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對我們個人素質的培養有什麽意義?

傳統文化對我們個人素質的培養有什麽意義?

20世紀以來,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和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深刻的危機和隱患:對物質、技術和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卻被忽視和漠視。在中國,人文精神的危機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註的問題。弘揚人文精神,尋找失落的精神家園,已成為當代教育研究中極其重要的課題。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其向社會輸送的人才應該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和諧統壹的人才。著名建築師梁思成先生認為,沒有人文素養,只能有壹半人懂工程。他反對“半個人的世界”,強調教育要“理工科與人文結合”。中國優秀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中華民族精神。概括起來,主要是“究天人之際”的探索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濟世濟民”的責任精神和“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這些精神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寶貴財富。【1】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人性、生命、人性、人格為目標,培養大學生最終成為獨立、成熟、人格健全的現代公民,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哲學家壹直在思考三個問題:人與自然(包括上帝與宇宙)的關系、人與群體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由此闡述了以下文化論述:

(壹)人與自然的統壹

季羨林先生指出“天人合壹即天人合壹”,人與自然要“合”。[2]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人類文明順利發展的基石。“天人合壹”的概念主要包含兩層含義。第壹層意思是,人由天地而生,其生命遵從自然的普遍規律。第二層意思是,自然的普遍規律和人類道德規律的最高原則是壹和二,二和壹。”[3]古代哲學家的“天人合壹”觀念對中國文化及其發展產生了長期而廣泛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總體思維模式。人們把“天”看作是壹個超越時空的大秩序,即人們遵循這個秩序,把“天”和“人本”作為壹個鮮活的、無止境的生命歷程,為天地立心,然後盡己所能,盡己所能,教育天地。[4]實現天、道、人的統壹,才能達到人類的理想境界;實現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保國富民。“天人合壹”中蘊含的尊重自然的方式,啟示人們順應自然和歷史發展規律,追求和諧壹致的生活境界。特別是儒家所倡導的人生修養哲學,強調人性的修養要與人我和諧、天地和諧融為壹體,把品德和精神壹步步提升到道德和天地的完美境界,這對我們完善自我人格、升華人生價值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中庸

中國古代哲學家在中庸中提出了“中和”理論。《中庸》說:“達致和諧,天道地位不佳,萬物育成。”說明儒家的和諧論——生命的和諧,觀其萬象,天地各有其位,各有其和諧體系;只有每個人都有他的位置,他才能加入天地之間的和諧。德行喪失,偏離了應有的位置,天地和諧也就喪失了。儒家思想強調人需要在人生的體驗中調整自己的內心生活和外部世界,使自己的內心恢復和諧。人性的和諧,人性的和諧,物性的和諧,物性的和諧,天地的和諧,從而達到天地與人關系的和諧。

如何達到精神上的和諧?儒家認為必須堅持中庸之道,以中庸為手段,達到中和的目的。什麽是“中庸”?朱解釋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天真無邪,而平常之理,理所當然,精妙到極致。”“中庸之道”要求處理問題要公正、恰當、得體。也就是說,把握準度,既不要到位,也不要太過,“過猶不及”。中庸之道的“中”要求事物處於平衡狀態,但它是壹個動態的平衡點。如果稱錘按照被稱物體的重量在稱梁上運動,只有找到平衡點,稱梁才能放平,砝碼才能落定。中庸不是無原則的折中主義,而是告訴我們要擺脫極端,追求恰當合理的處置。在端莊穩重中體現了博大的精神和寬廣的胸懷,恰到好處的把握了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和目標。它已經深入到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每壹個元素和組成部分,成為壹般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核心要素之壹。

(3)仁義道德

崇尚道德修養是古典聖賢做人的基本標準。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倡導的道德倫理思想。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這種同構性成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建設的基礎。仁居五德之首。禮記?中庸之道曰:“人之仁也。”意思是只有有仁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在人類豐富的道德內涵中,核心是愛。儒家“愛是仁”的道德命題,進壹步將仁愛之心延伸到每壹個人。“親”是孟子“仁政”思想中的重要基石。“親親親親親親民,親親民愛民。”(《孟子?奉獻)從親人之愛到人民之愛,從人民之愛到萬物之愛,這是儒家壹步步升華愛的典型步驟。“仁者愛人”的道德觀念使中國成為壹個禮儀之邦,也使中華民族成為壹個道德意識極強的民族。

(4)自我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身心的修正。儒家經典《四書》中的《大學》壹書開篇就提出:“大學之道,明於德,親民,止於至善。”弘揚清明之德,把個人的善傳播給天下所有的人,甚至進入“至善”的境界,這種“內聖外王”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要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就要“學而時習之,學而知之,誠而信之,正而行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敬事、知、誠、正”是修身的具體方法,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最終目的,所以《大學》說:“從皇帝到庶人,無不以修身為本。”修養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子有壹句名言“我壹日三救”;孟子宣稱“我善養我的浩然之氣”,主張讀書人要“獨善其身,不為貧窮所累,能為天下所用”。古代先賢的這些“修身”思想影響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文明,如勤勞、善良、禮讓、自律、自省、自強、慎獨、溫和、勤儉等等,成為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二、傳統文化精神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多年來,在西方文化、網絡文化、休閑文化的沖擊下,傳統文化被淡化,人文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精髓了解不多。此外,文科和應試教育使得傳統文化沒有在相當壹部分大學生的頭腦中紮根。很多大學生對什麽是民族精神和國家責任,什麽是精神世界的豐富,什麽是道德和智慧,什麽是德性的基礎、基礎和根基知之甚少或想之甚少。作為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艱巨歷史責任的當代大學生,要積極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內化於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誌、信仰之中,成為人格健全、靈魂高尚、意誌堅定、使命感強烈、宇宙視野廣闊的新壹代。今天的大學生要繼承民族精神,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註意以下幾點:

