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二戰後,美國經濟實力驟然增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占據了全方位的優勢。美國經濟在完成了從戰時經濟到和平時期的轉變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上述優勢的基礎上持續增長。從1955到1968,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西歐國家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率在同壹時期趕上了美國(法國5.7%,聯邦德國5.1%,日本7.2%,英國2.8%),但戰後美國經濟長期保持主導地位。特別值得註意的是,在此期間,美國經濟經歷了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壹紀錄直到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才被打破。戰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在美國主導地位的維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不是以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以財政金融手段進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其主要特征是不斷依靠在國家預算中增加財政支出,依靠軍令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型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盡管美國戰後並沒有對工業進行國有化,經濟體制仍然保持著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和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了大量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是1945美元到1970美元。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每年有超過50億美元投資於航空航天工業。美國政府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美國戰後的經濟繁榮有直接作用。然而,新科技產業的投資風險很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主動承擔了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還表現在,為了保持較高的出口水平,壹方面在“外援”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壹方面對美國部分產品的出口進行補貼。在“外援”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占1949年美國出口的46%,50年代約為30%,60年代約為20%。此外,美國政府還在全國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實施社會保障政策,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進壹步促進生產力發展。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有壹系列新的特點。首先,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壹個“黃金時代”,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黃金時代”。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61年的5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美元。從1965到1970,美國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炭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鐵產量的25%。1971美國有1.11億輛汽車,83%的家庭至少擁有壹輛汽車。1970年美國的農產品比1950年增加了壹倍,壹個農民可以養活47.338+0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是:(1)上述美國聯邦政府加緊對經濟的幹預;(2)為應對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擴大商品和資本的出口,充分利用廉價的國外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大大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國內政局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的傳統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沒有傳統產業包袱的美國西部和南部地區,因為擁有新興產業的原料——石油,所以特別適合發展飛機制造、石油工業、石化工業等新興產業。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異軍突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東北部的傳統財團形成激烈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加州的資本家組成了加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國銀行;在得克薩斯州南部,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張,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州財團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成為美國第三大財團,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德克薩斯財團雖然實力不佳,但它經常與其他財團結盟,對抗東北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美國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崛起,也對美國政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二戰前,美國歷屆政府的權力主要由東北的財團控制,但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改變,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與東北的財團在政治上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權不再由東北部的“雪域”壟斷,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權。第三,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20世紀上半葉出現了跨國公司,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早期的跨國公司仍然以局部地區為中心,經濟實力和業務多元化程度都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水平。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迅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經濟、政治、軍事上的絕對優勢,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因此,美國壟斷企業可以在海外自由擴張,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擴大和保持在世界市場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企業,尤其是大公司采取非常寬容的態度。從19年底到20世紀初,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浪潮。第壹波兼並發生在20世紀之交,主要是同壹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兼並小企業。第二次合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控制生產、原材料的供應和加工,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合並浪潮發生在二戰後,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以混合合並為特征,即在產品生產和銷售上互不關聯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壹開始就不僅僅是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在幾個國家同時生產,把自己的財務和銷售策略瞄準世界市場。結果,戰後合並的美國大公司變成了現代跨國公司。他們擁有龐大的資本和廣泛的業務範圍,他們的商業運作強調“全球戰略”,因此他們可以獲得巨額利潤。比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來的主業是制造汽車,但二戰後,該公司不僅制造汽車,還制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飛船和家用電器,並在世界各地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產銷網絡,降低成本,提高利潤。20世紀60年代,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註冊成立了65,438+020家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到全球,在57個海外國家建立了65,438+050多家子公司,業務範圍擴展到面包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出版、金融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信業仍是其主營業務。最後,美國戰後經濟危機的強度大大降低。二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經歷1929 ~ 1933的經濟危機,但經歷了5次經濟衰退(或稱5次壹般經濟危機)。