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生於1811年165438+10月26日,卒於1872年3月12日,活了62年,創造了輝煌的壹生。當我寫完上述文字時,我剛剛瀏覽了張洪傑的《曾國藩傳》,但我只是瀏覽,並沒有精讀。即便如此,面對這位200多年前的領袖,我依然震驚,繼而仰視。
先看他的頭銜:中國,晚清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湘軍創始人兼統帥。中國現代化的開創者,在胡林翼那裏曾被稱為“曾胡”,與李鴻章、左、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官職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五營殿大學士、壹等義,謚號為“鄭文”。
看了他的傳記,我不敢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他偉大的壹生,因為看了張洪傑的壹段話,我不敢妄自菲薄,摘錄如下:
在儒家精神世界崩潰的前夜,出現了最後壹個精神偶像曾國藩,仿佛是長壽的儒家老人的絕路。傳統的人格美集中在曾國藩身上,在風雨飄搖的末世裏做告別演出,華麗而悲涼。
曾國藩的功德和見解都做到了。就功勛而言,他從秀才做起,建立軍隊,帶領狼群,拯救了被徹底毀滅的中華傳統文化,讓大清王朝的壽命又延長了60年,並非無足輕重。就立德而言,他始終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道德修養近乎純粹。50年後,他先後稱雄中國兩大偉人蔣介石和毛澤東,並把他視為自己的精神偶像。說到立說,作為中國最後壹位大學者,他踐行理學,成為學者,成就斐然。他留下了壹部百萬字的全集,其博大精深可以讓學者們跌宕壹生,他的《家語錄》即使在今天也讓普通人受益匪淺。
曾國藩的成功證明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儒家思想“空洞無用”的指責。曾國藩壹生的成就,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支撐下完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宏大抱負,以及為民的寬廣胸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中奮鬥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自反真誠的認知傳統,使他能夠從前輩、從別人、從自己身上汲取智慧和經驗,處理復雜的事情大有余量。對天真誠,對人忠恕的道德原則,使他能夠堂堂正正,不糾纏於低級趣味,接受人的細垢,成為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制服人,吸收人,使英雄為我們效力,最終成就大事。
曾國藩身上的儒家精神是充滿活力的、富有彈性的、包容的。不像那些愚蠢淺薄的官僚,他掌握了儒家的真正精神。他說:“學古者,多讀書;如果妳今天學習,妳會發現更多的例子。”“不要說大話,不要虛名,不要驅虛向物,不要誇誇其談。“所以,在清朝,他是第壹個平等對待外國人的士大夫。他發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西學東漸的先河。在當時的氛圍下,沒有大眼睛和廣博的知識是不可能做到這壹點的。後來,學貫中西的著名史學家陳在總結自己的學術思想時自言自語地說:“壹生以古為鑒,思想局限於鹹豐同治之世,議論幾乎在增香鄉張南皮之間。“這說明他是曾國藩的學術傳人。
曾國藩做官很成功。善進退,壹生出相。沒有大的挫折。在傳統官場很少見到這樣的成功。曾國藩忠君孝。對於兄弟,彼此沒有芥蒂。夫妻之間,互敬如賓,感情深厚。對於孩子,他和藹又嚴厲,能尊重孩子的人格,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以鼓勵為主,沒有傳統父母那種居高臨下、不平等的作風。幾代以來,曾家依然人才輩出,這與他良好的家風有直接關系。因此,他被譽為“古今完人”,“功勝周公、孔孟,名垂千古。”
當然,曾國藩的壹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失敗的。他就是白天的誇父,大海的精衛,天空的女媧。然而,在他的暮年,他突然發現,自己壹生的奮鬥,竟然像是拔劍溺水,根本影響不了水的東流。他認為自己是壹個聖人。但他遵循聖人之道,刻苦鉆研,苦心經營,卻沒有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續前事不忘,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他壹手無法挽回傳統社會幾千年來形成的強大頹勢。他未能實現拯救舊世界的真理,也未能實現以儒家思想為指導,闡明世界造福全民,創造和平世界的理想。相反,他看著中國不斷走向陳箓,卻無能為力。
這不是他壹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腐朽政權的失敗。
無論如何,曾國藩壹生都在捍衛和守護他所珍視的文化和信仰,他死在了補天填海的路上。曾國藩用壹生證明了壹個人意誌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壹個人意誌力的局限性。他無望的努力,在人類的精神旅途上,豎起了壹座讓人不得不敬仰的豐碑。
200多年前,這個偉人誕生了。200多年後,他的成就和風采依然熠熠生輝,成為壹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