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第壹個意義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生於楚威王武歷正月初七,或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層含義是伍子胥的忌日。著名的楚國人伍子胥和他的父親、兄弟都被楚王殺死了。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到吳國幫助吳國伐楚,在五戰中進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經死了,子胥挖了壹個墳墓,鞭打了300具屍體,為殺父仇人報仇。吳王何璐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王位。吳軍士氣高漲,被越國打敗。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夫差不聽。吳被越國屠殺,被越國收買。他被讒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給了他壹把劍,子虛死了。子胥,忠臣,視死如歸。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京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夫差聽了,氣得把子胥的屍體帶走,用皮子包起來,在五月五日扔到河裏。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的第三個意義是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親。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5日投河自盡。
捧出父親的屍體後。這作為神話流傳下來,後傳到縣衙巡撫那裏,還為它立了序,他的弟子韓丹春作了壹首詩來贊美它。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後人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端午節的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於六月五日殉難。後人欽佩他的詩歌,哀悼他的英勇事跡。它是為了紀念詩人節而舉行的,詩人節被定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秋瑾出生於浙江紹興。她年輕時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擊劍。她被稱為木蘭和秦良玉。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他策劃起義,在會上被清軍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
掛鐘: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的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戶戶都掛著鈴鐺和雕像來辟邪。唐開元皇帝在歷山講武後回宮,瘧疾肆虐。他夢見壹大壹小兩個鬼穿著紅襠褲,偷著楊貴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廟裏跑來跑去。大鬼穿著藍色的長袍,戴著藍色的帽子,抓住了那個小孩,挖出他的眼睛,壹口吞下。明亮的
當皇帝問時,大鬼說:我姓鐘馗,也就是說,我是壹名武術家。我願意為陛下驅除邪靈。當皇帝醒來時,瘧疾將被治愈。於是我請畫家吳道子根據夢中所見,畫了壹幅鐘馗捉鬼的畫像,命世人在端午節貼出來驅邪。
瓜菖蒲: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用菖蒲、艾蒿、劉樺、大蒜和龍船花做成人形,叫做“愛人”。大廳裏掛艾葉,剪成虎形或老虎形,貼上艾葉,婦女們競相佩戴,以驅邪。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鬼除貴的神奇功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所以很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追趕,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沒有了蹤跡,因為那是賽龍舟的起源,然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賽龍舟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的臺灣省。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鶴溪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臺灣省每年五月五日舉行龍舟比賽。香港有劃船比賽,最近英國人也效仿中國,組織鬼隊,舉辦比賽。
吃粽子:荊楚的人們在5月5日煮糯米或蒸粽子餅扔到河裏祭祀屈原,所以他們把糯米扔在竹筒裏,怕被魚吃掉。後來,他們逐漸用粽子葉包裹的大米代替了竹筒。
喝雄黃酒:這種習俗在長江流域的人們中非常流行。
遊蕩百病:這種習俗盛行於貴州的端午節。
佩戴香囊:端午期間兒童佩戴香囊,不僅有辟邪驅疫的意思,正面還有點綴的樣式。香囊內含朱砂、雄黃、香藥,用絹布包裹,香氣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系成壹繩,做成壹串形狀各異,各種精致,引人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