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溫州鹿城古橋老巷

關於溫州鹿城古橋老巷

廊橋:溪東橋

溪東橋:為木拱廊橋結構,位於泰順泗溪鎮東鎮,因為地處東溪的上遊,當地人又稱“上橋”。溪東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橋長42米,廊屋高10米,凈跨31米。橋由二層***骨相貫而成,由九節拱骨並排與另壹層八節拱骨貫穿搭置,自成穩固的梁架。在拱內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強橫向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拱骨和梁柱,防止風雨侵蝕,兩側都裝有風板。兩端拱趾各自支撐在橋臺上,橋臺用花崗巖塊石磊築於兩岸山崖之上,兩頭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長廊式橋屋15間,當中三間高起為樓閣,兩頭翼角飛挑。盤龍臥虎,鬥角繞雲,青龍翹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是泰順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橋之壹。

該橋橫跨東溪之上,故稱溪東橋,中為三間高起樓閣,兩頭翼角飛挑,似盤龍臥虎,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橋下溪水清澈見底。橋的壹側是壹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壹曰獅子峰,壹曰將軍峰。據當地人說,此橋及周圍的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寶地。在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的秀美,輕靈。

北澗橋

北澗橋座落於上橋村的東、南、北三溪匯合處的古渡口。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慶八年(1803年)重建,橋長51.7多米,寬近6米,高11.22米。位於泗溪上橋西北,相距有1公裏,橫跨北溪,故稱“北澗橋”,村以橋得名,其結構、造型與上橋相似,橋面呈曲拱狀,上建橋屋數十間,正中三間突起成二重疊檐,四翼高翹呈大鵬展翅之狀;橋頭兩側各建有廂房數間。整座大橋青磚碧瓦,雕梁畫棟,漆色丹朱。橋頭翼側石階處有千年古樟壹棵,暮色蒼茫下,樹陰避天,香味彌遠,襯托著北澗橋分外肅穆典雅。

北澗橋周圍環境幽美,兩條溪水在橋邊匯合。溪水清澈見底,溪水上還有壹條用石梁搭起的小石橋,接以步。每當溪水上漲之時,小石橋就會淹沒於水下。沿著溪岸,壹條小路將人引向橋頭和村子。兩株大樟樹立於橋頭。較粗的壹株直徑有兩米多。這兩株樹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大樹的虬根牢牢抓住橋基周圍的土石,保其經受了數百年風雨的侵蝕而無大礙。由遠處沿小路向北澗橋走來,兩株大樹茂密的樹冠就像老翁的須發輕輕撫掩著古橋及周圍古樸的民宅,若隱若現。橋頭的壹條石板小街是整個村子的中心。壹邊是廊橋,壹邊是民居。廊橋山花的飛檐與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錯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風雨街道。橋頭及屋檐下很適宜地設置了壹些石凳木椅,人們可隨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無事時便在橋頭休憩,談天說地,買賣交易。

北澗橋在修建之初,就考慮到了與鄰近建築的結合。這壹點可以從橋與建築的連接上看出:橋柱上預留了榫口與建築相接。橋的造型如民風壹般古樸,沿著結構的走勢呈“八”字形。橋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頂。兩端山花為歇山造型。橋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頂。斜脊起翹很高,因此顯得十分輕盈。結構部分用油紅漆木質擋雨板封口,以免風雨侵蝕。整個橋體結構合理,比例勻稱,灰瓦紅身,與青山碧水相輝映,就成了壹幅風景畫了。

薛宅橋

薛宅橋,位於三魁鎮薛宅村,系貫木拱廊橋,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後多次重建都毀於水患;現橋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單檐。該橋拱矢斜度較大,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多米。《中國橋梁史話》有載。

旗峰橋

旗峰橋,位於翁山外洋,系石拱木廊橋,建於民國13年,石拱木廊橋,長22.58米,橋屋寬4.35米,橋屋高4.4米,跨徑14.2米。 旗峰橋三面環水,周邊環境優美,適合野營。順旗峰橋的下遊約百米就是著名的三重漈景區的金鐘潭瀑布。

霞光橋

霞光橋,位於橫坑鄉華洋村,為石拱木廊橋,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鹹豐二年重建,同治十三重建。橋屋長17.26多米,跨徑13.20米,橋面寬4.42米。橋屋高425,拱卷高730,七間,二重檐。

