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顏裙簡介:
燕裙出現於戰國,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燕裙是漢服的壹種。上穿的短外套和下紮的裙子統稱為燕裙,是典型的“上下”服飾體系。上衣稱為“顏”,長度較短,壹般不長於膝蓋,下部稱為“裙”。可見,“裙子”其實是兩種衣服的統稱。
根據裙腰的高度,裙子可分為高腰裙、高腰裙和齊胸裙。根據領子的樣式,裙子可分為橫領裙和直領裙。根據有無夾層的不同,裙子分為單雙,單雙靠近襯衫,雙靠近外套。
2、具體制作方法:
(1)陸的切割方法
因為十字領,前面會重疊壹部分布,很難滿足壹片布。因此,兩片布組成壹個簧片。
下面是後中補法(這種方法比較傳統)。
①裁剪前首先要掌握以下數據:胸圍、肩袖長、後身長、衣長、袖邊寬、領邊寬、袖縫、下擺縫等。
胸圍:是指衣服的胸圍而不是人體的胸圍。等於身體的凈胸圍+寬松的衣服。壹般來說,4CM~6CM的寬松克重屬於緊身型(適合中號衣服或單穿筘),8-10CM屬於組合型(單穿或裏面可以加壹兩件衣服),14CM以上屬於寬松型,但這是針對壹般厚度的面料。如果是厚冬衣或者是準備在裏面加墊的,如果不方便測量,可以參考現代成年女性的凈胸圍尺寸:S型76CM,M型82CM,L型88CM,XL型96CM。
肩袖長:從脖子後面凸出的頸椎(也叫後頸點)量到手臂上妳想要達到的袖長位置。肩袖的長度也包括肩袖的寬度。長袖可以量到指尖(如果考慮到漢服袖子長到肘背的說法,可以做長壹點)。現代參考尺寸(僅限於前臂與手掌交界處):S型59CM,M型61.5~63.5CM,L型63~64CM,XL型64.5CM。
後長:從脖子後面到腰部最細的地方測量。現代參考尺寸:S型36.5~37.5CM,M型38~39.5CM,L型38~40CM,XL型39CM。
長度:可以直接量,從脖子後面量到腰部以下妳想要的位置,不能量到臀部最寬的地方(因為短)。如果不想量,也可以用背長加5~14CM。
袖邊寬度:壹般來說,是否有袖邊,窄袖可漏,大袖必有緣,中袖不可定。
領寬:根據個人喜好定制。瘦子不應該做太寬的領子。
袖口縫份:縫份(也叫縫份,就是為了縫合而折進去的部分)是用來連接布料的量。如果有袖邊,則止於1CM,如果沒有袖邊,則留2~3CM。下擺縫份:2~3CM。
(2)打開網格,剪出壹塊正方形的布或圖案(圖(2))。如果面料不易變形,如棉、花呢等,可以直接在面料上操作。如果是容易變形的,比如雪紡絲綢,最好先做個圖案。格子的大小為:長度=1/4胸圍+肩袖長度-袖寬+袖止;寬度=(長度+下擺縫)×2
格子打開後在布料(圖案)上畫以下輔助線。輔助線的位置如圖(2)所示,如下:
肩袖線:是簧片前後部的中線(或折線)。
1/4胸圍線:這條線可以決定後中部的位置。
1/2胸圍線:這條線決定了衣服的寬度。
背線:決定腰部的位置
胸圍線:這條線穿過胸部但不穿過乳頭點,可以表示袖窿的深度(袖子與身體的分界線),與肩袖線的垂直距離為:凈胸圍/6+7CM。
(3)畫出衣身和袖子下面的線,後中線,領口線,左前線(圖3)。
衣身和袖子下的線條:如圖。袖子下面的線和身體的連接處應該在胸線和背線之間。如果在胸圍線以上,袖窿太窄,如果在背線以下,袖窿太寬。這條線決定了袖子的形狀。該圖僅用於演示。至於窄袖還是大袖,琵琶袖還是直袖,個人選擇的風格決定了這條線的畫法。需要註意的是,袖口下面最好有壹個直角,方便袖子前後片拼接。
中線:背部中間的線。把圖2中的輔助線改成實線就行了。
領口線:如圖繪制。AB長=後領寬+(領寬-N)+M,其中後領寬=1/4頸圍=凈胸圍/20+2.9cm;m是衣領離脖子的寬度,m越大,領口越大;n的大小為0CM~衣領的寬度,在m為0的前提下決定了衣領的角度。理論上,當n為0時,衣領剛好到頸側,當n等於衣領寬度時,衣領豎起來蓋住脖子。然而,AB的長度
領口線與後中線的交接處必須成直角,然後從B點到C點畫壹圓弧,圖中C點為胸圍線與背線之間左線上的任意壹點,但最高點不得超過袖下線與衣身的分界點,最低點不得低於背線。B點到C點的圓弧曲率不能太大,最大曲率處從BC開始的直線不能超過1~1.5CM,註意整條線要圓滑。
