壹個人頭發蓬亂,校服扣子扣不好,別人會誤認為校風很差。所以壹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當今社會,妳的形象也可能決定妳的未來。如果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壹樣,其他條件也差不多,但是壹個穿著整齊,講衣服衛生;壹個人不註意自己的衣服,衣服都是歪的。妳覺得老板會選誰?妳在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別人不僅看妳的學歷和能力,更看妳的形象。我們校園也壹直提倡講究衣著整潔,形象良好。所以我們從小註重衣服的整潔衛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受益匪淺。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這句話:父母打電話不要慢。家長們,不要偷懶。父母應該聽他們教的。父母的責任必須服從。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快,不能慢。父母讓我們做什麽,我們就不能偷懶。父母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認真聽。當父母批評我們時,我們應該服從。我想: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想到這裏,我回想起那件事。童年時,我是壹個愛哭的孩子。有壹次,我想在冷熨鬥上舔舌頭。味道非常好。父親看到我這樣做,馬上把我抱起來,叫我不要這樣,會讓我舌頭出血的。我沒聽,趁爸媽午休的時候又做了壹次。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桿上,突然感覺舌頭好痛,以為不好了!我只想收回我的舌頭,但我不能。我的舌頭被鐵欄桿凍住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裏哭了。爸爸聽見了,拿起壹杯熱水,倒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桿上,散發出壹股熱氣。我把舌頭割掉了,弄得滿嘴都是血。我媽說:“肖春,妳以後要記住爸爸媽媽說的話。”不聽父親的話都是我的錯。

這就是做人的感覺。聽父母的話就像說:“不聽父母的話,妳會吃虧的。”由此我們也要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教會了我們很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壹輩子。讓我們關心他們,尊重他們,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報答父母的恩情。

不是壹篇,是幾篇放在壹起,每篇之間都有空格。妳可以選擇妳想要的。我們應該始終小心我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俗話說: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穿有紐扣的衣服,要整潔,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特別是不要在背後說別人長短,這樣不好,不道德。

不要自私,要大度,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就會變得很幸福。

仁代表善良和仁慈。對外人好,對親人好,對朋友好,對同事好...現在人人都有,但有幾個是“仁者”?俗話說,人無完人!只要我們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至於別人怎麽說,那是他們的事!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僅僅知道是不夠的,我還要學會去做。我該怎麽做?學習知識。怎麽學?學習可以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以向別人學習,別人不壹定都是對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果我們應該學習,我們就不應該學習。我覺得《弟子規》會對我們的人生有幫助,我會壹直用這本書激勵自己。

讀後感《弟子規》

在我的童年,我認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必須聽從我的指揮,任我擺布。自從我學會了弟子規,我就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也容忍了我的蠻橫和傲慢。很多時候,我壹回到家就立馬坐在椅子上,從來不問父母的感受,喊著“給我壹杯水。”晚上想吃飯的時候,我就喊:“把飯拿來。”我媽端飯來的時候,我沒有及時反應。我只是說:“放在這裏吧,我先看電視,壹會兒再吃。”但是,自從我學會了《弟子規》裏的“放學時”這句話,我就不想再孩子氣了。我聽從父母的教導,服從他們。但是,人有很多毛病,很多壞習慣,我壹時半會兒改不了。比如吃飯的時候爸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來吃,這樣不好。有句老話:“老年人站著,年輕人不坐著,老年人坐著,人生就是坐著”來指引迷津。這是聖人的教海。但是,我深深的感受到了。

以前對哥哥姐姐直呼其名,這也是我的大毛病。我很快就直呼他們的名字。我可以學習《弟子規》裏的壹句話:“不要直呼長輩的名字,也不要看長輩。”從此以後,我會白叫他們“哥哥”或者“姐姐”,這讓他們很開心。他們也說我好。這都是徒弟的規矩!