敦頭橋

墩頭橋,位於柳峰鄉墩頭溪上,系木平梁廊橋 始建年代不詳,脊檁上記為清道光十二年重建。長16.36米,寬4.49米,跨徑8.70米,離水面高1.60米,東西走向,周圍保存有壹片古代民居建築。東橋頭建有防火山墻,主體為磚石結構,磚砌法為壹順壹丁式。橋屋面闊七開間,32柱,梁架為擡梁式。屋脊壓塊磚,為仰合瓦頂。兩層擋風板,在上層擋風橋上設望窗。橋身用九根大木橫架,平梁直徑35厘米不等。有橋碑,年代記載部分已破損。(攝影 鐘曉波)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光陰流逝,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歇。人生多艱,歧路難行,但還是擋不住人們奔走的腳步。在大山中的鄉間小路上,從古至今,留下了多少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悠悠,承載著深厚的行路文化。泰順著名古道“桐山大道”上的墩頭橋和普賓橋無疑是古道文化的重要載體。

墩頭橋位於柳峰鄉壹個多姓雜居的村落中,在廊橋的周圍至今還存留有大量商業建築,訴說著當年人氣的興旺,商業的繁華。時至今日,墩頭橋和老街雖已清冷下來。但當年的商業氣息猶存,坐商和行商文化已滲入這裏的壹磚壹瓦。

與墩頭橋同處“桐山大道”上的雅陽普賓橋,建造時曾得到泰順、壽寧、桐山、平陽、柘榮等五地群眾的捐助。橋梁竣工後,還有壹部分捐助款未用完。於是又在橋頭建了壹座茶亭,顧人燒茶給路人免費飲用。在廊屋的老店鋪中,我們遇到了大半生以挑擔為營生的付大程老人。他今年已八十四歲,十六歲時開始為奔走於桐山、泰順兩地的行商挑擔。挑擔人必須具有非常好的體格,從桐山出發要壹天壹夜才能到達羅陽。中途只能在路亭中歇息幾分鐘,喝些山泉水。到了普賓橋後,就在橋屋內買幾塊米糕吃,去茶亭喝兩碗茶。他們肩上的貨物必須按時趕到羅陽,以免誤了羅陽店鋪的老板用這些鮮貨上早市。挑擔人幹的是長途跋涉的體力活,他們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從墩頭橋、普賓橋上經過的,在這條古道上行走的不僅僅是商人和挑擔人,還有求取功名的士人、藝人、政府官員、江湖術士、遊醫、乞丐等等,構成了行路文化歷史長卷上不同的圖景。

從東晉、南宋到清朝、民國,歷朝歷代的溫州人不斷建造著他們的橋梁,直到忽然有壹天,他們想到了造路。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們放棄了原先築城的理想,填沒了河道,於是橋也就成了多余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壓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橋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這樣的名字還挺多的,比如滄橋、雙蓮橋、四顧橋、八字橋、浦橋、賣麻橋、竇婦橋、瞞鼓橋、矮凳橋、萬裏橋等。舊時有人把將軍橋、洗馬橋、水心橋、金絲橋、鯉魚橋、道前橋、漁豐橋、打鑼橋、竇婦橋和南蟬橋串編成壹首打油詩:“將軍洗馬過水心,金絲鯉魚跳龍門,道前漁豐打鑼橋,竇婦面前問南蟬。”頗有幾分情趣。溫州的橋還可以用數字趣聯:第壹第壹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板橋,第四四顧橋,第五五馬街,第六六峰橋,第七七佛橋,第八八字橋,第九九山橋。溫州的橋名還有以官職命名的,如狀元橋、禦史橋、榜眼橋、將軍橋等;有以人名為名的,如中山橋、高公橋、三郎橋、竇婦橋等;有以商業或手工業命名的,如賣鴨橋、賣麻橋、瞞鼓橋等;有以吃食為名的,如芝麻橋、糖糕橋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廣利橋、萬利橋、旺增橋等;其他則長的有萬裏橋,高的有大高橋,矮的有矮凳橋,熱的有火爐橋,冷的有冰壺橋,還有如清明橋、飛霞橋、乘涼橋、雪花橋等。這些橋名都能演繹出動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風情,而且無論這些典故或風俗,亦充滿了詩情畫意,並從這些橋的名中可以看出溫州人既重義理亦重利益的實惠主義思想特征。

