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瑤族歌舞
王磐節,又稱跳王,相傳是瑤族祖先王磐的生日,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恰好是秋收的季節。為了紀念祖先,慶祝豐收,姚家人方便在這壹天聚在壹起,舉行“歌廳”活動。節日的前壹天,村裏開始殺豬殺牛,準備雞鴨魚肉,磨豆腐煮米酒,招待五湖四海的客人。
王磐節的場地在山腳下,叫“葛堂坪”,很寬敞。慶祝的那天,從早上開始,瑤族男女老少穿著傳統服飾走出村舍。他們按照不同的身份排成不同的隊伍,聚集在南崗瑤村的葛堂坪上,歌廳開始了。外國遊客也開車來觀看,山谷裏非常熱鬧。
瑤族歌廳進行拜神、過九州、祭法等儀式。同時還敲鑼打鼓,唱山歌,舞長鼓,放土炮,震得百裏瑤山。瑤族人生活在山區,土地比其他地方更貧瘠。他們的生活環境可謂艱苦,但他們也張揚著自己的快樂,從艱苦的生活中感受到載歌載舞的快樂和鼓勵。
像許多民間節日壹樣,瓜葛堂也是年輕的瑤族男女開始交流的機會。當年輕男女開始互相唱歌時,氣氛變得更加熱烈。在姚家,男孩叫桂,女孩叫沙耀美。唱歌也是他們表達彼此好感的機會。
載歌載舞之後,熱情的瑤族姐妹會邀請外來者和客人壹起跳舞。這時候的客人也不害羞,自由自在地和姚家人壹起跳舞。
2.瑤族飲食
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頭、小米、小麥為輔。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蘿蔔、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西紅柿等。此外,竹筍、蘑菇、黑木耳、香蕈也是根據季節采摘的蔬菜。瑤族喜歡自制豆腐,尤其是湖南瑤族制作的“豆腐元”,鮮嫩可口,是節日的必備菜肴。瑤族在制作臘肉、臘肉、紅燒肉方面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腌制的“鳥紅燒”,是著名的風味小吃。糍粑也是瑤族的傳統小吃,是節日必備食品。瑤族人有飲酒的嗜好。在很多地方,男人喝酒都是用碗而不是杯子,尤其是逢年過節,壹天到晚喝得很兇。油茶是瑤族的壹種飲食習俗。每天早上早起,燒開水後,在架子上放壹個茶壺,加壹把茶葉用油鹽翻炒,等茶葉聞起來香了,再沖到開水中燒開,就做出了香香的油茶。每當有客人到來,主人經常用山茶油招待客人,以示尊重。
瑤族人喜歡甜酒。每當有客人上門,主人先獻上壹杯甜酒。還有壹種是瑤族婦女坐月子時喝的甜酒,不同於壹般的甜酒。做菜時需要姜片、紅糖、雞蛋,是很好的滋補品。坐月子的婦女喝這種甜酒,可以達到強身健體、補血恢復健康的效果。
在我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根據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有自己強烈的民族獨特風格。
藏歷除夕,人們穿上五顏六色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追求壹場盛大而隆重的“跳神會”。男孩子們狂舞,高聲歌唱,表示要辭舊迎新,驅邪降福。在新年的早上,女人們會去挑“吉祥水”,祝新年好運。
彜族和彜族同胞根據彜族歷法選擇節日。壹些人和當地的漢族人壹起過春節。在壹些地區,彜族同胞在門前立松樹,用松針鋪地板,以避災。在其他地區,豬和羊在節日期間被宰殺,人們互相拜訪,互相贈送肉和饅頭。大年初壹早上,起床第壹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壹碗水的重量與昨天的水進行比較。比如過年水比較重,表示今年雨水充足。
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夜要準備節日當天吃的飯,叫做“年夜飯”。在壹些地區,人們稱之為“吃節”,壯語意為“老年”。這預示著來年農業豐收。他們有的還做壹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石蠟餅,壹個人口不多的家庭壹頓飯都吃不完!在元旦的清晨,人們在黎明前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女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河邊或井邊“汲取新水”,開始新壹年沸騰的生活。
除夕夜,布依族全家在池塘邊徹夜不眠。天亮了,姑娘們爭先恐後地去打水。誰先挑到第壹擔水,誰就是最努力最幸福的女孩。
滿族滿族分為紅黃藍白四旗。春節期間,有紅旗的人掛紅旗,有黃旗的人掛黃旗,有藍旗的人掛藍旗,有白旗的人掛白旗。這些旗幟圖案精美,顏色鮮艷,象征著壹年的吉祥開始。
