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引導大學生積極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其有價值的部分可以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產生積極影響,也有利於消解市場經濟的壹些經濟原則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與逆境抗爭的精神,蘇東坡豪放豁達的胸懷,張衡、徐霞客對真理執著的熱愛,孟子的“我善養浩然之氣”,都是健康的精神境界。在處理自然與命運的問題上,荀子的“制命而用之”論和王夫之的“與自然互動”、“創造命運”論,都包含著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關於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古詩十九首》和阮籍愛情詩對生命意義的關註,《世說新語》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戀愛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註入了新鮮血液。
中國人崇尚親情,“身在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和“慈母手裏的線,為任性的孩子做衣服”極大地溫暖了我們的生活,支持我們克服各種困難。“鳥獸不能同群,我也不是斯裏蘭卡的追隨者。”和“跳舞找出影子就像在地球上。”中國人熱愛和關心現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們思想的影響,能夠吸引人們的註意力來建設現實生活。“君子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中國人沒有屈服,而是始終保持壹種信心、鬥誌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中國人往往講究道德,待人友善,這對優化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在處理個人、民族、國家的利益時,“利國利民,不為身”是壹種高尚的精神境界。在義利取向上,“見利忘義,見危舍命”和“見財不得,見難不得”。拜金主義、金錢至上、金錢至上等思想的侵蝕,其反抗閃耀著道德光輝。在修養方面,《國語》中的“從善到成,從惡到崩”,“從勝到強”都是良言,都是警示。
在因為咄咄逼人的自由而處處喪失責任感的今天,什麽是白居易的“人之憂而不救,孤芳自賞是什麽感覺”,什麽是顧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下,在喪失了見義勇為、誠實守信精神的時候,“三杯吐承諾,五嶽輕”的承諾讓我們汗顏。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形成的漫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許多方面是落後和薄弱的。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對這些負面的文化現象避而不談,違者必究。其實躲是免不了的。不如正視它,走近它,反思它。反而可以作為反面教材,起到提醒人們節約時間,深入思考的作用。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理解這些負面的文化現象,同時督促他們去克服負面的作用和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認知的價值取向、保守的心理、“守壹”的慣性和“忌諱”,都會阻礙學生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的形成。崇尚中庸會直接影響學生競爭觀念的形成。等級觀念、忠孝文化、“不可居高臨下”的封建原則,都會阻礙學生民主意識和作風的形成。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將官僚視為整個社會的核心階層,這必然導致崇尚“人治”、無視“法治”、排斥民主的後果,當然也會影響到現在的許多學生和人們對體制的根本改革,從而容易使改革成為壹句空話...
在新的時代,我們需要建設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體系,使人們更加高尚,擁有更高的人生境界,進壹步促進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但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的,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和創新。
繼承是必須的,主要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或者反映了中國人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壹些高尚品質,應該繼承。當然,我們反對無限提升。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然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張都是不對的。
關於如何繼承上述,即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體系的對接,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其實有精辟的理論。首先,“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應該接受!”首先是繼承,然後是批判、吸收和吸收後的創新。
中國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也具有鮮明的兩面性。中國傳統文化是精華與糟粕並存、正反因素並存的雙面體。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並不是完全涇渭分明的。它們往往是融合在壹起的,交織在壹起的,往往壹方面是精華,壹方面是糟粕。這種復雜的局面要求我們謹慎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有意識地盡可能地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理解和研究來滲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傾向性,增強其正面效應。
點亮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之燈,舉起人文大旗,以雷擊鼓,以風雨潤澤,必將改變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衰退的現實,也將有利於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