響應者:彼得潘741-江湖二級初學者5-13 22:17。

傳統文化在當今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似乎有些過時,但近年來這股學習傳統文化的浪潮,讓我們這些喜歡在網絡時代追隨時尚生活、吃洋快餐、穿耐克的年輕人,開始反思自己:現代社會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麽?

《弟子規》的研究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第壹孝,第二誠信。泛愛人,惟親仁。有余力就去學文學。它從人的根源出發,教育我們從這些方面塑造自己的德性。第壹孝,就是壹個人首先要心中有愛,孝敬父母。如果壹個人連養育過他的父母都不能尊重,那麽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礎,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長輩、領導、老師、兄弟、朋友,他的所作所為也很難得到認可。

下壹次,我真誠地認為,我們應該謹慎生活,信守諾言,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誠實。從壹個小人物到壹個大企業,如果他不能對人坦誠,那他靠什麽立足於社會?“人無信仰不能立,企業無信仰不能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從壹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成為今天身家數百億、享譽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競爭無處不在、效率決定壹切的現代商業社會,誠信未必能為企業贏得壹些眼前利益,於是壹些目光短淺的企業拋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但是他們得到了什麽?“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人,惟親仁。有余力就去學文學。意思是與大眾交往時要平等,要善良,要以仁心親近人,時不時向人學習。這些都是學習的基礎,必須要做。如果已經做到了,還是要學習壹些其他的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是教我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從各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是認同的過程,而影響自己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應該很容易記住門徒規則,但要真正對壹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需要時間。人的壹生壹定有壹些原則,潛意識裏被這些原則所約束。學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言行中。學習弟子規則不僅是壹個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也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這個世界才能成為和諧世界。

學習實踐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第壹孝,第二誠信。泛愛人,惟親仁。有余力就去學文學。它從人的根源出發,教育我們從這些方面塑造自己的德性。第壹孝,就是壹個人首先要心中有愛,孝敬父母。如果壹個人連養育他的父母都不能尊重,那麽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礎,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長輩、領導、同事、兄弟、朋友,他的所作所為也很難得到認可。下壹次,我真誠地認為,我們應該謹慎生活,信守諾言,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誠實。從壹個小人物到壹個大企業,如果他不能對人坦誠,那他靠什麽立足於社會?泛愛人,惟親仁。有余力就去學文學。意思是與大眾交往時要平等,要善良,要以仁心親近人,時不時向人學習。這些都是學習的基礎,必須要做。如果已經做到了,還是要學習壹些其他的知識來充實自己。這是教我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從各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學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言行中。學習弟子規則不僅是壹個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也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

學完弟子規則,明白了很多道理。面對它,我有壹種久別重逢的感覺。其中,“進則孝”、“出則孝”、“誠”、“信”、“泛愛”、“善”、“不遺余力學文學”構成了壹個完整的道德體系,其核心是做人之“道”。在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我反復閱讀了蔡禮旭寫的《快樂人生》,越讀越覺得這的確是壹本人生智慧的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自然運行規律。“德”就是教會人類如何在不違背做人原則的前提下,遵守自然規律。其本質是五關系:父子親,君臣義,夫妻異,老幼有序,朋友守信。它教我們如何修身養性,按照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順序。不修身養性,就不可能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壹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它以善良、尊老愛幼和真誠待人而聞名...這些優良傳統從古到今都廣為人知。當妳讀《弟子規》時,妳似乎置身於文明和做人的道德大道之中。

諸德孝為先。孝順是做兒子的本分,但我經常以大線講究孝順,從不講究小。《弟子規》只是告訴我們,孝順必須從小事做起,孝順要壹直在,不是壹時壹念。

“欲報恩,則忘怨,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被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懂得感恩。感激那些給我們生命、知識、衣食、庇護和批評的人。永遠把對別人的愛記在心裏,學習別人的美德。提升自己,感動別人。

看完《弟子規》,我發現我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或者我認為正確的言行,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原則,但它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質。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什麽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才是照耀靈魂的永恒陽光!在認真閱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腦海中的塵埃。

