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閩臺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閩臺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閩臺文化是指居住在閩臺地區的人民創造的以閩方言為主要載體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閩臺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社會。

文化特征

臺灣省漢族移民中,閩南人約占島內漢族人口的83%,所以中華文化在臺灣省的傳播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臺灣省並在臺灣省進壹步發展的歷史。比如臺灣省移民大多說閩南語,閩南語幾乎成了臺灣省的通用方言;臺灣省移民基本保留了閩南的飲食習慣、服飾文化、建築風格、婚喪喜慶;臺灣省的戲劇、歌舞、兒童遊戲等文化娛樂和宗教信仰也是從福建傳過來的。閩臺文化的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學界已有論述,不再贅述。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臺灣省的傳播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自然環境下有了壹些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利已成為臺灣省社會的主導價值觀。臺灣省開發較晚,福建人大規模遷移到臺灣省,是沿海地廣人稀,生活困難所逼,但並不完全是為了養家糊口才越境到臺灣省的。其中壹個主要原因是臺灣省土地肥沃,“壹年生產的大米夠四五年用”,多余的糧食運回大陸出售,以獲取豐厚的利潤,所以臺灣省的農業經濟從壹開始就帶有商品經濟的性質。《赤嵌筆記》說:“(臺灣省)三縣皆稱沃土,水土不同。.....不過晚稻會很充足,而且據說是大年,有幾千箱,既能養活縣裏,又能支援內地。居民只知逐利,無休無止。”臺灣省的另壹個經濟支柱蔗糖也大多銷往大陸。“全臺仰視學生,四方為利益奔走,僅此而已。”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傳統的“重義”觀念受到強烈沖擊,重利成為臺灣省內移民的主導價值觀,對近代閩南和臺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全世界都在家的概念取代了搬遷到另壹個地方的傳統。移民是農業社會的必然產物,也是內陸文化的重要特征之壹。由於宋代以後福建東南沿海地區的文化帶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壹定程度上沖擊了異地安置的傳統。明中葉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進壹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重利價值觀的加強,異地安置的傳統受到嚴重沖擊。明清時期,大量閩南人移民臺灣省和東南亞,是四海為家思想而非遷居傳統的集中體現。當時人們移居臺灣省要冒很大的風險(驚濤駭浪,清廷明令禁止的嚴酷法律,遊客的敲詐和剝削等。),但“臺灣省山土肥美,最有利於開墾開發,人之必然”,吸引成千上萬愛冒險的閩南人告別故土,穿越到臺灣省建設新家園。這種世界性的觀念對近代閩南和臺灣省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三,有強烈的尋根意識。福建人遷居臺灣省後,雖然在臺灣省建立了家庭,成為臺灣省人,但他們的根在大陸,在福建,對故土、祖國有著深深的眷戀,代代相傳,逐漸沈澱為強烈的尋根意識。這種尋根意識體現在臺灣同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臺灣省就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落,如泉州厝、長泰厝等。臺灣省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掃墓,信仰多位來自福建的神靈,信眾也定期回福建祭拜詛咒。沒有條件去祠堂進香,就隔岸遠遠的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明末以來,薛佳慈濟宮每年都會舉行“上白礁祭祖儀式”,非常隆重,從未間斷,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對故土的眷戀也深深滲透在宗教信仰中。臺灣省同胞強烈的尋根意識也外化為抵抗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壹的強大力量,在歷史上譜寫了壹系列不屈不撓、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輝煌詩篇。

綜上所述,閩臺文化聯系始於遙遠的原始社會,但閩臺文化作為壹種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體系的最終形成是在清朝乾嘉時期,臺灣省與清政府統壹,福建人大量進入臺灣,臺灣省成為定居社會,閩臺經濟融合的歷史進程基本同步。閩臺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具有地域特色,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在這裏有機融合。

  • 上一篇:傳統模式按鍵有什麽技巧嗎
  • 下一篇:兒科護理學教學方法探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