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術,我們總能想到少林、武當等門派。說到武術,我們總會想到師徒,師徒傳授男人而不是女人的無與倫比的神奇。但民國改變了之前的印象,讓武術不再是宗室的特色,也不是壹對壹的師徒制。
為了防止民間武裝反抗統治者,不同朝代的朝廷對武術的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數時代,民間武術是被禁止和否定的。
而像宋朝這樣重文輕武的朝代,也多次頒布“武禁”。為了防止漢人反抗,元朝還嚴禁漢人習武。
從秦朝禁武到清朝滅亡,雖然也有壹些朝代非常重視武術,比如唐朝就建立了武術制度。整個歷史上舉行過500多次武術考試,但這些都是為了給國家招賢納士。
但是,中華民國不壹樣。民國時期,無論是國民還是國家都對武術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民國改變了國家和人民幾千年來的許多習慣。民國時期,武術大師們不僅研究武術技術,對武術學術和文化也進行了深入研究,還吸收了壹些西方的內容來融合中西文化。
民國38年,局勢動蕩,內憂外患。這時候就形成了“以弱為恥,要崇武”的思想。
梁啟超說:“武人之生命力,有賴於國家之建立,而文明則有賴於此。”
國家和人民都覺得要好好練武才能保家衛國,民國政府也開始重視武術。1927年,蔡元培等人以增強國人體質、弘揚中華武術為目的,建立了以張之江為館長的中央國術博物館。對於中央武館的發展,每年都會召開壹次會議,為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武館分三個體系,從中央、省市到縣,都有武館。
中央武館之後,政府開始下令各縣級市開設武館,可見當時國民政府對武術的重視。特別是中央武術博物館,由中央政府管理,經費由政府承擔。
政府對武術的重視改變了過去朝廷禁止民眾習武的局面,大量民間武術團體開始湧現。尤其是在廣東,武術學校也是層出不窮,各大武術高手也是在那個時期出現的。例如,著名的葉文也是那個時期出現的著名武術家。南京也是如此。據史料記載,街上很多人都是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普通人都是不平凡的。拍的很多電影都和當時的武俠有關,比如《武林盟主》《精武門》《葉問》。
此外,政府、武術學校甚至學校都開始開設武術課,正是學校開設武術課,讓武術在更多人中傳播。
但是武術壹開始在學校並不是主流,學校壹開始也不熱衷於開設武術課。武術從1915入學,但學校只把武術作為選修課。如果不是那些崇尚武術的精英們的努力,武術不會成為學校的正式課程。
例如,在1928中,張之江提出“請將國術作為體育課的主課”,在1931中,張之江兩次提出類似的建議。正是通過這些武術倡導者的不懈努力,武術終於成為體育課的中心。終於在20世紀中期,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將武術定為必修課。而且拳種、器械種類越來越多,武術的教學也更加系統化、規範化。1936期間規定高校開設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劍和棍棒等武術門類。
從政府、民眾到學校,全社會都在學武術,最重要的是男女都在學武術。這些改變了武術教學由男到女的傳統,也改變了傳統的武術壹對壹的師徒教學模式,變成了壹對多的小組教學。
武術在學校的發展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那麽學校的武術老師是從哪裏來的呢?
武術剛入校的時候,大部分學校都是聘請民間拳手做學校老師,這是民國初年常見的聘請老師的渠道。即使到了民國後期,壹些學校仍然雇傭民間拳手。例如,北洋政法學院和清華學校聘請形意拳劉的兒子作為他們的武術老師。這些民間武術高手對學校武術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學校除了聘請民間武術高手當老師,還會聘請武術社團成員當老師。例如,像上海吳京俱樂部和武術博物館這樣的武術組織是學校尋找教師的地方。除了以上兩種途徑,專業武術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是學校聘請老師的人選。而且學校對武術老師的要求是,除了教武術,其他的體育科目,和現在的體育老師差不多,會教很多體育科目。於是出現了專門培養懂武術的體育教師的學院。
但不得不說的是,雖然有專門的體育學院,但實際上這些學校開設的武術課程並不多,這些學院畢業的學生對武術並沒有很深的研究。當時壹周33個課時中只有1個課時是武術課,所以這些老師的實際素質也令人擔憂。
當時的武術教材也比較混亂,沒有統壹的標準。壹方面政府沒有成立專門的部門編寫武術教材,另壹方面即使學校有編制也沒有很好的利用。1919北京體育研究會建議北洋政府統壹規定武術教材。當時北洋政府通過了這個提案,要求各省在學校辦理。1934,政府還要求中央國術館編寫教材。當時第壹期教材也已經定稿。高年級小學生學太極拳,初中生學五行拳、彈跳劈劍、三才劍,高年級學生學八極拳、八卦掌、梅花刀、昆武劍。但總的來說,教材還是比較亂的。
民國時期對武術的另壹個貢獻是將武術提升到學術研究的高度,吳京俱樂部也因此而聞名。吳京俱樂部為武術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著“不動筆,焉得虎子”的原則,吳京俱樂部出版了許多武術書籍,如《達摩劍》和《五虎槍》。為了更好地宣傳武術,吳京博物館還在十周年之際創辦了《吳京本紀》雜誌,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詞。
此後,吳京協會還創辦了《吳京特刊》和《吳京雜誌》等各種刊物。雖然壹開始他們只是出版了壹些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與武術相關的書籍,但這些書籍的目的只是介紹武術的技術和套路,這些介紹並不能算是對武術的學術研究。但在30年代以後,他們開始發表壹些著名的武術演講、武術新聞、雜文以及對武術的考證,逐漸走近學術領域。
除了吳京俱樂部,國家武術博物館也開始對武術進行學術研究。中央國術館從成立之初就有編輯部,他們整理出版國術書籍。到1935,他們已經出版了《形意拳概要》等22種書籍。而且1929年創辦了武術的荀刊,中央武館的出版也激發了省縣武館創辦刊物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名家對武術的見解和評論發表在“武術訓訓”的“論文”專欄裏。
武術家也開始寫書闡述自己對武術的看法,也有人開始寫書介紹武術套路的插圖和練習方法。甚至有人開始把武術和自然科學聯系起來。比如他們在《形意拳簡析》中開始講形意拳的肌肉操作過程,還有人把太極拳和心理學聯系起來。這些著作的出現,使武術進入了學術圈。
雖然民國時期的學術研究、學校推廣、武術教材都沒有現在這麽專業,但正是民國這樣壹個過渡時期的出現,才導致了武術的發展。當時武術研究興起,也是民國時期武術的發展讓中國武術走向國際。
參考資料:
【1】張秀昌;唐守言。民國時期武術學術研究及其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02-25?。
[2]白音龍;趙;蒲王春。民國時期武術盛行的歷史動因及影響[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 2017-06-15.
[3]韓冰;魯·。民國時期學校武術課程發展研究[J].北方文學(下半部)?, 2011-10-25.
[4]江丙剛;馬文國。民國時期武術學術研究及其啟示[J].格鬥(武術科學),2013-04-28?。
[5]呂思宏。論民國時期的學校武術[J]。中國體育科技?,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