我記得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如果您:

播下思想的種子,妳會收獲話語;

播下言語的種子,妳會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妳會收獲個性;

播下個性的種子,妳將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深刻的內涵所感動。因為自己的無知,誤解了很多先賢的教導,甚至叛逆地把壹些傳統文化當成封建糟粕。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覺得“我們是中華兒女的驕傲”。覺得那是空洞的口號。這才明白了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受到全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壹代又壹代賢惠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交朋友,謙虛善良.....幾千年的文化造就了這麽多中華兒女的優秀品質。但是為什麽報道說巴黎聖母院裏“不要大聲說話”是用中文寫的?在泰國皇宮的廁所裏,也要寫上“去後請沖水”;在美國珍珠港,垃圾桶上赫然寫著“請把妳的垃圾留在這裏”......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麽壹個曾經拿過全國比賽冠軍的聰明大學生會對曾經嘲笑過他的室友做出這種事?其中壹個室友活了下來,因為她主動提出幫馬加爵做飯。這引起了社會對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和關註。

作為壹名教育工作者,既然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入手,進行彌補。讓我們培養的學生步入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為基礎的。其中,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壹棵大樹,只有根紮得穩,才會枝繁葉茂。做人,只有建立起最基本的道德,壹個擁有謙遜、尊重、善良、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壹樣,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力,是不可能創作出壹幅優秀的作品的。如果他不知道做人的基本原則,按照自己的意願武斷行事,他就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我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習了《弟子規》後,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把這份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每壹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壹點,從我們的班級教育中壹點壹滴幫助每壹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嗯,接觸傳統文化壹年了。其實這種計算不壹定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壹個人,任何時候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壹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我的壹個語文老師說的,“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山裏的村民,不管是壹知半解的文字,還是壹個字,他的壹言壹行,都表現出儒家文化的修養。”我對這句話的感受越來越深。壹種思想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哪裏可以不受影響?盡管傳統文化在現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它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禮等傳統觀念,尤其是在行動方面。所謂弟子規矩,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最初,這本書被用作兒童啟蒙讀物,其效果與《聖紫晶》差不多。但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部經典是合適的。尤其是現在社會道德失範,仁人誌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和人文關懷,創造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學習經典尤為必要。

學習的過程是認同的過程,而影響自己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應該很容易記住門徒規則,但要真正對壹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需要時間。人的壹生壹定有壹些原則,潛意識裏被這些原則所約束。學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言行中。

學習弟子規則不僅是壹個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也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於壹個人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這個世界才能成為和諧世界。

弟子規是做人的根本,是儒家思想的基礎,是現在每個家庭、每個社會、每個國家最需要的道理。我去《弟子規》之前,雖然知道《弟子規》很好,但不知道有那麽深。之所以來《弟子規》,是因為我媽在網上看到了這個課程。我媽說問我和我姐就好辦了。姐姐說好,我就想和姐姐壹起去看。

當初我在管教的時候,就找到了我的道德加油站。上課的時候,老師開始教我們孝順。老師讓我們給父母敬茶,告訴我們父母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時候,等等。老師用這些告訴我們,父母是善良的,只是有時候我們不習慣。然後老師教我愛,真誠,忠誠,博愛等等。,慢慢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幸福是什麽感覺。

之後漸漸習慣了,弟子規這壹課就成了這五天上學的提醒。我從每壹個弟子的規則中學到的是壹步壹步的執行。而且我發現上學後回學校是壹個執行的測試,測試自己有沒有重視。妳是在學校和同學玩的時候忘了,還是記得在課堂上時刻提醒自己壹定要老師教?如果我沒有記住和執行,我會想辦法記住和執行,這也是訓練我改掉壞習慣的壹種方法。但是,學了之後不去做也沒用。弟子也說:“不做,學文學,華而不實。”

  • 上一篇:2021深圳吳同山杜鵑俱樂部主題活動及演出時間
  • 下一篇: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_傳統文化的傳承散文欣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