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手抄報內容壹
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出門賞月,點燈放火,賞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歡度佳節,都是享受。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燃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樓臺如懸月。”
到了宋代,對元宵節更加重視,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持續了五天,花燈的樣式更加豐富。在明代,元宵節將持續10天,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代雖然只有三天的賞燈時間,但賞燈活動規模之大,盛況空前。除了燒燈籠,還放煙花來娛樂。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2.元宵節手抄報內容二
元宵節是中國古代青年男女非常浪漫的節日。在中國古代,由於封建禮教的約束,“女兒”壹直呆在家裏,直到出嫁。唐朝首都長安實行宵禁。但元宵節前後三天,宵禁解除,方便人們賞燈,稱為“放夜”。在這難得的三個晚上,從王公貴族到小販小卒,都出去賞燈。如今,女孩們也可以成群結隊地上街賞燈猜燈謎。
因為男女雙方今天晚上都有空,可以壹起開心壹下,留下很多愛情故事。比如辛棄疾的詩《玉暗》“東風夜千樹開,繁星如雨。寶馬雕花車滿路香。鳳笛動,玉壺轉,魚龍舞通宵。飛蛾,雪,柳,金線,笑,香都走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燈火闌珊處。”歐陽修《生茶子》雲:去年元宵節,花市燈火如書;月亮升到柳樹上,黃昏時他和我幽會。陳三和五娘,傳統戲曲,元宵節相遇,壹見鐘情。《春燈謎》中,樂昌官文與徐德言在第二次夜宵前後,於與英娘在過元宵節。這些都是元宵節晚上的場景。
3.元宵節手抄報內容三
自從元宵節裝飾燈籠的習俗形成以來,正月十五壹直是歷朝歷代的壹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寫過壹首詩《李娥燈賦》:“南油盈,西漆焚。蘇正安息,蠟出龍川。斜光反射,倒影清晰。”它描繪了元宵節時宮廷裝飾燈籠的盛況。在楊迪統治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會舉行盛大的宴會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節非常盛大,到處張燈結彩,日夜載歌載舞,表演者3萬多人,樂手1.8萬多人。戲臺長八裏,無數人打著看著花燈,徹夜不眠,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到了唐代,它發展成為壹個前所未有的燈籠市場,中唐以後,它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狂歡節。唐玄宗開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長安的燈籠市場非常大,有五萬盞燈籠,各種各樣的燈籠。皇帝命人做了20個巨型燈籠建築,高度150尺,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唐朝實行宵禁,晚上禁鼓時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懲罰。只有上元節,皇帝才準予三天禁令,稱為“放夜”。到了宋代,燈籠從三夜延長到五夜,除了燈籠還燃放煙花,還有各種雜耍表演,場面更加熱鬧。《東京夢》中記載,元宵節期間,在開封的禦街上,萬盞燈籠堆成壹座燈籠山,燈籠是煙花,金碧輝煌。京都的姑娘們載歌載舞,人們在壹旁觀看。“遊人聚於玉階街兩廊下,技奇技異,載歌載舞,音階相切,樂噪十余裏。”大街小巷,茶館酒樓,燈燭齊燃,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百裏燈火。
明朝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後,為了讓京城繁華熱鬧,還規定正月初八熄燈,十七熄燈十夜。家家戶戶都掛著彩燈,上面畫著各種各樣的人在跳舞,鳥兒在飛翔。龍騰魚躍花燈煙花通宵閃耀。鼓樂很有趣。吵,這是中國最長的元宵節。清朝滿人入主中原,朝廷不再舉辦燈會,但民間燈會依然壯觀。日期被縮短為五天,並持續至今。
4.元宵節手抄報內容四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要素的三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籠。
元宵節燃燈放火燒是漢代以來的習俗,到了唐代更受重視。元宵節點燈籠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點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樓臺如懸月”。元宵節燃燈的習俗代代相傳,燈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除了燒燈籠,元宵節還會燃放煙花。
5.元宵節手抄報內容五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
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