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中國古代禮儀的故事。

關於中國古代禮儀的故事。

1中國古代禮儀故事-小傳五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壹個“孝傳五”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宋代浙江瑞安永嘉縣有壹個人,名叫陳,名侃,字,以孝聞名天下。他服侍父母,溫順孝順,從不讓他們操心。父母生病,我不能脫衣服,沒日沒夜的守在床邊,自己熬湯吃藥。父母去世後,陳侃傷心欲絕,真正做到了聖人“盡力而為,死而思之”的訓練。他的孝順被全家人當作榜樣。所以,後代子孫都要效法,尊老愛幼,團結如兄弟,夫妻和睦,親如弟妹。此後,陳家五代同堂,成為壹段佳話。宋黃樹芳舉牌子,上書“陳君,孝子”,百姓則稱他為“陳孝門”。後人寫詩贊美:最孝為世人所贊,子孫萬代所尊;生活在壹起的五個人受到了世界的尊敬,並被陳峰的贊揚所感動。

這個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孝順需要以身作則。想要子女孝順自己,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孝敬長輩,以身作則。這樣不僅家庭和睦,而且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也能傳承下去。

2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壹。他的文學創作受到魏文帝曹丕的高度贊揚。據史書記載,孔融年輕時不僅非常聰明,而且是註重手足之情、互助友愛之禮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經常和哥哥壹起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最小的梨。有壹次,父親看到了,問:“妳為什麽總是拿小的,不拿大的?”孔融說:“我是弟弟,我最小。我應該吃小的,讓大的給我哥吃!”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了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禮讓、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讓全家人都很驚訝。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年,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三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的壹個少數民族首領派遣特使到緬伯高向唐太宗供奉天鵝。

路過綿陽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了出來,想給它洗個澡。沒想到,天鵝展翅高飛,直沖雲霄。緬伯高忙著伸手去拿,只拔了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跺腳捶胸,痛哭流涕。他的隨從勸他:“哭也沒用,因為它已經飛走了。讓我們想壹個補救辦法。”緬伯高想,也只能如此了。

在長安,緬伯高拜見了唐太宗,並贈送了壹份禮物。唐太宗壹看,是個精致的緞包,就打開了。壹看就是幾根鵝毛,壹首詩。詩中說:“天鵝貢唐,山高路遠。綿陽河失了寶,伏在地上哭號。聖天子之後,緬伯高可以幸免。禮輕情意重,鵝毛千裏寄。”唐太宗大惑不解,緬伯高立即把事情的經過講了出來。唐太宗連聲說:“好款待!難能可貴!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了送禮者誠實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送鵝毛”來比喻禮物雖薄,但情意卻極其深厚。

4程門·雪梨

“門口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師洋傳》:“我在羅見程頤,時年四十。有壹天我看到了H,我和尤左坐在壹起。等我感覺到的時候,門外的雪已經有壹尺深了。”

《程門雪梨》說的是宋代學者師洋、尤左向程顥、程頤求教。師洋、尤左,原師從程顥。程顥死後,兩人都四十歲,已考中進士。但是,他們還是要去程頤繼續學業。故事發生在他們第壹次去嵩陽書院看望程頤的那壹天。

相傳,有壹天,師洋和尤左來嵩陽書院看望程頤,正巧遇見程先生,他正閉目打盹。這時,外面開始下雪了。渴望成為壹名教師,這兩個人恭敬地站在壹邊,壹言不發。等了好壹會兒,程頤慢慢睜開眼睛,看見和尤左站在他面前,嚇了壹跳,說:“啊,啊!他們還在嗎?”這時候,外面的雪已經積了壹尺多厚,而和尤左看上去並沒有疲倦和不耐煩。

這個故事被稱為“程門雪梨”,在宋代文人中廣泛流傳。後來,人們經常用“前車之鑒”這個成語來表達學者應該尊重他們的老師,真誠而堅定地學習。

5緹縈救了他的父親。

漢文帝時期,有壹個叫淳於髡的人,在齊國名醫楊慶的門下學得了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管員。他的老師去世後,他放棄了官職去行醫。因為性格耿直,在行醫的時候得罪了壹個厲害的人,導致他被誣陷,帶到北京接受懲罰。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個弱女子,卻隨父親去長安向皇帝告狀。她陳述了體罰的危害,並解釋了父親做官時的清廉愛民,行醫時對世人的仁慈。現在他是真的被誣陷害了,她願意替他爸爸受罰。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頒布聖旨廢除了體罰。

