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報告調查報告篇1
壹、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壹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壹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著疑問走訪了村裏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壹年的開始;春節,意味著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復始的過著春節,可為什麽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壹個聰明的小孩想了壹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裏。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壹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著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著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壹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托人們對新的壹年裏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壹些壓歲錢,意味著給晚輩們添歲,也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初壹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初二走親戚,串朋友,有的壹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壹年的得與失,為新的壹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關於春節報告調查報告篇2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壹件是蒸過年的饃,壹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壹熱。這蒸的饃壹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制成,綁在細細的竹簽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著炸。把搓好的面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壹圈壹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條拉得又細又長。壹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復地炸,炸到焦黃為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壹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著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壹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著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關於春節報告調查報告篇3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寒假期間,我利用走訪的形式,對家鄉附近的壹些老人進行了咨詢調查,並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對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進行了匯總整理,並作出如下調查報告。
關於我們邢臺人的春節習俗,據傳頌的民謠來形容:“小孩小孩妳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壹宿,大年初壹轉壹轉......” 在我們這裏,春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油鹽醬醋、煙酒瓜果、幹菜蔬菜,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壹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春節是從臘月廿三開始的,這壹天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我們這就有“二十三,祭竈官”說法,而且在這天還要包餃子。在我們這裏,很多人家的廚房設有竈王龕,有的人家裏是將竈王爺神像直接貼在墻上。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擺放供品,這樣,他就不會在上天之後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舉行過竈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我們這裏有“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這壹天開始,家家戶戶都會認真的屋裏屋外徹底地打掃壹番,要把這壹年壹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托著人們除舊迎新,來年更好的美好願望。之後的幾天就是蒸棗卷、蒸饅頭,炸丸子,許多人家要在臘月裏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壹到初六,天天要吃臘月裏置辦的年飯,預示著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壹般城市裏大多住的是樓房就是在門上貼個門神或者福字,而在我們這邊鄉村中,要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不用說門口,甚至拖拉機等農用工具上也要貼個“壹路平安”。但其實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並不註重對聯裏寫著什麽,就是圖個喜慶、紅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間還有抽空去理個發,因為在我們這裏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但經詢問考證,這壹傳統來自於清初對漢人強制實行的“剃發政策”。為了抵制清王朝,漢人以正月不理發來寄托對明朝的“思舊”之情,不過在人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之下出現了偏差,變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壹種習俗。不過近些年來這壹習俗也漸漸不再被年輕人認可,只有壹些年長的人還在註意並沿襲這個風俗習慣。
到大年三十,我們這裏值得額外闡述的地方性風俗是有請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儀式。這裏的“爺爺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過年的時有要請回家來壹起過年。兄弟幾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處設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裏設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設供桌,依次類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將畫有家庭祖輩家譜的佳布掛上;然後,將爺爺奶奶的神符貼在佳布下方。隨後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 的老天爺全神符貼在爺爺奶奶神符的左邊。最後是再擺放上貢品。請爺爺奶奶的過程是由男性長輩帶領子孫,攜帶三柱香、燒紙和鞭炮,從家裏出發,來到老墳地(墳地遠的可以在村外路口邊)。然後壹人將香插在墳頭(路邊請的,堆個土堆插香)點燃,壹人燃放鞭炮。全體跪拜,長輩口念“過年了,爺爺奶奶回家過年吧”,隨後長輩持香帶領全體回家,中途不準與人交談,不準串門,不準回頭。接著再到正月初壹拜年的時候,兄弟子孫先面對供桌上方的“爺爺奶奶”神符,給“爺爺奶奶”下跪拜年,然後再給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親戚朋友來家拜年,也是先要給本家供奉的“爺爺奶奶”拜年,然後再給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這個送“爺爺奶奶”、上墳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飯包好餃子,先給“爺爺奶奶”上飯,上貢臺上擺上壹碗餃子,再燒壹炷香。