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架子鼓之前 ,我們先來回顧壹下現代音樂的起源 ,正是因為現代音樂的蓬勃發展才使得最初的架子鼓誕生於20世紀 。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架子鼓的起源。
架子鼓起源
架子鼓又稱爵士鼓,起源於美國。它是壹套以鼓為主的組合性打擊樂器。“爵士”二字,並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壹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的高呼“爵土,再來壹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做“爵士樂”了。
爵士鼓誕生於20世紀,它是現代音樂蓬勃發展的產物。
1571年,第壹批黑人被運到了當時的西班牙人殖民地美洲,從此上百萬的黑人奴隸被不斷的賣到美洲,黑人奴隸的到來不但帶來了他們的勞動力,而且為美洲帶來了新的音樂文化?源於非洲的音樂與舞蹈。
對於非洲的土著黑人來說,他們的舞蹈和音樂也是他們語言的壹部分,通過音樂來表達他們的各種感情,特別是在壹些重要儀式上,比如婚禮、葬禮、節日慶典等重要時刻,人們總是聚在部落或村莊載歌載舞,而這其中重要的樂器就是鼓。
鼓是非洲居民的傳統樂器,起源於西非,人們在演奏時將鼓吊在脖子上,而且是幾個人(至少兩個人,甚至7個或8個人)壹起演奏,講究的是演奏過程中的配合,而且這種鼓樂有上千種節奏。這種木鼓不但使非洲居民的娛樂工具,樂器以及非洲文化的產物,而且還是他們的聯系和報警的工具,是他們的壹種語言。
直到19世紀初,在美洲的黑人奴隸仍然保持著他們的這種傳統,尤其是在當時受到西班牙和法國影響的城市,比如劉易斯安娜洲,密西西比的首府新奧爾良。
但是在1861年以後,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由於美國南方的莊園裏的主要勞動力為黑人奴隸,所以南方的奴隸主害怕黑人通過這種鼓樂的語言來進行謀反的策劃,因此他們禁止黑人奴隸再使用他們的傳統音樂和樂器?鼓。而這壹舉動恰恰促成了現代音樂的誕生。
當黑人再想通過音樂來表達他們的感情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采用白人的樂器,演奏白人的旋律。這壹舉動可以視作是黑人音樂天賦的具體表現,黑人不僅僅是在演繹白人的音樂,而是將他們的音樂用美洲音樂風格演繹出來。由此於19世紀末誕生了黑白結合的爵士樂。也正是因為爵士樂的誕生,才使打擊樂器在樂隊或樂團演奏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爵土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壹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我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簡單,只有大軍鼓、小鼓和軍鑔。人們把大軍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腳把大鼓踢響,再把壹根棍子插在地上,掛上壹片軍鑔。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裏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鑔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後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鑔巧妙的組合在~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壹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鑔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壹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後來通過發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現代的爵士鼓。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於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後來就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 (TOM--TOM)。我國的習慣叫法為“嗵嗵鼓”,因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
隨著爵士樂的發展,能夠連動的踩鑔也加了進來。直至發展到型制健全、操縱方便、具有兩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鑔的世界性打擊樂器了。
二十世紀中期,搖滾樂(Rook)在美國風靡起來,旋即在世界掀起強勁的旋風,由於爵士鼓變化多端的節奏和鼓手高超的演奏技藝,迅即成為搖滾樂中不可缺少的組合型打擊樂器了。搖滾樂以它強烈金屬的音響和豐富多變的節奏,使人產生音的搖晃滾動感覺,特別招致青年人的垂青。
鼓棒的持棒方法
影響著手與鼓棒間的壹慣性,最重要的兩大觀念,就是鼓棒的控制與鼓棒的揮動。
在控制方面:主要是持棒的三種方式。
1.直腕式:
左右手持棒壹樣,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鼓棒三分之壹的地方,無名 指與小拇指自然並攏輕貼在後面,不要影響棒的運動,兩手手心相對,註意雙手的對稱與平衡,鼓棒敲擊點要相對集中。定音鼓、梯形木琴等基本都用此種腕法演奏。
2.標準式:
右手如直腕式,左手虎口夾住距離鼓棒棒尾端約三分之壹的地方,並擱在無名指與小拇指半握後的關節上,食指與中指自然彎曲,整個手形呈半握拳狀。掌心向內。以虎口拇指持棒,並以無名指與小拇指將棒托住,兩鼓棒呈九十度左右。左手以翻轉力量打擊。此種腕法主要用於演奏小軍鼓,以及爵士鼓奏法。
3.扣腕式:
持棒與直腕式大致相同,但雙手要向內翻壹下,使手心朝下,兩鼓棒集中於敲擊點上,兩棒呈九十度左右的角度。瑪琳巴琴、鋼片琴、爵士鼓以及室內演奏小軍鼓等均用此腕法。
★不論何種方式控制鼓棒,均須靈活運用手臂、手腕及手指,尤其是手腕及手指,使雙手與鼓棒成為壹體,自然地運動鼓棒,輕松自如。
在揮動方面:常見的兩大類型,壹者是GRADSTONE STYLE,另壹者是MOELLER STYLE。
1.GRADSTONE STYLE:
此類揮動鼓棒方式,關鍵在運用自然轉動中心,與鼓棒受重力的自然慣性。鼓棒由鼓面上方壹、二寸位置,自然上提,運棒重心在於轉動中心位置,將棒上拉。手提至約至耳際同高時,轉動中心如同棒轉軸,鼓棒停在此處時,好似向後拋而傾垂於後側,運動過程是自然而輕松,利用自然之轉、揮動慣性而動作;如同壹杠枰之軸動。揮下時,使用鼓棒受重力影響而下擊至鼓面自然擊下後,反彈的慣性應用於下擊後上拋的動力,完全以轉動中心為整體運動的主軸。以此方式可使手臂之肌肉緊張度最小,可提升平均速度,也可應用後三指扣控鼓棒達更好的效果,此法可用在快而細的打擊點之中。
2.MOELLER STYLE:
此類揮動鼓棒方式關鍵在於手臂帶動手腕,手腕傳動鼓棒,將力壹波波地傳至棒尖;如灰皮鞭壹般的感受。鼓棒由鼓面上方約壹、二寸位置,手臂帶動手腕,鼓棒跟隨移動,手腕提至耳際高度,棒尖向前。手臂帶動手腕向下打擊,將力傳至鼓棒。打擊後將鼓棒停至壹定之高度,以手腕手指控制。
★以上兩種揮動鼓棒方式各有其不同運用感受,GRADSTONE STYLE可使運棒的打擊點更省力,可做出較快而細致之打點,且肌肉較不緊張。手指間的運動與鼓棒的自然運動相互配合。MOELLER STYLE將力壹波壹波由手臂至手腕傳至鼓棒,可有效地掌控運動方向,對於大動作之移動或位置變換非常實用。手臂手腕鼓棒壹體活動。
★不論何種揮動方式或控棒方法,最終目的是要將鼓棒與雙手合而為壹,毫無阻礙。練習時,每個打擊點由較慢的速度開始練習,體會控棒時的落差,提棒與揮下之速度先後關聯,對於音量的控制與鼓鈸等打擊面移動變換擊點有相當的效用。多練習、多感覺手與鼓棒之間配合的不同,手指、肌肉的控制與棒之間的關系,多去想,壹定會有想不到的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