以下是具體的溫州古橋:

萬橋 在樂清天成鄉萬橋村。北宋元佑二年(1087)動工興建,八年竣工,其後明宣德八年(1433)重建。為紀念始建人萬規,故名。為五跨五竇石拱橋,全長57.82米,橫跨於赤水港之上。橋石色紺紅,橋面鋪陳踏垛和平臺相間。兩旁各樹望柱21根,柱頭浮雕蓮花,正中兩側壹對望柱,柱頭鏤刻蹲式石獅;橋兩側又間以各長2.42米、高0.43米欄板20塊,正中欄板內側浮雕雙龍戲珠。橋兩端各有抱鼓石壹對。中孔橋板兩外側嵌有“萬橋”石額。

東安硐橋 在瑞安豐湖街。始建於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茸,今保存完好。為單孔花崗巖石拱橋,拱券跨度19.21米,凈跨4.53米,寬21.58米,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建有豐湖亭和莊濟廟。亭面寬三問,進深壹間;廟二進,正殿面闊五間,明問前建戲臺,均為晚清木構建築物。

大橋 在瑞安仙降林烊鄉大橋村。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出資者為吳三十九娘。為二孔梁式石構橋,跨度11.6米,橋面闊1.6米,中孔長4.2米,東西兩孔各長3.7米,每孔上鋪橋板石四條,其上又鋪石階七級,中孔南北橋板石側面刻有始建年月和出資者題記,橋墩每縫各立方形石柱四根,有側腳。

祠堂橋 在瑞安塘下莘嶴鄉沈嶴村,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11.25米,中孔為4.85米,左右兩孔為3.2米,橋面寬1.35米,各孔上鋪橋板石3條,中孔東西橋板石外側刻有始建年月、造橋者題記。橋墩每縫各立方柱3根,有側腳;面上刻有“石匠孫安”銘文。

八卦橋 在瑞安陶山陶峰鎮陶峰村,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為五孔梁式石橋,總跨度25.4米,橋面寬2.35米。各孔跨度:中孔6.24米,南北對應兩孔分別為5.20和3.13米,孔上各鋪橋板5條,正面磨光,刻有花紋。橋墩每縫立方柱5根,左右兩根斜度較大,中孔左右橋墩兩縫側面各立石柱壹排5根,其上架搭石梁1根,以防止水流直沖橋墩,頗為獨特。

石梁橋 在今甌海藤橋鎮寺前村,肇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建成於淳熙六年(1179)。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33.3米,橋面寬3.9米。橋墩由塊石砌築,兩端外伸3米,成三角體。各孔橋面並排直鋪石板梁5條,每條長9米,厚0.5米,重約6噸,系利用潮水漲溶浮運架設,至今數百年未加修繕。橋梁兩側分別直書陰刻肇建和完工年月及出資人姓名。

永慶橋 在永嘉巖頭鎮長蛇坑十八壟山麓。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為三節梁式石橋,全長12.65米,闊3.6米,高4米。兩端用塊石砌成橋碼頭,中間用兩排石橋柱,每排根,上橫以條石,承托橋面。橋面分三節,每節用8條長石板井排直鋪;中間橋板兩側邊橫刻建橋年月及捐資人氏。至今仍然完整結實。

三條橋 在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太原先三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始建於丁己紹興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為木疊梁拱式廊橋。全長26.63米,寬米,離水面高10米。其上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擡梁,柱頭有碟形蓮花瓣頭拱座。近年拆修橋屋,曾拆得“貞觀”年號舊瓦。

地藏橋 在今鹿城任宅前。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8)。為七孔梁式石橋,全長36米,寬145米,中孔高6米。全橋呈弓形,中間三孔可通船只,橋面兩側刻有建橋、修橋年月。

泗溪東橋 在泰順泗溪鎮下橋村頭,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總長40米,寬6米,離水面9.5米,有橋屋15間。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

仕水橋 在泰順仕陽鄉溪東村。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於嘉慶甘五年(1820)。全長130米,有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兩塊平整條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級。用材精致,跨度很大,為原始橋雛型。

薛宅橋 又稱錦溪橋,在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為疊梁拱式廊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建橋屋15間,橋頭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樸獨特,氣勢雄偉壯觀。 1986年重修 .

  • 上一篇:關於寧波的風俗
  • 下一篇:財務管理公司培訓報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