左前下擺線:在BC弧上做壹條垂直線至下擺線,垂直線與最左邊的線的距離約為2~6CM(距離太大,兩邊的線縫會拉長,太小,領口大小和衣身的松緊度無法通過裙子的系帶調節)。
(4)將布料(圖案)沿肩袖線對折,在下袖與衣身之間畫壹條縫(1CM)(如圖(4)),然後剪出下袖線和衣身線(圖中陰影部分的外側線)。
⑤剪下幾件衣服。打開折好的布料(紙樣),畫出後中線、領口線、左前線的縫份(1CM),然後沿縫份線外側裁剪(如圖5)。圖中箭頭表示平行於布邊的經向。
⑥畫第二件衣服。把圖(5)中的布(圖案)翻過來,蓋上另壹塊布,根據這塊布的形狀裁剪出第二塊布。
⑦剪去領邊和袖邊(略)。領邊長度=圖(3)中領口線長度×2,領邊寬度=(成品款式所需寬度+1CM)×2。袖口長度=袖口長度+縫份2CM,袖口寬度=(成品款式所需寬度+縫份1CM)×2。
蘆葦的切割就完成了。
(2)裙擺的裁剪方法
漢服的傳統裙裝是壹種裹身裙,由幾條裙子拼接而成,連在腰部。裙腰兩側有系帶(如圖6)。裙數不固定,因為古代布幅窄,裙數越多,裙擺和裙擺的幅度就會越大。漢代只有四條裙,唐代壹般六條,宋代六條以上,明末八十條。現代布料的寬度可以增加裙擺的面積,減少裙擺的數量。現代圍裙的裙數壹般為3-4,但從傳統傳承來看,最好使用傳統的裙數,如6、8、10、12。
接下來介紹裙子的裁剪方法。這裏介紹的裙子裁剪法是裁剪法(借鑒現代裁剪法,非傳統方法,我個人認為更方便),而且要做出圖案,不是直接用布裁剪。
①:裁剪前掌握以下數據: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裙圍、裙長。
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需要哪些數據取決於基本款式。裙子可以系在胸前、胸下、腰上穿。上胸圍、下胸圍、腰圍的數據要根據不同的穿著方式來測量。
裙圍:=腰圍(或上胸圍/下胸圍)×1.5~2倍+褶量+裙子左右兩側增加的縫份(2~4CM)。倍數根據個人行走習慣和布料重量確定。走路步伐越大,裙圍倍數越大,布料的懸垂性越好,手感越重,裙圍倍數可以略小,但不能小於1.5倍,否則有用完的危險。褶的多少決定裙褶的數量和大小,打褶的方法有打褶和打褶,此處不贅述。但是需要註意的是,褶皺的數量和大小要根據面料的厚度和人的體型來決定,因為打褶會增加裙子上部的體量感,所以厚的面料不要打太多的褶,身材比較豐滿的人也要註意只打適量的褶(適當的打褶可以起到掩飾體型的作用,但是如果面料比較硬,裙子下擺大到可以形成較多的波浪,就沒必要打褶了。
裙長:由款式決定。但是,裙子的下半部分必須達到腳踝。裙子太短的話,露出襪子或者小腿都不好看。
(2)開切。網格大小如圖(7)所示。網格打開後,在圖案上畫垂直輔助線,數量不限於2條或4條,最好以網格中心線為基準畫兩邊距離對稱的輔助線(如圖8)。
③擺動(如圖九)。沿著格子裏的輔助線剪,頂部留壹根線不剪,然後蓋在另壹張大紙上,用大頭針之類的東西把中間那塊固定住,其他幾塊按同樣的距離鋪開。展開距離越大,裙子上方的曲率越大,裙子的下擺越大,下擺的波紋度也越大。這裏的擺動量也要根據布料的厚度和硬度來決定。布料越厚越硬,擺動量要合適,否則裙子下部體積太大。
④沿著上圖案的外緣在下紙上畫出裙片的輪廓(如圖(10)。註意裙擺上下的弧線要畫得流暢,四角要保持直角。
⑤畫裙子的縫份,裙子上部和兩側1CM,下擺2~3CM。畫出經線方向線(如圖(11))裁剪出來(如圖(12)),裙子的圖案就完成了。壹般來說,裙擺的翹曲方向是垂直於地面的,也有翹曲方向傾斜於地面的做法。這種做法可以形成較軟的波浪,但不適合太容易變形的面料和會破壞花紋的面料。
⑥在有圖案的布料上剪下所需數量的裙邊。註意和裁剪後的圖案對比,因為裙子的邊緣是斜的,容易拉伸變形,所以要和原來的對比,把因為拉伸而長出來的部分剪掉。
⑦裁剪裙腰。裙腰長=裙圍-褶量-裙子左右兩側增加的縫份(2 ~ 4cm)+縫份(2CM)。裙腰寬度自定。註意,當裙腰的寬度增加到壹定量時,裙腰也能像寬腰帶壹樣起到修正腰型的作用(最好用比筘和裙片略輕的布料)。但裙腰的寬度不應大於腰部到人體胸肋底部的距離(除非特別設計)。
參考資料:
/post/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