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覺得我們這壹代受中西文化雙重影響的人,似乎處於壹個尷尬的境地,既不能深刻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又不能完全適應西方的思維方式。註定我們會在傳統和西化之間徘徊,不斷尋找自己的定位。我們是吃著麥當勞肯德基喝著可口可樂長大的孩子,在學校接受的幾乎是西化的教育,所以我們這壹代人比我們的前輩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思想。我們年輕,喜歡有活力的東西,所以比中國傳統節日更能釋放激情的西方節日受到年輕壹代的青睞。父母長輩借此機會說我們崇洋媚外。其實我們只是追求個性,西方節日正好滿足了我們這方面的需求。其實西方節日的真正內涵,比如宗教,是無法在更深層次上被理解和接受的。吸引我們的是它的表面形式,而當這種形式被過度炒作時,我們就很容易產生厭煩。如果說幾年前情人節的浪漫、萬聖節的狂歡、感恩節的熱鬧帶給我們的是新鮮感和激情,那麽現在我們很多人已經對這些節日感到無奈和厭倦。
我們確實處於壹個尷尬的境地,因為當西方節日成為壹種潮流和習慣的時候,無論妳對這些節日有多厭倦,妳也必須處理好這些節日所必須的、繁瑣的所謂“禮儀”。即使不需要用這些禮儀來證明自己還在潮流中,也要社交,避免被誤解為“排外”清高孤傲,這是我們很多同齡人面對西方節日時的典型心態。
另壹方面,在家裏,我們的父母從小就培養我們的傳統美德。無論我們如何西化,潛意識裏的傳統思想總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無論我們多麽陶醉於聖誕晚會,真正觸動我們心弦的仍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許我們會沈迷於情人節的玫瑰和巧克力,但讓我們哭泣的仍然是中秋節,它代表著團圓。也許我們在聖誕節忙著送賀卡,忙著倒數,但我們總以為只有春節才是新的壹年的開始。
中國人喜歡含蓄,連節日都不像西方人那麽招搖。所以,西化浮躁的我們,顯然對壹些傳統節日的儀式不感興趣。所以在城市裏,很多傳統儀式都被省略了。誠然,我們對這些傳統有著深厚的感情,卻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聖誕節那天我幾乎看到過自己亂七八糟的樣子:忙著把祝福信息從A轉發到B,再把信息從B轉發到A..
真希望我們能在短時間內以平常心對待西方節日,回歸傳統節日的快樂,不要再在中西方節日之間尷尬。
中國的節日表明友誼永遠比不上親情。
首先比較了壹下中西方最盛大的節日,原來發現了壹些東西。我沒有看到中國的除夕。我只是有壹個家庭聚會。我永遠不會邀請外人。即使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也非常清楚這壹點。我不會在這個晚上闖入別人的家庭聚餐。我得在正月初壹去慶祝新年。這幾乎成了壹種約定俗成的習俗,至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西方的聖誕節是不同的。前壹天晚上是平安夜。聖誕老人將在今晚到來,給每個人帶來禮物和美好的祝願。像中國人壹樣,這個晚上也是家人團聚的時刻。不同的是,這個壹年壹度的節日經常邀請朋友甚至外國朋友參加。如果是除夕夜,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時,人們會高興得跳起來,情不自禁地跑到街上,擁抱他們遇到的每壹個人,不管他們是否認識。感恩節相當於我國的春節,是全家人歡聚壹堂迎接新年的節日。但兩者都是家庭團聚,充分體現了親情和善良;它們都是人們緬懷祖先、感謝大地養育他們的重要傳統節日,但兩者的區別在於慶祝的形式。在春節前,中國的家庭會做很多準備,打掃房子,做特別的食物。紅色的卷軸掛在墻上,中國人相信卷軸上的文字會給他們帶來健康、長壽和幸福。不僅如此,世界上所有的中國人都非常喜歡春節時的秧歌和鞭炮。但是當美國人慶祝感恩節時,吃火雞和看電視上的職業足球賽是感恩節的典型活動。散步也是假期的壹個重要部分。改革開放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除了家庭,還有更廣闊的社交空間。平安夜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壹個聚會的地方。西方習俗正好補充了中國習俗的不足。他們怎麽會不受人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