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中國戲劇的問題(快!星期壹就要!)

關於中國戲劇的問題(快!星期壹就要!)

簡介

戲劇(drama)

[drama;play] 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

希臘戲劇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編輯本段]具體含義

綜合藝術的壹種。有兩種含義:狹義專指以古希臘悲劇和喜劇為開端,首先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繼而在世界廣泛流行的舞臺演出形式 ,英文為drama ,中國稱之為話劇。廣義還包括東方壹些國家、民族的傳統舞臺演出形式,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戲劇、朝鮮的唱劇等。

[編輯本段]戲劇的概念

壹種通過舞臺演出而訴諸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其中心是演員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稱為“舞臺藝術”或“演員藝術”。圍繞著演員的表演,戲劇包含著文學因素(劇本)、音樂因素(音樂伴奏、音響效果及戲曲、歌劇中唱腔等)、美術因素(布景、燈光、舞臺布景)、舞蹈因素(演員優美的動作、姿態)等多種因素,是壹種綜合藝術。在戲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之間,由於性格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開的矛盾鬥爭叫戲劇沖突。戲劇作品總是由壹個沖突的提出、發展和解決而得到完成的。戲劇沖突的成功與否是戲劇失敗的關鍵,所謂戲劇性正是由於戲劇沖突解決得獨特、新穎、有豐富內涵而形成的。由於受演出的時間、空間和觀眾的限制,戲劇的矛盾沖突應當更集中、更簡練、更尖銳的反應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的沖突。

戲劇本質

公元前4世紀,亞裏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表述了對戲劇本質的認識。他認為:壹切藝術都是模仿,戲劇是對人的行動的模仿 。2個世紀以後 ,印度的第壹部戲劇理論著作《舞論》也指明:“戲劇就是模仿。”19世紀以後,對戲劇本質的研討出現了眾說紛紜的局面,主要有觀眾說,沖突說,激變說,情境、實驗室說等。

觀眾說:認定觀眾是戲劇的必要條件 ,也是戲劇的本質所在。法國戲劇理論家F.薩賽是這種觀念的代表,他斷言 :不管是什麽樣的戲劇作品,都是為了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因而,戲劇的壹切器官都必須與觀眾的欣賞相適應。

沖突說:以法國戲劇理論家布倫退爾為代表。19世紀末,布倫退爾指出:舞臺乃是人的自覺意誌發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誌的發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鬥爭,這就構成“意誌沖突”,戲劇的本質就在於此。美國戲劇理論家J.H.勞森則把戲劇的本質歸之為“自覺意誌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社會性沖突”。他認為:由於戲劇是處理社會關系的,而人的自覺意誌又必須受社會必然性的制約,因而,真正的戲劇性沖突必須是社會性沖突。這種觀念可以壹句話來表述:“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

激變說:英國戲劇理論家W.阿契爾否定布倫退爾的“沖突”說,他把小說與戲劇相比較,認為小說是“漸變”的藝術,而戲劇是“激變”( crisis ,又譯危機 )的藝術,戲劇所處理的是人的命運和環境的壹次激變,這就是戲劇本質的所在。

情境、實驗室說:早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D.狄德羅就曾把“情境”看作戲劇作品的基礎。黑格爾在談到戲劇的特性時,也曾把“情境”與“沖突”聯系在壹起,並強調情境的本體意義。存在主義哲學家 、劇作家J.-P.薩特把自己的劇本稱為“情境劇”,並把戲劇的對象說成是人在情境中的選擇行為。B.布萊希特則把戲劇看作是壹種科學的方法,認為:劇院乃是檢驗人類在特定情境中行為的實驗室。這種觀念也從壹個特定的角度界定了戲劇的本質。

元雜劇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曲詞2賓白3科範4宮調

1曲詞:配曲的唱詞

2賓白:指古代戲曲中的道白

3科範:指戲曲程式動作。

4宮調:樂曲曲調

[編輯本段]戲劇起源

壹、歌舞說,此說又可析為兩種:

(1)宮廷樂舞說,清代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雲:“梁時大雲之樂,作壹老翁演述西域神仙變化之事,優伶實始於此。”劉始培在《原戲》中根據古代樂舞多有妝扮人物之事實,認為“戲曲者,導源於古代樂舞者也……則固與後世戲曲相近者也。”常任俠在《在國原始的音樂舞蹈與戲劇》中,較為系統的考察了原始音樂舞蹈的戲劇因素後認為“原始社會中的簡單的音樂舞蹈,便是後來做成完美戲劇的前軀”。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將中國戲劇的最早源頭溯至“周秦的樂舞”。