(壹)重視人文教育,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

“文化即人化”是壹個經久不衰的文化命題。所謂“人化”,就是“文化成就”,是人成為人的動態過程。是壹個根據“人”的價值來美化和完善“人”的理想的歷史過程。[5]在不斷改造自然和自我的過程中,在創造豐富的文化成果的同時,人性才能得到高尚、完善、更加自由的全面發展。文化是塑造人性的力量。文化不僅滿足人的需要,而且創造、限制、改造甚至禁止人的某種需要,從而改造、限制、修飾、掩蓋人的動物特性和反社會傾向,使人“成為人”,擁有“人”。[6]正是因為文化具有如此改造人、塑造人的力量,當代大學生應該從文化的滋養中尋求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養。今天的大學生有兩個重要的功課——“為學”和“為道”。老子說:“為學而變壞,為道而變壞。”(《老子》第四十八章)在處理“為學”與“為道”的關系上,老子告訴我們,知識的積累是相加的,知識每天都會不斷增加;個人的欲望、獨斷、偏執,要用減法壹步步否定,最終達到“失與失,以致無為”(《老子》第四十八章),從而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和人生境界。儒家在人文教育方面有很多教導,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到“欲立而立,欲達而才”(《論語?雍也》)的“仁”的概念,來源於“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和”的“人和”理論,甚至“怒而忘食,樂而忘憂”(《論語?對生活的態度能給生活帶來啟迪,滋養精神,使人的思想境界有所超越。

(二)培養審美心靈,追求詩意人生。

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人類應該“詩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謂“詩意棲居”,就是“審美人生”。當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精神疾病成為壹種無法控制的世紀和時代疾病。大學生進入社會後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甚至工作壓力、經濟壓力,都是對他們人生的每壹次挑戰。如何在充滿壓力的世界裏“詩意地活著”?中國古代先賢的生活態度為大學生提供了壹種模式。

孔子雲:壹是放寬,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孔子也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和仁者應該在自然景觀中獲得壹種快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閑”,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壹次壹次的放松”所謂“閑”,就是暫時擺脫直接的實際的、功利的活動,回到精神的家園去獲得休息和快樂。宋代大學者程顥寫過壹句著名的詩:“閑時無事閑,眠時無事紅。".安靜的時候壹切都是自得的,任何時候和人在壹起都是快樂的。道通過物質世界,思考進入異常情況。富貴不淫,貧賤不樂,男兒在此豪邁。”程顥的詩表達了“閑”帶來的平靜境界。有了“閑”,人就能從世間萬物和境遇的變化中獲得壹種精神上的享受,從而擺脫富貴、貴賤等現實的、功利的煩惱,自然變得心胸開闊

大學生要有審美的人生,就要有審美的胸懷和審美的眼光。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壹個很平凡很普通的生活中發現美,世界上的壹切都會變得那麽有情調,那麽有靈性,那麽與妳息息相關。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會在“十草堂壹天井”的房子中間感受“竹石之戀”,寫下傳世名句:“風雨中有聲,日月有影,酒裏有情,閑中有伴。我不是唯壹愛竹石的人,就是竹石也愛我。”(“鄭板橋?題畫本)是壹種審美活動,以審美的眼光將竹與人融為壹體,息息相關,感受不可言說的詩意。

大學生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熱愛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只有珍愛生命,才能以發現的眼光和飽滿的熱情體驗生活中的各種美——自然生態美、節日習俗美、多彩藝術美、理性科學美等。,才能從極度緊張、極度單調、枯燥的生活中解放出來,讓自己保持豁達、和諧、愉悅的精神狀態。

(三)加強自我修養,提升人格

修身,就是通過學習、訓練、鍛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儒家倫理中,修身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是決心。修身的目的是持家、治國、平天下。這不僅僅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家人友善,為了治國安邦,為了教化天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修身養性”,“修身齊家,齊家為民”,正如孟子所說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當代大學生應該把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個人奮鬥結合起來,心甘情願地把個人的聰明才智奉獻給國家和社會,而不是短視和利己。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心胸開闊,朝氣蓬勃,勇於進取,通過歷練成為高素質人才。

修養的最高境界——自省。禮記?中庸說:“不要隱身,不要無足輕重。故君子慎獨。”即使是壹個人的時候,也要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遵循道德規範,加強自我監督意識,自覺抵制壹切不良行為和各種誘惑的影響,在各種環境中嚴格自律,保持內心的純潔,逐步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魯迅先生說:“我的確時不時地解剖別人,但我解剖自己卻越來越無情。”看來他明白“謹慎獨立”的重要性。慎獨時刻提醒著人們:時刻想著貪婪的危害,時刻自律。曾子說,“我每天拯救我的身體三次”。古人還是有自我完善的理想的,現代大學生要遇到聖人思齊,努力達到這種修身養性的境界。

三。結論

子曰:“溫良恭儉讓,然後為君子。”在當今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蘊含的博大精深的哲學、道德智慧、智慧道德、深刻的生存觀、完整的做人原則,特別是註重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壹的整體觀,理應成為大學生精神的盾牌——擺脫浮躁的心靈,構建完美和諧的人格。

  • 上一篇:300年從帝王用品到琺瑯的完美。
  • 下一篇:妳所不知道的陽臺進化史!7080後看了壹定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