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歷史淵源
全豐鎮位於修水西北邊陲。全豐花燈發源於全豐鎮,輻射全縣各村。泉峰花燈屬於江西曲藝,流傳於修水西北部幕府山下的唐城、泉峰兩鄉。清乾隆《益寧周誌》註:“寧(今修水)界之交,楚都市村落仍有不少村民襲舊,專事巫術祈禱。”巫術和道教活動在這個地區非常流行。相傳全峰燈的曲調來源於道教音樂。通過對《仙庵經》與道教經頌的比較,發現兩首歌曲的主調都是征羽調式,旋律風格相同,句式結構都是二韻五字。
全峰燈的起源傳說也很傳奇。清嘉慶《義寧周誌》記載,大約在很久以前,壹位陰陽曹宗哲先生,看到了泉峰鄉後面的龍泉段。群山高聳起伏,像龍壹樣。於是,他帶著弟弟曹在這裏創業,並在兩口井之間建了房子和樹基繁衍後代。他的孫子曹西平有十二個兒子,他們都唱燈籠,被稱為“九胡琴”,並繁榮了壹段時間。
全豐燈籠是全豐的特產。被當地人稱為“下半場戲”的花燈,不僅與流行的“上半場戲”(寧河戲)有很大的區別,也與其他地方的民歌不同。全豐燈會壹般是喜慶的節日活動,尤其是春節,農村各行各業的花燈雲集,從第壹屆燈會唱到第二屆燈會,西方晝夜奔忙,徹夜不眠。除了春節,民間節日,生日慶典,上課,結婚,嫁女都被邀請去玩個痛快。全豐鎮有20多個花燈隊,鎮附近有5個隊,都配有鑼、鼓、服裝、道具等設備。龍泉段1200多人,70%會唱花燈。現在還活著的曹澤民,唱了三代燈籠。對於喜慶燈籠上的表演,首先要選擇燈籠貼紙告知對方。出發時書有“慶××娛燈”的橫幅開道,壹路燈籠高照,鑼鼓喧天。他們活躍在窮鄉僻壤,隨時隨地都可以表演,深受山區人民的喜愛。
泉峰花燈的表演和唱腔形式可分為三條線:生、旦、醜。醜臉勾豆腐,壹手拿著絲,壹手拿著柄,做出壹副顫抖的偽軍狀態;戴著眼鏡帶著帽子,眉宇間畫著白線,騎著馬(竹紙)鞭打著,時不時拿丹嬌開玩笑,三個人走來走去表演。會場四周矗立著四個六角形的花卉圖案燈籠。燈籠的種類很多,比如碗燈、車燈、白鷺燈、猴子跳圈、仙女推磨、八仙過海等等。鶴燈生活在樂隊中間,象征著和平,幸福和繁榮的生活。每年春節大年初壹,打鼓放燈,壹直到元宵節,街燈隊向四面八方聚集,燭火通明,歌聲吹向舒。燈籠班進村前,他們發了燈籠貼通知對方。他們出發時,書上有“慶XX娛燈”的橫幅開道。壹路上男男女女歡聚壹堂,路過村戶,歡天喜地迎接。他們中的壹些人用蛋糕和蠟燭,在建造房屋時,他們還邀請燈籠來招待他們。花燈歌情節簡單。雖然是單篇文章,但是壹系列的表演會形成壹套故事。南京(包括“帶貨”和“六個月種花”);《拜年》《紮環》《十月摘花等郎來》等愛情故事;有婚外戀的《挑姑娘喝酒》《友情對抗愛情》;夫妻情誼的“勸夫”和“下馬成”;有《十月荷花》、《十月春花》、《十二月花》。十二個月摘花帶勞動生產;還有“挑狀元”、“十月懷胎”等等。
土地革命時期,修水縣蘇維埃政府在1930成立了化妝舞會小組,進行戲曲、歌舞、燈籠的演唱,曾用全豐燈籠譜寫了《十二個月革命歌》,宣傳革命和政策,在湘鄂贛邊區廣為流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豐燈籠有了很大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為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縣文化館幹部模仿《十月懷胎》的唱段,創作了歌頌農業大豐收的小合唱《太陽照在懸崖上》,並參加九江文藝匯演,獲得節目獎。