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專家英尼斯認為,媒介系統要完成傳播信息、知識和文化的使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信息在空間上的* * *時間傳播和信息在時間上的歷史傳承和積累。任何媒介都是物質實體,因此必然會在壹定的時空以壹定的形式存在,並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屬性。書籍、雜誌、報紙、照片、石碑等。都是占用空間的媒體,而收音機、電話、對講機、無線通訊都是耗費時間的媒體,而電影、電視、電腦都是時空媒體。
從傳播過程來看,信息從傳播者到受傳者經歷了時間歷程和空間範圍。從媒體的時間性質來看,媒體能夠保存信息的時間有長有短,傳播信息的速度有快有慢。比如,與前者相比,電視傳播速度快於印刷,具有時間優勢;與後者相比,電視傳播時間更短,更難保存,沒有時間優勢。從媒體的空間性質來看,能夠負載信息的空間有大有小,信息覆蓋的地理範圍也有大有小。
交往是壹種信息共享活動,是在壹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也是壹定社會關系的體現。通信不僅是人類空間的連接器,也使信息傳播到萬裏,不受山河阻隔。也是人類時間的連接器,讓信息可以傳遞千年而沒有滄桑的磨損。但是,為了在社會成員之間搭建壹座“持續的橋梁”,交往受到有限的生活、社會關系等因素的束縛。所以,相對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無限,交往的具體時空是有限的。
現實中,人的本質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狹小的社會活動空間裏的人,只能是單方面發展的個體。只有生活在最廣闊的社會交往空間中的人,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媒體作為信息交流的中介,是人類獲取社會關系資源的必要和普遍條件。自有人類以來,媒體就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鬥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它不斷推動著社會發展,促進著個體的自我滿足、自我認知和自我完善。因此,交往的時空條件決定了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從而決定了人類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然而,作為物質世界中的具體人,由於生活時間和精力、社會特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人類所擁有的時間和空間是相當有限的,而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阻礙了人類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使人類所擁有的社會性無法張揚。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必須努力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必須探索和掌握時空的“必然性”,才能獲得時空的“自由”。恩格斯說:“自由在於根據我們對自然必然性的認識來控制我們自己和外在的自然。”[2]
媒介技術的發展史表明,媒介技術革命的過程就是人類打破時空束縛的過程。早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其著作《人的延伸:媒介通論》中就提出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這壹著名結論。在麥克盧漢眼裏,書籍是眼睛的延伸,收音機是耳朵的延伸,電話是耳朵和聲音(嘴)的延伸,電子技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總之,它認為媒介是我們人類生理和神經系統的延伸,它構成了壹個串聯互動的世界。在我們看來,媒體與其說是人體的延伸,不如說是人體的時空延伸。因為,正如麥克盧漢在他的另壹本書《媒介即信息》中所說的,口頭媒介受到聽的物理因素的限制,導致人們生活在壹個狹小的空間裏:部落群體;文字和印刷媒體出現後,媒體的時空擴展,人類開始分散居住,原有的部落社會解體;電子媒介出現後,以其範圍廣、速度快、場景感強等優越性能,將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納入壹個傳播體系,形成了類似部落群體但地域範圍廣的“地球村”。可見,媒介技術的進步為人類從時空的“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提供了前提條件。
麥克盧漢還提出了“媒體即信息”的著名論斷,認為深刻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社會基本結構的不是媒體傳播的內容,而是媒體本身。是指媒介形態的任何進步所引起的人類規模、世代或類型的變化,是媒介形態除了傳遞媒介內容之外,帶給人類社會的“信息”。這個命題的本質是強調媒體形式遠比媒體內容重要。壹般來說,媒體只是壹種形式,壹種信息、知識和內容的載體,是空洞的、被動的、靜態的。但他認為,媒體對信息、知識、內容的反應很強烈。它是積極的、動態的,對信息有重大影響。它決定了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有人不同意媒體只承載內容的形式和外殼。習慣性的思維定勢阻擋了洞察力和創新思維,人們對媒體形式的革命力量視而不見,卻充耳不聞。
第二,五次媒介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時空的延伸
在人類媒介技術史上,有過五次媒介技術革命,每壹次媒介革命的巨大作用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有力地改變了過去人們的感受、觸摸、所見所聞,也深刻地影響了今天人們的所思所行。在前語言時代,我們的祖先只能通過動作、表情、呼喊和手勢等非語言媒介進行傳播。勞動創造了人類語言之後,口頭媒體掀起了人類媒體史上的第壹次革命。有了語言,人類個體的經驗可以被社會成員交流和分享,上壹代的知識也可以傳遞給下壹代。有了語言,人類從此擺脫了動物信號傳遞的藩籬,走上了人類精神交流的道路。口語的出現無疑加速了人類社會的進化和發展。直到今天,口語仍然是最基本、最常用、最靈活的交流手段。但是口語也有其局限性:第壹,由於人的精力的限制,口語只能在很短的距離和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傳遞和交流。其次,口語中使用的音標是稍縱即逝的東西,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媒體發展史上的第二個裏程碑。文字克服了有聲語言稍縱即逝的特性,可以長期保存信息。文字可以把信息傳遞到很遠的地方,打破了聲音語言的空間限制。
在印刷媒介技術出現之前,文化知識由於媒介的繁瑣、復制的困難和傳播的壟斷,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竹簡、帛書、地寶等書面媒介只在上層社會流通。印刷媒體技術的發明帶來了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媒體技術革命,引導人類傳播進入了壹個全新的大眾傳播時代。印刷傳播以其便攜性和易保存的優勢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在人類第四次媒體技術革命中,以廣播電視為主體的電子媒體不僅極大地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在萬裏之內瞬間傳播,而且掙脫了印刷媒體中必不可少的物質運輸的束縛,為信息傳播開辟了便捷、高效、省錢、省力的空中通道。特別是當廣播電視插上衛星廣播的翅膀,這種傳播就不再是通常的大眾傳播,而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跨國傳播甚至全球傳播。“經過壹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發展,我們已經將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取消了我們星球上的時間和空間。”[3]
網絡媒體的出現和網絡技術的進步掀起了第五次媒體革命。網絡是利用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和視頻技術將世界上所有國家、部門和個人連接起來的高速信息交換系統。網絡媒體具有非常廣闊的傳播時空,可以將信息傳播給互聯網覆蓋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所有目標受眾。而且由於網絡媒體的超文本格式和相互超鏈接,其內部信息空間巨大,不受廣播電視播出時間和報刊版面空間的限制。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壹般建立在血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的基礎上,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受制於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社會角色等因素。網絡媒體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同階段、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人在網絡中有直接或間接的交流關系,突破了以往點對點交流的局限,實現了壹對壹、壹對多、多對多、多對壹等多種形式的交流。社會成員可以在同壹時間任何地點交流任何內容,增強了人的開放性和社會性,形成更自由的人際關系,也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