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模仿小學六年級語文第七課《藏戲》。寫壹篇關於妳知道的壹種戲曲——京劇的文章,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京劇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瑰寶。
它是在徽劇、漢劇的基礎上,吸收昆曲、秦腔等壹些劇種的優點和特長而逐漸演變而來的。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唱是黃兒和西皮,所以京劇又叫“皮黃”。
京劇中其他常用的唱腔有南梆子、四平調、高八子、吹。京劇擅長用歷史題材表現政治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劇本。
不僅有全劇,還有大量折子劇,此外還有壹些聯臺本劇。京劇裏的角色嚴格分為七行:生、旦、凈、醜、武打、跑龍套,再分為四行:生、旦、凈、醜。
京劇的情節是平和的,在平靜清晰的敘事過程中是美好的。不需要緊張激烈* * *的劇情來吸引觀眾。京劇的音樂伴奏穩定,在京胡的伴奏下給人壹種天衣無縫的穩定感。京劇的表演風格是安詳的,既不過於高亢激昂,也不刻意唱和嘆息,更從不強調暴力和血腥。京劇在發展,在創新,在與時俱進,但又不滿足於現狀。只有推陳出新,不斷推陳出新,京劇才能發揚其平和、穩重、安詳的特色,坐上戲劇舞臺上“國粹”的寶座!1960期間,周總理在北京新街口總政治部彩排現場觀看京劇《霸王別姬》。
劇壹開始,劉邦就發兵攻打項羽。群臣紛紛進諫,項羽不聽。
總理說:“壹個人說話。”當項羽回到皇宮時,於吉又勸他,但項羽還是不聽。
總理說:“壹家之主。”項羽壹個人埋伏的時候,丞相說:“無能為力。”
於吉備酒告慰項羽,丞相曰:“壹曲挽歌。”四面受敵,漢兵必至,拔劍自盡。整部劇的結尾,總理說了壹句“徹底的失敗。”
丞相只用20個字概括了項羽失敗的全過程,精彩絕倫。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可惜現在很多青少年對此知之甚少。
許多人喜歡聽流行音樂、搖滾樂和看“超級女聲”...他們不愛聽戲,更不愛看我們國家的國粹京劇。很多人覺得京劇無聊老套,不如現在的音樂有意思,受歡迎。
這麽多人不愛聽劇,拋棄了我們的“國粹”,真是太可惜了!所以希望妳多看看京劇,了解壹下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
3.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模仿藏戲,寫越劇、川劇或者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腔。
因為早期的演員都是用自己的聲音演唱,所以在起腔、合腔的時候就用假聲把結尾的帶子翻上來,也叫“河南賦”。豫西山區的表演多以山地和平原為背景,當地稱之為“背山吼”。
因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它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壹。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剛開始主要是清唱劇,深受百姓喜愛,所以發展非常迅速。豫劇的起源壹直難以考證,眾說紛紜:32313353236313431303 23136353359 B9 ee 7 ad 94313333531365438。
首先,秦腔和周浦梆子在明末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和小調相結合。壹是直接從北和弦調發展而來;壹是在河南民間唱腔藝術特別是明代中後期的基礎上,在中原流行風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吸收了“弦繩”等藝術成果。早期豫劇樂隊文藝場的主要樂器有大弦(八角秦越,演奏家、嗩吶演奏家)、二弦(竹質或木質琴筒、木面的高音板胡)和三弦(彈撥樂器)。
豫劇樂隊武術場的主要樂器有班固、塘沽、大鑼、手鈸、小鑼、梆子。豫劇角色由“生而醜”組成。
壹般來說就是四個學生,四個旦,四個畫臉。戲班的組織也是按照“四個學生、四個丹、四個面孔、四個士兵、四個將軍和四個女仆;八場戲,兩箱軍官,外加四個雜工。"
“四學生”是老學生、大紅臉(紅學生)、二紅臉(武生)、小學生。“四旦”指大網(黑頭)、大畫臉、二畫臉、三畫臉(醜)。
還有五命五旦五面的說法。壹般來說,演員都有自己的特長,也有演員是多才多藝的。除了他們的工作,他們還在其他職業中表演,如《穿越火線槍》、《三頂轎子》、《地堂阪》、《梯口》、《窈窕淑女案》、《十二寡婦西遊記》等。
從1949開始,傳統劇目被改編,如《媒婆》、《花木蘭》、《穆掛帥》、《破洪州》、《審判唐知府禦令》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開玩笑》,還有《弟子規》、《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多部劇目。等等。
其中有《花木蘭》、《穆掛帥》、《唐知府聖旨》(七種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百姓歡娛》等。都被拍成了電影。
4.京劇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它是壹門非常復雜的綜合藝術。
眾所周知,所有的歌劇都是綜合藝術。但是,這種綜合藝術並不等同於我們所說的綜合藝術。
壹般來說,戲劇是壹門綜合藝術,也就是說戲劇是壹門包括文學、表演、藝術制作、燈光等部門的綜合藝術。但是京劇只表演這壹項,它是壹門綜合藝術,包括唱、念、做、打。
如音樂、美妝(包括化妝、臉譜、舞臺設計、山水畫等。)、燈光、服裝(針線活)、家具(做工)都包括在內,京劇其實是壹種綜合藝術,有很多復雜性。京劇的另壹個特點是不可復制。
京劇不以生活為自然形態,在舞臺上也是如此,而是從生活中發展,立足於生活,進行高度概括。京劇最根本的審美特征是對生活中的形體、言語、動作進行提煉、誇張、美化和修飾,形成特殊的手段,然後用它來反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