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裏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緬地輸入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壹套,少見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樓,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可考了,這是南亞的濕熱氣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蠻書,名類第四》中曾有簡略記述:“茫蠻部落……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褲,藤篇纏腰,紅繒布纏髻, ……婦人報五色婆羅籠。”這裏所指的茫蠻部落即今西雙版納壹帶。
傣家人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樹蔽天,氣根低垂;村內竹樓鱗次比,竹籬環繞,隱蔽在綠蔭叢中;景洪縣的曼景蘭寨和橄攬壩就是壩區傣家竹樓的標準型。
過去,傣家竹樓按社會階級分為官家(召)竹樓和百姓竹樓兩種。官家竹樓寬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頂帶三角錐狀,頗類西方的“哥特式”建築,用木片復頂。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橫梁上雕刻花紋呈ù形或弓形,這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結果,特別是緬寺和亭閣都有這種ù 狀花紋。屋內橫梁穿柱,結構簡單。上木梯後即為“掌房”,正屋為客室,中置火塘,側旁分隔為二至三間,是主人夫婦和孩子的臥室。官家竹樓客室約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納壹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鋪地,是乘涼和婦女紡織的地方。
百姓竹樓與官家竹樓相同,只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準用石墩柱腳,也不準用橫梁穿柱,不準雕刻花紋。
為什麽傣家人都愛住竹樓不願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雲南誌略》中已經作了答復,該書說:“金齒百夷……風土下濕上熱,多起竹樓,居瀕江,壹日十浴。”原來竹樓的妙用是下可避濕,上可避熱,瀕臨江畔,還可壹日十浴。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壹顆明珠,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壹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壹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壹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巖、漳州等地區。
土樓是以土作墻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壹,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壹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在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註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余米,三、四層樓的高度,***有百余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采取的壹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當時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客家人不遠千裏來到他鄉,選擇壹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便被采納下來。同壹個祖先的子孫們在壹幢土樓裏形成壹個獨立的社會,***存***榮,***亡***辱。所以禦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土樓的墻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墻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墻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墻基。接著就用夾墻板夯築墻壁。土墻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壹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墻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墻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復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墻,再加上外面抹了壹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據《永定縣誌》記載,1918年發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聲,歷時20分鐘,夜裏繼續震動,但土樓始終挺立無恙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壹般它以壹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壹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壹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壹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壹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壹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裏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臺、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撼人心。
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壹樓。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
這種圓樓都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層,有壹、二百個房間,壹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臥室;二圈兩層有三五十個房間,壹般是客房,中壹間是祖堂,是居住在樓內的幾百人婚、喪、喜、慶的公***場所。樓內還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設施。土樓采用當地生土夯築,不需鋼筋水泥,墻的基礎寬達三米,底層墻厚1.5米,向上依次縮小,頂層墻厚也不小於0.9米。然後沿圓形外墻用木板分隔成眾多的房間,其內側為走廊。
土樓除具有防衛禦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由於土墻厚度大,隔熱保溫,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閃爍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傳統文化的可見、可觸、可感更吸引眾多的遊客的莫大興趣。
漳州土樓遍布於漳州市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它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土樓的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時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漳州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壹般高三至五層,壹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等特點。
田螺坑土樓群由1座方形、3座圓形和1座橢圓形***5座土樓組成,居中的方形步雲樓和右上方的圓形和昌樓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以後又在周邊相繼建起振昌樓、瑞雲樓、文昌樓。五座土樓依山勢錯落布局,在群山環抱之中,居高俯瞰,像壹朵盛開的梅花點綴在大地上,又像是飛碟從天而降,構成人文造藝與自然環境巧妙天成的絕景,令人嘆為觀止,是民居建築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2001年5月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1350年的比薩斜塔聞名世界。它的出名,在於斜而不倒。六百多年來,塔身緩緩向南傾斜,近壹個世紀傾斜似有加速之勢,尤其是經過1972年大地震後,它的斜度現今已達8度。比薩斜塔的斜,是塔身整體的斜。單從塔體來看,每壹處結構還都是橫平豎直,中規中矩的。
在中國福建南靖縣境內,有壹處堪與比薩斜塔叫板的古建築,它就是號稱“東倒西歪樓”的裕昌樓。裕昌樓是壹座圓形土樓,建於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較比薩斜塔僅晚十幾年。裕昌樓***有五層,房室270間,從三層開始,樓內回廊木柱便從左向右傾斜,最大斜度達到15度;而第四層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樣斜度反方向從右向左傾斜,兩層樓的木柱看上去東倒西歪。歪斜盡管歪斜,可是若把壹層至五層的木柱回廊看成壹個整體,最底部的木柱和最頂部的木柱卻是保持在同壹條軸線上的。裕昌樓的斜,是局部結構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視新大樓,有驚無險,斜而不危。
和貴樓位於南靖縣梅林鎮璞山村,跟南靖縣城53千米。建於清代雍正十年,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樓。這座土樓建在沼澤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樁、鋪墊,歷經200多年仍堅固穩定,保存完好。2001年5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典江村河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1549年。河坑土樓群有仙山樓閣、北鬥七星。
漳州土樓數量很多,***有800多座。第壹座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的土樓是華安仙都二宜樓,被譽為“土樓之王”,是土樓中的優秀代表作,其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有“圓樓之王”、“國之瑰寶”之譽。
歷史最悠久的是華安縣沙建鎮的“齊雲樓”,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規模最大的土樓是直徑達94.5米的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它有“超級土樓”之稱;土樓造型多樣,有圓方、橢圓、半月、交椅、雨傘、風車、八卦等形狀,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它是由壹方壹橢三圓五座土樓組合而成,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來自各國的專家經過緊張熱烈的審議討論,最後由包括中國在內的21個委員國壹致表示通過將中國的福建土樓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大型民居建築,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結構奇巧,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選址理念而備受世人矚目。1999年,福建土樓“申遺”工作啟動。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確定由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46座土樓,以“福建土樓”的名義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04年,福建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去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福建土樓遺產申報項目進行現場評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正式評估,成為提交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表決的全球47項申報世界遺產項目之壹,這也是2008年我國參評的唯壹文化遺產審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