“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折貢、撤貢,把祖宗三代爺爺、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後去上墳,在墳上將神符和燒紙壹起燒掉。這個習俗整個過程就結束了。請祖先歸家過年,是延續古代神靈崇拜的“請神”習俗,也是每到佳節倍思親,後人寄托對先人思念的壹種方式,表達出後輩不忘先輩的養育教導之恩,逢年過節對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壹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村裏的人們要把貢品擺在院落裏,意思是上貢請眾神,過了壹年了,他們要讓神先享用年夜飯,之後就是壹家人坐在壹起,聊聊壹年發生的事,開開心心的吃壹頓年夜飯。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幾乎都壹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門拉家常,更多人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其樂融融,心情愉悅。這就是“熬年夜”也稱守歲。等到十二點整要跨年的時候,各家都要把準備好的鞭炮拿到院子裏放,壹時間鞭炮齊鳴,過年的氣氛瞬間點燃,伴隨著喜鬧的鞭炮聲,舊的壹年離去,新的壹年來臨。
大年初壹這壹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在我的家鄉,初壹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餃子,接著換上新衣服,準備好糖果、瓜子、花生、煙,敞開自家的大門,歡迎鄰裏街坊、親朋好友前來拜年,當然自己也會先到鄰居家裏拜年,然後回到老家給家裏鄉村的親戚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兒嫁出去的人家要熱熱鬧鬧的擺上酒席,跟女婿女兒坐在壹起吃頓飯,好好聊壹聊。初三初四就沒有那麽多說法了,基本就是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這天是給先輩上墳、送爺爺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墳地上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祭祖,放鞭炮,送走“爺爺奶奶”。在我們這的風俗中,過了初五這個年就算是基本過去了,上班的也依次開工,之後就只有壹個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放煙火的日子。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作為祖國的新壹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此次調查活動,盡管用時不長,但讓我對家鄉的壹些民風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了解家鄉的壹些習俗的來源,增長了見識,也增添了對傳承家鄉民俗文化的責任感。同時,此次調查的圓滿完成,少不了家鄉中人們的積極配合,也讓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鄉民風的淳樸,對家鄉也更添壹份親切感。
關於春節報告調查報告篇4
壹、 辦年貨
1. 調查地點:家裏
2. 調查內容:特色年貨
灌香腸了!媽媽先準備了薄如蟬翼的小腸皮,再把豬肉切碎。接著就是靠真本事的時候了:媽媽在碎豬肉裏摻上鹽、味精、料酒和各種調味品,再攪拌著。然後用灌香腸的專用工具,在小的那頭套上小腸皮,大的那頭往裏面加上豬肉。這個工藝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勻,用料均勻,這樣子做起來的香腸才好看。
香腸做好了!看著這紅白相間的精美的香腸,我讒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禮
1. 調查地點:小姑家
2. 調查內容:小屋面貌
壹大早,媽媽就拉著我起床,說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興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飛機去小姑家。
媽媽把餅幹和牛奶等禮品放在車踏板上。不壹會兒,就到了小姑家。我樂呵呵地想:小姑看見我和媽媽來她家,肯定會嚇壹跳吧!“叮咚——叮咚——”壹陣門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小姑打開大門,定睛壹瞧:是我和媽媽,果然頓時怔住了,30秒過後,才反應過來。連忙叫我們兩個人進門,還邊走邊“責怪”:來我家怎麽也不通知壹聲?壹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我和媽媽只能在後面偷笑。
進了屋,媽媽叫我把“年禮”拿出來,送給表弟。弟弟傻笑著,開心地把我拉回房間吃餅幹去了。媽媽也和姑姑互報祝福。整個小屋裏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我們被幸福包圍著。
再來看看這屋子:收拾得幹幹凈凈,不豪華但令人心情愉悅;桌子上換上了新的桌布,冰箱裏買了好多蔬菜水果?壹切都意味著:新的壹年來臨,我們要煥發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調查地點:我家
2. 調查內容:衛生工作
新的壹年又向我們招手了,除了買年禮、辦年貨,是不是應該做壹做衛生來迎接新年呢?
光說不做假把式,我們壹家三口立刻“武裝”起來了:媽媽穿著圍裙,拿著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掃廚房和衛生間;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掃帚——他負責客廳及陽臺;我則手提水桶,準備抹布——因為我的管轄區是兩間臥室。
“滴答——滴答——”壹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三個人臉上沾滿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幹區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臺上壹塵不染;地面幾乎是壹面光滑的明鏡子壹樣;桌面被收拾得幹幹凈凈;就連客廳的兩盆幸福樹也被我們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費了不少力氣!不過現在看著這屋子裏窗明幾凈、清清爽爽,心情便跟著舒暢起來了。
是什麽讓我們揮灑汗水,辛苦勞動呢?我想是新春的動力,要我們改頭換面。春節,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關於春節報告調查報告篇5
壹、調查時間:
20xx年2月16日
二、調查地點:
xx
三、調查人:
xx
四、調查問題:
春節習俗中的貼春聯,吃年夜飯、拜年、壓歲錢。
五、被調查者:
家長、老前輩、有關資料
六、調查結果:
1、貼對聯
春聯是從兩千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壹年壹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吃年夜飯
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匯聚在壹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這是新年的第壹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長輩家吃。對於年夜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很講究的,在我們當地,年夜飯至少要炒六個菜,然後再煮上壹大盆大鍋飯,燜壹盆大米,在午夜12點還要吃餃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飯了,都忙著到處去拜年。
3、拜年及收壓歲錢
正月初壹拜年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日子,因為我們可以受到許多壓歲錢。相傳,在古時候,有壹個專門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壹對夫婦用紅紙包了幾個銅錢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來了以後,這個小孩身上冒出紅光,妖怪嚇得趕緊跑了,其他人也學者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妖怪果然不敢來了。所以,現在長輩們會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以祈求孩子們來年平平安安。
4、調查體會: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日,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應該多了解壹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壹下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