(2)上古歌舞說,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開篇首句雲:“中國戲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我們知道壹切藝術起源於勞動,中國的歌舞也不例外。《書經.舜典》上說:“予擊石附石,百獸率舞。”所謂百獸率舞,並不是像後來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樣,說是在聖人當世連百獸都來朝拜舞蹈了,這種舞是用石相擊或用手擊石來打出節秦的,那時連鼓也沒有,可見是很原始的。到後來才有了鼓,所謂“鼓之舞之,”這就進壹步了。這種舞可能是出去打獵以前的壹種原始宗教儀式,也可能是打獵回來之後的壹種慶祝儀式,《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這是戰國時代關於古代樂舞的壹種傳說。可以透過這段歌舞的描寫看出壹幅原始獵人在山林中打獵的景象:“壹面呼嘯,壹面打著、各種陶器、石器發響去恐嚇野獸,於是野獸們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終於落網了,這位原始時代的藝術家“質”(其實並不是壹個人,而是當時全體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實際來創造了狩獵舞,這時所謂的“百獸”實際是人披獸皮而“舞”的場景,不過是對於狩獵生活的愉快和興奮的回憶罷了。當然,這時的場景都是已經藝術化了,音樂、舞蹈都是已經節奏化了的,這種舞蹈帶著濃厚的儀式性,它是響氏族的保護神或始祖祈禱,以求這次出去打獵獲得豐收,或者是打獵回來為了酬謝神祗而舉行的。但不管它是什麽儀式,也不管它披著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實際意義,乃是壹種對於勞動的演習、鍛煉,這不光是鍛煉了獵人們的熟練程度,而且也培養了年輕的獵人,《書經.舜典》中有命夔“典樂教胄子”的記載。“胄子”的註解是貴族子弟,但原始社會沒有貴族,恐怕就是年輕武士了,用樂舞去教年輕武士,不是鍛煉他們又是什麽呢?因為它的內容就是原始人狩獵動作的模仿。

既然是模仿勞動的動作,這也就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表演了。

原始的舞蹈總是和歌相伴的,他們決不是悶聲不響地跳,而是壹面跳壹面歡呼歌唱。《呂氏春秋.古樂》篇中還說:“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闋。”略可想見當時的情形。

在原始社會,歌舞不止狩獵舞壹種,還有戰爭舞,它的性質和狩獵舞是差不多的,到了進入農耕時代,又產生了壹系列有關農事的祭典,如“蠟”如“雩”。蠟是在年終時,為了酬謝與農事有關的八位神靈而舉行的。在這壹天,公社的成員是盡情歡樂、開懷暢飲、唱歌跳舞的。這種風氣壹直遺留到春秋時代。《孔子家語.觀鄉》說:“子貢觀於蠟。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壹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為樂也。孔子曰:百日之勞,壹日之樂,壹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可以看出這完全是勞動農民壹年辛苦後的歡樂。

相傳“蠟”是伊耆氏所首創,壹說伊耆氏就是神農氏足見這是與農業發達時期密切相連的風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禮.春官》“宗伯”下記載:“司巫……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周記》的記載雖然是奴隸社會的事,但顯然是原始時代的遺留下來的風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許多節日也舉

行舞蹈。例如男女相愛,也有壹個節日,大家會合在壹起來唱歌跳舞。這個節日在漢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據說就叫做“萬舞”現在西南少數民族的所謂“跳月”“搖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這種節日遺留下來的形態。

原始歌舞的壹個主要特點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隸社會,有了階級,在藝術上的情況也就起了變化,這時祭祀儀式已經不復是全民性的節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隸主貴族所專有的了,第壹個把天下傳給自己兒子的禹,當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之後,立刻“命臯陶作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見《呂氏春秋.古樂》這裏的樂舞已經開始失去全民的意義,而成為誇耀個人功績的手段了,禹的兒子啟也學習他這壹手,用歌舞來誇耀,並裝點自己的威嚴。據傳說他三次上天,從天上偷來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舉行表演。從此以後,奴隸主貴族們便把本是屬於全民的歌舞拿來歌頌自己的功德,《呂氏春秋.古樂》篇中還說:“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而《大武》之舞卻又是歌頌周武王和周公滅商及平定奴隸叛亂的武功的,這是所謂“武舞”它是手執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還有歌頌周朝統治者治國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這就是稱為“文舞”。

現從《史記.樂書》中引壹段關於《大武》之舞的記載如下: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孔子與之言,及樂……子曰:“……夫樂者,象成者也,總幹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誌也,武亂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狹。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國也,分夾

而進,事蚤濟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誌也。”

從這段對於《大武》之舞的解釋來看,他包涵著壹段故事的內容,舞雖不足以表現它的內容,但演故事的傾向卻也存在了。

  • 上一篇:016 銀行躺著賺錢的秘密
  • 下一篇:關於古典吉他評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