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的理解
1,新型工業化的含義:
(1)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發展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優化產業結構。
(2)新型工業化五要素,即:①高技術含量;②良好的經濟效益;③資源消耗低;④環境汙染少;⑤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其中,高技術含量是指高技術作用的充分發揮,它支配著其他四個要素:①要取得更高水平的經濟效益,必須充分利用高技術改造原有產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2)要降低資源消耗,必須改造原有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這也有賴於高科技的作用;(3)減少環境汙染,不僅要依靠高新技術的發明創造來處理汙水、廢氣、廢物,而且要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和流程,減少生產過程中“三廢”的產生和排放;要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也離不開用高科技含量武裝勞動力和管理人員。
事實上,在新世紀,高科技的掌握、創新和應用將成為衡量壹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標誌。因此,新型工業化必須牢牢把握高技術這壹引領工業化發展的“總綱”,從而為新型工業化確立更為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2、信息化的含義:
(1)信息化是由計算機、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生產工具革命引起的工業經濟轉向知識(信息)經濟的社會經濟過程。
(2)信息化包括信息技術的工業化、傳統產業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信息化和生活方式的信息化。
3.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1)信息化是手段,目的是加快提升我們的工業化水平。沒有工業化的基礎,信息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只有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結合起來,發揮信息化在工業化過程中高效率的優勢,才能真正發揮信息化的威力。
(2)信息化覆蓋工業化全過程,延伸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角落,賦予工業化全新的內容和現代特征,以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為主要標誌。
4、信息化與高技術的關系:
(1)信息化是高技術的基礎,為高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沒有信息化的網絡研究平臺,高科技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
(2)高科技不斷為信息化提供更多的新鮮血液,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5、信息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系:
目前,中國的“三個現代化”水平:
(1)信息化水平(NIQ):38.46%(2000);工業化水平:51%(2006年工業產值5438+0);城市化水平:37.7%(2001)
(2)衡量壹個國家是否完成工業化的標準:
世界上最重要的結構性指標有三個: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必須降到15%以下;農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城市人口已經上升到60%以上。
(3)中國工業化現狀:
在中國,1979的GDP總量中,第壹、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8%、48%、24%。到了2006年,5438+0,這三個數字就變成了15%,51%,34%。所以從產出指數來看,
但從就業和城市化這兩個更重要的指標來看,中國的工業化之路才剛剛走了壹半左右。2001年,我國第壹產業從業人員3.65億人,占就業總人數的50%,高於國際工業化20%的標準。到2001,我國城鎮人口比例為37.7%,也低於國際60%的標準。
二。信息化與建築
建設涉及諸多領域,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住宅和房地產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城鄉規劃關系到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城市市政公共基礎設施關系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重視和加快信息化與建築業的結合,改造提升傳統建築業,促進城鎮化快速發展,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以上分析和建築業發展的要求,以信息化推動建築業發展應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1,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提高政府監督管理水平、決策水平。加快政府對企業和社會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發揮政府信息的導向作用。
2.積極推進建築和住宅行業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3、積極推進給排水、供熱、燃氣、環衛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和房產信息化,提高服務水平。
4.科學有效地推進各類施工企業信息化,加快企業信息化發展步伐,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適應新的技術、市場和制度環境,成為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5.積極推進數字社區建設,提高社區信息化水平。
6.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這也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重要任務。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新的國際競爭環境以及企業對電子商務的要求,積極開展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電子商務發展戰略和路徑,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各種必要的基礎,包括信用、法制、物流、理念和制度基礎。
7.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信息資源商品化。在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中,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信息資源商品化具有雙重意義:通過創造信息資源市場化的環境,信息化將推動工業化向更高層次發展;通過發展信息服務業,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為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產業基礎和就業基礎。如GIS數據在建築領域的開發和應用。
8、建設完整的信息支持系統,從設備、技術、市場、管理、運營
從機制到人才培養,努力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三、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建設應註意的問題
1,關於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知道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發展高科技和優化產業結構。事實上,中國面臨著完成傳統工業化和趕上世界新工業革命的雙重任務。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們應該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戰略帶動作用的高技術產業,實現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多層次,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有巨大需求和發展潛力。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不僅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形成獨特優勢,也對就業造成巨大的社會壓力。比如,建築行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擁有龐大的產業隊伍,但長期以來,勞動生產率低,效益不高。在利用信息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建築行業勞動生產率和效率的同時,解決就業問題非常重要。
2、建立建築企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實現信息共享。
標準化是信息化建設中壹項關鍵的基礎工作,對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建築行業涉及領域多,業務跨度大,情況復雜。因此,建築信息化的標準化直接關系到建築信息化的成敗。人們常說,改造和統壹現有的多個應用系統,比建立壹個統壹的新的應用系統要困難得多。這個問題是由於原有系統的標準不統壹或不規範造成的。沒有統壹的標準,就無法實現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過去對標準化、規範化重視不夠,工作滯後,導致行業內碎片化、百花齊放式發展,導致重復勞動、資源浪費、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等壹系列弊端。因此,在新壹輪的信息化建設中,首先要重視標準的制定;第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第三,標準應該是開放的、兼容的、公平的,應該是市場發展的動力,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向,但不應該變成技術壁壘或技術發展的障礙。
3、關於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政府推動、需求牽引。
建築業信息化建設是壹項涉及面廣、技術和資金密集的系統工程。這體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內容復雜。概括起來,建築信息化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電子政務、行業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二是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眾多,信息化水平和經濟條件不壹。因此,為了保證建設事業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和整體效益的正常發揮,首先要制定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其次要根據不同的工作內容和行業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再次要本著實用、緊急的原則分批進行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政府的推動、組織和協調非常重要。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