這個故事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壹。為了贊美緹縈的詩,人們說:

我隨父親去北京歷盡艱辛,我渴望寫壹封信。聖旨大赦成了孝道,肉刑廢除了造福子孫後代。

6多方研究

幼年喪父,幼年喪母,年幼的孔子不得不完全靠自己謀生。孔子明白,顯赫的祖宗,父親的戰功,母親出身曲阜名門,當然可以為自己進入社會打下壹定的基礎。但是,要在魯國的都城立足並進壹步發展,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由於母親生前的苦心教育,孔子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學習對壹個人壹生的重要性。"十分之五,我決心要學。"很小的時候,孔子就立下了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生活的宏願。

關於知識,孔子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之為知也”。理解就是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這是壹個人真誠求知的表現。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魯國有壹座周公祠。孔子剛進祠堂的時候,對祠堂裏的壹切都產生了興趣,總是問別人問題,好像有問不完的問題。有人不理解孔子強烈的求知欲,就說孔子的閑話:“誰說巧藝博士的兒子懂禮儀?”進了祠堂,什麽事都要問別人。"孔子聽說後,壹點也不惱火。他說,“這正是應該做的事情。"

對於生活在孔子時代的人來說,要想參與貴族政治,獲得壹定的地位,就必須學習禮儀、音樂、射箭、書寫、書法、計數這“六藝”,熟悉並能夠遵循當時流行的禮儀,懂得音樂,掌握射箭技巧,會駕馬車,會寫字,會計算,可以說是當時的六大基本功。孔子非常善於自學和請教他人。他要全面掌握這六項基本功。有壹些史料可以進壹步說明孔子的勤奮和博學。

魯東南有壹個小國,是魯的諸侯國。按常規,定期來看盧俊是必要的。魯昭帝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二十七歲,雍州太守譚子又來見魯君。宴會上,魯國的壹位醫生問譚子為什麽以鳥為官名,譚子作了詳細的回答。孔子聽了之後,立刻去贊子詢問少昊時代的官制。事後,他對別人說:“我聽說田字沒有官員負責這種事情,但這種知識在四面八方的蠻族中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現在我相信這是真的。”

在孔子壹生的求學經歷中,有壹件大事,就是他曾專程到當時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研究《周禮》,查閱壹些古代文獻,特別是向大學者老子請教。老子,姓李明勇,被尊稱為老聃和老子。老子是周朝後柱史,對禮儀典故比較熟悉。向老子求教是孔子的夢想。而曲阜與洛邑相隔千裏,在當時非常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完成這樣壹段路程,無疑是非常艱苦、費力甚至是危險的。再加上孔子本人比較窮,沒有魯貴族的支持和資助幾乎是不可能的。幸好當時魯國貴族孟諾的兒子是孔子的老師。在他的斡旋下,孔子從魯君那裏得到了壹輛車、兩匹馬和壹個童子仆,南宮舒靜自告奮勇地陪著他,孔子才得以成行。據記載,孔子的洛邑之行收獲頗豐。他問了老子很多問題,比如喪事有月蝕怎麽辦,孩子死了是應該遠葬還是近葬,國家有喪事是不是不應該避戰,與敵作戰是不是應該帶亡王的牌位等等。這些問題老子都壹壹回答了,讓孔子收獲了很多知識。孔子告別老子,準備動身回家的時候,老子結合自己豐富的閱歷,反復提醒孔子壹些應該註意的事情。

這次與老子的會面,大概給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他久久不能忘懷。當他回到魯時,他很難平靜他的激動心情。孔子遇到弟子時,不停地贊美老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但人們常常把它打下來。魚,我知道它會遊泳,但是會遊泳的經常被抓。野獸,我知道它會走路,但它經常掉進網裏。只有壹件事,我們控制不了。喜歡就從雲端來,喜歡就在風中去,愛天就上天堂。這就是傳說中的龍。老子我摸不透。老子如龍。”這段經歷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孔子問老聃”的故事。歷史學家非常重視孔子與老子的會面。他們認為“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文化史上極其傑出的人物,他們的相遇是燦爛的古代文化史上有意義的壹頁。”

  • 上一篇:00後正在放棄傳統招聘。
  • 下一篇:關於回味的詩句簡短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