美國戰後經歷的第壹次經濟衰退是從1948年到1949年,期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到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8月1953持續到8月1954。工業生產下降9.1%,失業率達到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持續到1958年4月。時間雖短,程度卻很嚴重。工業生產突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在7%左右。從1969,10到1970,110,美國發生了戰後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到7%以上。從以上壹系列數字可以看出,戰後的美國經濟雖然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但經濟危機或衰退還是會偶爾發生,只是經濟危機的強度不是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基本都在10%以下,只有壹次在13.5%,但恰恰是這個時間持續的時間最短。另壹方面,戰後美國政府針對經濟危機實施了壹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措施,即利用赤字財政通過通貨膨脹來刺激總需求,以遏制經濟危機的損害,避免大量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上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幹預措施,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國債大量增加,通貨膨脹加劇,難以回到過去,對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塑造現代美國經濟體系之路
——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
作者:胡國成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序
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書是壹部關於現代美國經濟體系是如何形成的研究著作。由於它涉及經濟政策、經濟制度、經濟立法和經濟發展史等諸多領域,在中國當前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它可能會吸引眾多的讀者——不僅有政治、經濟、法律和歷史的研究者,還有從事工商企業經營管理的工作者,在美國學習政治、經濟、法律和歷史的大學生,以及關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人士。
本書試圖從對19世紀工業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考察中,揭示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動因和必然性,從而進壹步深化對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內涵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認識。在上述考察過程中,本書對美國現代經濟體系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濟立法和政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許多具體的經濟措施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可以使我們吸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在制定相關的經濟政策時少走彎路,從而避免重大的經濟動蕩。
通過以上調查分析,本書提出了壹些不同於傳統觀點的觀點。首先,通過分析羅斯福新政時期1937-1938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和促成危機緩解的主要因素,肯定了美國政府財政經濟政策及其對經濟的幹預的直接和主要作用,論證了美國政府和壟斷組織與整個經濟運行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證明美國國家權力對經濟的幹預和控制已經滲透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際上已經形成。其次,本書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論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危機,特別是它帶來的長達10年的“特別蕭條”的原因,指出這次經濟危機中市場調節的失敗是壟斷發展成熟的結果,並進壹步揭示了10年特別蕭條的原因是壟斷的成熟需要國家幹預,美國聯邦政府、國會和最高法院內部經過10年的認識和鬥爭,最終確立了國家幹預。第三,本書在對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期間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和“幹預”政策與羅斯福新政的幹預政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胡佛“幹預”政策的局限性和實質,即胡佛的幹預是對自由放任主義的幹預;其本質是幹預中的自由放任。這駁斥了美國經濟幹預時代始於胡佛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此外,本書評價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應被視為壟斷資本主義的特殊類型和階段,而應被視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常規形式。排除國家幹預和參與的壹般壟斷資本主義只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常形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壹種過渡形態,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的壹個暫時的過渡階段。
在研究過程中,作者雖然努力為讀者拿出客觀、公正、全面、正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但深受自身學識和水平的影響。對於本書提出的所有觀點和意見以及可能存在的謬誤,作者熱切期待讀者和方嘉的建議和指正。
本書的研究、寫作和出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項目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黃教授和研究員的推薦使本課題的研究得以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陳研究員閱讀了這本書的初稿,並提出了非常寶貴的修改意見。上述兩所大學的圖書館工作人員為該書部分參考資料的獲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由中國經濟出版社的李阿紅同誌承擔。沒有這些支持和幫助,這本書的研究、寫作和出版是不可想象的。對於所有這些支持和幫助,在本書於付梓出版之際,我謹向作者表示深深的謝意。
胡國成
壹九九五年四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目錄
第壹章導言
第二章早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因素。聯邦政府對鐵路建設的財政援助
聯邦政府的技術援助
州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援助
聯邦土地授予
第二,聯邦政府對鐵路運營的管理
鐵路建設中的欺詐和運營中的任意操縱
格蘭奇定律
州際貿易法的制定和實施
加強鐵路控制
三。反托拉斯法的頒布和實施
企業的聯合與兼並
企業聯合運動的影響
反壟斷的思想傳統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制定
謝爾曼法案的實施
克萊頓法案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案
反壟斷法評價
第四,聯邦儲備法和美聯儲體系
早期銀行監管
國家銀行系統
《聯邦儲備法》的制定
美聯儲系統的運行
動詞 (verb的縮寫)早期國家幹預經濟的特征
第三章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的經濟政策
第壹,戰時工業委員會的建立和對工業的控制。
戰時工業委員會的成立
戰時工業委員會對工業的控制
運輸和燃料控制
戰時勞動控制
對外貿、金融等方面的控制。
第二,對食物和食品的控制
利物浦法律和食品管理局
食品管理局的控制
第三,戰後“回歸正常”的政策
放棄戰時經濟控制
這條鐵路被歸還給私營部門
“恢復正常”
企業合並和兼並的復興
工會地位的下降
第四,戰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分析
第四章1929年大經濟危機期間的國家幹預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危機
大經濟危機的原因
為什麽危機持續了十年?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
第三,自由放任的失敗
胡佛的哲學
胡佛的“幹預”觀
第五章新政時期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和控制。
壹.對銀行和金融業的監管
銀行業重組
控制貨幣:放棄金本位制
控制貨幣:美元貶值
證券業的監管:1933年證券法
證券業的監管:1935年證券交易法
重振財務公司的新功能
改革銀行系統:1933年銀行法
改革銀行系統:1935年銀行法
農業調整法的制定
農業調整局的管理
廢除農業調整法和土壤保護法以及國內作物種植和分配法
第二部《農業調整法》
電通向農村。
不成功的扶貧措施
三。振興工業的努力:國家工業復興法
不同的工業復興計劃
制定國家工業復興法
“藍鷹運動”
行業法規的執行:價格政策問題
行業法規的執行:勞工問題
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廢除
四。振興工業的努力:新政後期的調控
重新制定勞動法
公用事業的監管
加強商業控制
交通運輸行業監管
動詞 (verb的縮寫)公共工程和救濟
聯邦緊急救濟
大規模工作救濟的開始
公共建設工程
田納西河流域重建項目
頒布社會保險法
第六章現代美國經濟體系的形成
第壹,現代美國經濟體系的金融安全
聯邦稅收政策的變化
財政支出政策改革
第二,現代美國經濟體系的形成
新政時期國家幹預經濟的特點
1937年經濟危機的啟示
上一篇:《青果果》的課文內容是什麽?下一篇:考研沖刺:中國哲學史術語解釋集錦(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