1979,縣文化館錄制錄制曲藝,再次排練。其中傳統花燈曲調《十品》、《六月花》、《南靖下》、《十月迎春花》被評為九江民歌演唱會優秀節目,演員丁、丁獲大會嘉獎。如今,泉峰、唐城等地有20多組花燈隊,龍崩段、黃河段、呂窩、黃袍沖、杉樹坪、上元村等地有鑼、鼓、服飾、道具、器械,人才濟濟。最年輕的演員十六歲,最年長的已經七十多歲了。光龍泉村就有1200多人,也就是70%的農民會唱花燈。有的三代如曹澤民(生於1947),都是打燈籠的高手。古往今來,龍泉有曹乾民(生於1890)、曹翰林(生於1893)、曹成勝(生於1929)、曹立群(生於1923)。黃炮沖的戴(生於1907);黃沙段胡(醜,出生1921)、胡(丹,出生1958)、(音樂人,出生1959)。
2.民間特色
1.主要活動
全峰燈籠活躍在偏僻的地方,高山密林中。傳統節日的夜晚,燈籠會不期而至,壹路彩燈、鑼鼓,蔚為壯觀。花燈可以隨時隨地表演,深受山區人民的喜愛。每到壹處,村民都會放鞭炮迎接,用茶點招待,彼此的問候和祝福在夜風中送進千家萬戶。
2.活動形式
泉峰花燈又叫“下半場戲”,說唱全是地道的西鄉泉峰話,不僅與修水流行的“上半場戲”(寧河戲)有很大區別,也與外國民歌有很大區別。壹些外地唱花燈的藝人去全峰鄰村打聽,都說不知道全峰花燈唱的是什麽歌,但能看出它的獨特之處。泉峰花燈的開場內容多為即興創作,器樂以打擊樂器為主,如雲鑼、鑼、鼓、鈸等。,有時由胡琴、長笛和嗩吶伴奏。開場、前奏、間奏節奏壹致,歌詞常用“嘿”“喲”。
3.活動內容
全峰燈的曲調為“燈歌”,多為單曲結構。壹曲壹目,曲名為曲目名,專歌專用。調式多為征羽,其次為尚、焦。特別強調了主音以上的五個層次,與全豐話結合緊密。表演時以打擊樂器為主,雲、鑼、鼓、鈸等壹起演奏;胡琴、笛子和嗩吶混合在壹起演唱。歌詞往往是詞與詞、詞與詞的排比,幾乎每壹句都出現啊、巴、喲、哦、妳好等詞。它的行間句,如“荷花壹裏”、“柳子美”、“牡丹花”等,在句末起著承上啟下、擴展句子、補充句子的作用。用夾字夾句來渲染燈調腔的意境,增強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泉峰有八大燈(也叫盆燈),其燈光師有八種絕技,分別叫:大媽推磨、老鼠斷梁、劉海戲船、猴子對鬥、射雕、姐妹觀花、董彬提劍、張三打虎,都屬於戲表演。喜慶的燈籠上門表演,首先妳要發壹張“燈貼”告知對方。出發時以“慶某娛燈”為題開道,燈紅酒綠,鑼鼓喧天。
三。繼承現狀
花燈隊活躍在山高林密的偏僻地方,沒有舞臺或幕布,沒有田野、草地、廳堂、庭院,隨時隨地都可以表演,深受山區人民的喜愛,給鄉親們送去壹片祥和歡樂的氣氛。全豐鎮有20多個燈隊,最活躍的有唐城街(鎮所在地)、龍泉段、黃沙段、綠豆窩、黃袍沖、杉樹坪、上元。每個花燈隊都有鑼鼓、服裝、道具等裝備。演員年齡最小的16歲,年齡較大的70多歲,都有壹定的唱功和表演功底。龍泉段1200多人,70%的人都會唱花燈,可見受歡迎程度。如今,主要傳承人曹澤民和祖上三代人都在唱花燈。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更多江西相關文化:江西傳統風俗文化知識大全> & gt&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