春節期間,在貴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壹種叫做“侗族年”(也叫蘆笙會)的群眾性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但比“團拜”更歡樂熱烈。這種活動通常由兩個村莊舉行。兩支隊伍在廣場上正式舉行了宋陸生和舞蹈比賽。此時,兩村的觀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在中國新年期間,雲南的白族同胞,白族人民,有壹種慶祝活動,叫做“貼高”。所謂“飆”,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縫裏放火藥。點燃後,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沖天”。在壹些地區,白族同胞和苗族、壯族壹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誰要是抓不到繡球,就送對方壹個紀念品。多次失球又無法兌換紀念品的,會表現出愛的意願。
土家族春節期間,土家族會舉行盛大的搖擺舞。擺手舞是土家族流行的壹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耕、宴飲等70多個舞蹈動作。它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蹈簡單,情緒健康,無道具,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厚。
傣族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人民壹年中最大的傳統節目。谷雨開始的那壹天被定為“潑水節”。在為期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互相潑水,以表示他們已經沖走了舊土,並祝願新的壹年幸福平安。
生活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殺豬殺雞,擺上豐盛的酒菜,全家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席間,全家還會唱“新年歌”。初壹初二,村裏的青壯年男子還會舉行“春節狩獵”。這壹天的獵物被全村人享用。有趣的是,在分割獵物時,所有獵物的壹半給第壹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壹半大家平分。孕婦可以得兩分,路人正好遇到,也可以得壹分。
彜族人把過年叫做“丟什麽”。他們大多制作糯米,糯米和水酒,並把第壹個砂漿的糯米壹點點放在桃樹和李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的彜族先要給牛餵鹽,以示對其勞動的尊重。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射擊比賽。女生把繡花荷包掛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擺,要男生出手。誰先射到錢包,姑娘們就把酒當獎品送到誰的嘴裏。
拉祜族除夕夜,拉祜族同胞全家都要自己洗澡,準備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上,特別註重糯米粑粑。牛除了吃,也要經常給壹些,放壹些在犁、鋤頭、砍刀等農具上,以獎勵它們過去壹年與主人的合作,並祝願它們在新的壹年裏有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生活在中國東北嫩江兩岸。農歷正月初壹早上,青年男女盛裝打扮,先向長輩拜年,敬酒行禮,然後挨家挨戶拜年。家家準備蒸糕,拜年的人壹進門就搶蒸糕。據說吃了它們,生產生活可以“年年高”。
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在仫佬族的村寨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山坡上或體育場裏,唱著山歌,享受著歌唱勞動、生活、愛情的樂趣。
獨龍族唯壹的節日是冬季臘月的“卡克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祭牛上天。這壹天,族長將牛綁在廣場中央的壹根木樁上。壹個年輕女子在牛角上掛了壹串珠鏈,然後壹個勇敢強壯的年輕人手持鋒利的竹矛,刺向牛的腋窩,直到它倒地死去。這時,人們跳“牛鍋莊”,然後分享牛肉。
春節的早上,東北的鄂倫春族同胞先在家裏按輩分大小斟酒,年輕的給老人磕頭,同行的互相問候,在春節的第二天、第三天舉行賽馬。正月十五的美食。正月十六早上會有互相抹黑的活動。年輕人給老年人抹黑要先磕頭。
赫哲族春節期間,赫哲族意為“Foeshikes”,意為除夕。人們在帽子、衣領、袖口、褲腿、圍裙和鞋幫上穿著繡有美麗圖案、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動物皮。在大年初壹,人們通常會舉行“噴火宴”,或者用壹種野果“厚李子”做蛋糕,並在裏面塞滿魚、動物肉和其他食物。用殺活魚,或者烤魚條,用這種“塔拉哈”招待貴賓。
春節來了,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嚼檳榔的老人擡起頭來敲鈸,戴著大尖帽的老婆婆低著頭敲鑼。周拔(村裏的父親)首先敲鼓,年輕的男女赤手空拳圍成壹圈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