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家管理思想是什麽意思?

儒家管理思想是什麽意思?

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有關內容,對於歷史,我們要傳承。正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等經典思想壹樣,儒家學說的管理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發展和推進有道社會的和諧進步,這是人類始終在求索和踐履的壹個關於如何管理自身的永恒問題。正是在對這壹問題的自我主動認識和實踐中,人類由遠古走向現代文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是,由於人類對這壹問題的認識和實踐,是壹個不斷更新遞進的社會活動,因而關於這壹問題的理想答案,既不可能壹勞永逸地形成,也不可能壹經形成而不再變化,它將隨著人類的生存而存在,並將隨著人類的進步而更新。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這壹問題認識實踐的豐富智慧的結晶。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組成部分,對此具有很深的認識。從儒家文化的內容特征上看,還是從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上看,都可以說,儒家文化實際上是關於如何管理人類自身社會行為的學說。儒家的管理哲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主體內容,它構築了儒家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作用。

由於儒家的理論本身是壹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對其中壹些主要的管理思想進行壹些分析。我們可以把儒家的管理思想分為這麽幾個方面來看:首先是管什麽?儒家的回答是“治人”;其次是誰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勞心者治人”;最後是怎樣來管?儒家的回答是“和為貴”。對這三個方面儒家都有壹些獨到的見解。

儒家十分重視人在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說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論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這種觀點和儒家的哲學是分不開的,儒家有壹句話很能反映這個哲學。“天地之性人為貴”。所以貴人的思想是儒家的壹個根本觀念。在儒家看來,天地之間只有人是最寶貴的,是萬物之靈。這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把人看成社會的最重要的財富有關,那時是以人口的多少來反映國家的強弱。所以在儒家看來,壹切的管理活動都是圍繞著治人而展開的。

既然是管理人,那麽就要對人進行分析。孟子認為,從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為善良人的,至於人的不善不能歸於他的本性,這是由於後天的各種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蓋起來了。另外,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就是說如果壹個人不去追求善,則善就會丟掉,而表現出來的是惡。

儒家的另壹個代表人物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荀子的性惡論是直接為儒家的“禮”而服務的,在於為實現國家的管理活動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所以,管理者們,必須對壹般的老百姓進行正確的引導、教化和管理,這樣才能使之從善,才能把國家管理好。

儒家對於人性的假設,從理論的深度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偏重於道德。從管理的對象來說,儒家的性善、性惡理論是著重於整個國家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道德的研究,而且是偏重於如何管好管理者的理論。至於惡的來源,儒家的理論認為人的本性是來源於天生的,而改變人的本性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努力。

儒家在對人性的假設方面和對人性的改造提出了相當多的見解,認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來解決,儒家是提倡天人合壹的。壹個人最高的奮鬥目標是做聖人,並提出向此目標奮鬥的途徑。尤其是孟子的:“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和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後人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於禮和義,認為這是達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對於禮和義,儒學理論都有較多論述,當群建立起來後利用分來進行分工,再用禮來規範,用義來和諧,使之達到良好的組織運行。

荀子認為:人們生來就有無窮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滿足,則不能不去追求,追求而沒有壹定的限度,則不能不引起爭奪,壹有爭奪就會引起混亂,壹有混亂就會導致貧窮。國家的管理者為了制止這種混亂的局面,就要制定禮和義,劃分等級,以調節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要求,從而使人們的欲望不至於因為物資的不足而得不到滿足,物資也不至於因為人的欲望而用盡。這就是儒家對於由誰來管理和通過什麽管理的要旨。

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其主要的內容有這樣幾點:首先就是能夠身體力行的人才能稱上仁,才是壹個完美的人。孔子在回答他的弟子時,在不同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回答,第壹次回答是“仁者愛人”,第二次回答是“仁者先難而後獲”,第三次則更為具體了:“居恭處,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壹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來帶動其他人;二是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要有壹種愛心,而且還要知道幹什麽事都會遇到困難,克服了困難然後才會有收獲;更為重要的是人在壹個集體中活動,壹種集體主義的精神才是壹種真正的仁。在孟子看來實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壹種理想的社會。他認為:凡事以民生安定為第壹位,這是實行王道政治的第壹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才會穩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備“德”,再將“德”推廣,教導每個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說與國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壹個重要的部分是“德”。“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來,管理者要講求道德,以之作為自己的治國方針,這樣自己就可以取得無為而治的效果。在儒家看來,要治理壹個國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帶頭實行好的道德規範,就足以把國家治理好了。

孟子還具體說明了德治是使王道得到較好管理效果的原因:恃仗實力來使人服從,人家不會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的實力本身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過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悅誠服,這樣,天下無不心服地歸順於王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儒家主要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出發來進行管理的。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是壹個國家管理的重要前提之壹。要想使壹種政治措施能迅速地推行,管理者就要以身作則;要想使廣大人民迅速地歸附,這種歸附是心悅誠服的,那麽管理者就要道之以德才行。

但是儒家並不是不講外在的管理規則,他們用的是“禮”,即所謂的“齊之以禮”。我們知道“禮”實際上是社會各種活動的壹項規則,是社會的壹種控制手段,其本質是在於規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使得整個社會聯系在壹起,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這是壹種外在控制,但是儒家的禮的外在的控制和西方的控制是有所不同的。

總之,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管理的終極目標,以管理者的自我修養為管理的前提條件,對人的內外控制,以德而使之轉化為誠服的臣民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法來施行管理的。儒家的學說,從來沒有提到效率和發展生產,這就給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作為壹個指導全國的文化體系卻不能提高生產力,這不能不說是儒家學說的壹個悲劇。

雖然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滄桑,但儒學依然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質為後代所賞識,盡管在中國極度動蕩的歷史時期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卻未能抹殺其光輝,尤其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它壹直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世界的東方以至於整個世界。其中既有人類的優秀文化遺產,同樣也有著封建的糟粕。無論它是什麽,歷史告訴我們,它壹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上一篇:侗族舞蹈啰吔舞簡介!
  • 下一篇:八極拳~是什麽武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