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壹定都接觸過論文,論文壹般由標題、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組成。寫論文有很多註意事項。妳確定妳能寫出來嗎?以下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原因和對策,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進壹步拉大。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由於戶口、住房、就學等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農村,委托他人照顧,最終形成了父母子女兩地分居的局面。於是,壹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出現了。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這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當前社會需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鄉差距在逐漸拉大。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來到城市打工,把孩子留在農村,委托給別人照顧,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子女兩地分居的局面。隨後,在廣大農村也出現了壹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壹個新的弱勢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享受不到父母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關註和關愛。所以很容易偏離他們的認識和價值觀,有些人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據調查,這壹群體的人數越來越多,已經成為壹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或壹方外出,不能隨父母生活,由單親或祖父母或其他親屬撫養,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留在戶籍所在地的未成年兒童。”進壹步細化為“入住6個月以上的6~16周歲兒童。”留守兒童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壹個特殊群體。全國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超過5800萬,其中近三成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超過5年。57.2%的留守兒童隨父母壹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隨父母同時外出。79.7%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撫養,13%委托親友撫養,7.3%不確定或無人監管。

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1.留守兒童的壹般生活狀況

留守兒童多出生在中西部貧困農村。由於家裏經濟困難,他們的溫飽條件很差。由於缺乏身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生長發育緩慢,個子小,經常被同學欺負。因此,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無人傾訴,容易產生孤獨感,甚至自暴自棄。

2.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個體社會化的最初搖籃,孩子的成長直接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們的人格特征、道德品質、心理狀態、行為舉止都是從小培養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和生活習慣,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可以保證學校教育的效果,促進個體發展。學校教育關註的是整個班級,對個體關註較少,而家庭教育可以更關註個體孩子各個階段的身心發展。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外出打工,見面的機會很少。父母把他們留給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照看,甚至有些孩子長期無人照看。由於缺乏父愛和母愛,缺乏與父母的聯系和溝通,監護人素質低,教育方法不佳,壹些留守兒童出現了孤僻、內向、傲慢、霸道等壹些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3.學校教育缺乏關註

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增長知識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的主陣地。孩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大多在學校寄宿。如果學校和老師真的關註留守兒童,重視對他們健康身心的引導和培養,就會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相反,如果他們對自己在活動中的勤奮和認真視而不見,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壹定的傷害。學校和老師能否及時發現並解決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心理上的壹些困難,也成為我們不得不關註的問題。事實證明,很多老師對留守兒童和他們的家庭不夠了解,讓孩子有挫敗感和失落感。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們會變得不那麽自信。再加上學習的壓力,他們會逐漸自卑焦慮,影響身體健康,最終影響生活和學習。

4.兒童階段特征

埃裏克·埃裏克森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理論家。他提出了人格的“心理與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格的發展受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個體的發展貫穿人生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有階段,不同階段有特定的環境、目標、任務和沖突。正確對待和解決這些問題,會使個體得到良好的發展。埃裏克森將人的整個發展過程分為八個階段,我們定義的留守兒童是6~16歲的兒童和青少年,這是第四階段(從六歲到十壹或十二歲),也稱為學齡前期,第五階段(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也稱為青春期。第四階段學齡初期的重要事件是入學,發展危機是勤奮感和自卑感。兒童在這個階段進入學校,他們從家庭環境中的日常生活和玩耍轉變為在學校環境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如果他們的努力和學習成績能得到老師的重視,

如果順利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將獲得壹種勤奮感,這將使他們對未來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充滿信心;反而會產生自卑感。第五階段青春期的發展危機是自我認同與角色困惑的沖突。青少年進入青春期,身體發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現,但心理方面還不成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自身的好奇、無知、沖動會帶來壹些問題。同時,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在面對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沖突時的迷茫和困惑。如果這個發展階段不健康,很容易導致對社會的抵觸,甚至犯罪。可見,學齡和青春期對於壹個人的壹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兒童如果在最重要的時期得不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愛,沒有有效的心理溝通,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我們經常可以從新聞中看到留守兒童犯罪的案例。數據還顯示,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案件中,留守兒童占總數的40%。

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不是農民工或者留守兒童單方面可以解決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環境,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政府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農村投入,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讓農民盡可能在當地就業或務工,真正富起來。這是最根本的方法。此外,要縮小城鄉差距,打破城鄉體制,讓農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上學;加強對農民工和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設立專門機構關註留守兒童狀況;與學校合作建立留守兒童幫扶體系,完善留守兒童檔案,明確監護人,時時多關註;加強宣傳,呼籲人們關註留守兒童問題,並與相關部門壹起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2.學校和教師

學校要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心理工作室,發現和解決兒童的心理問題,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積極給予幫助,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自信、自立、自強地面對生活和學習;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制度,完善留守兒童檔案,教師要定期家訪,清楚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加強與父母和監護人的溝通和聯系,讓父母了解孩子在外工作期間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盡早發現問題,配合解決問題;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學校要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團體輔導,對部分心理行為出現偏差的留守兒童提供個別輔導;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壹些孤僻的孩子多說話,多鍛煉,讓他們融入集體,豐富生活。

3.雙親

盡可能讓壹位家長留下來照顧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有效溝通,多打電話,多回家,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主動詢問孩子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給予孩子來自父母的關愛;要加強與留守在家的監護人、學校、老師的聯系,了解孩子的近況,配合解決問題。

留守監護人也要提高自身素質,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時刻了解他們在學校的近況;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及早發現和糾正孩子的心理或行為問題;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孩子安心學習。

4.留守兒童自己

留守兒童首先要樹立自力更生的觀念,增強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在有困難時主動與父母、監護人溝通,尋求安慰和支持;加強與老師的聯系和溝通,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活動,多交朋友,融入群體。留守兒童要努力為自己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與同學、老師、親戚、兄弟姐妹、鄰居、親戚等班級成員保持密切聯系。當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保證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資料:

胡坤,丁海燕,孟虹。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18)。

[2]唐開聰。留守兒童家庭教養方式、心理彈性與學業拖延的關系[D]。廣州大學,2012。

[3]羅鵬程。留守兒童心理彈性、人格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7。

拓展閱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性格軟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紀輕輕就離開父母,父母嚴重缺乏關愛。雖然有壹部分是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朋友監管的,但畢竟和父母不壹樣。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感到軟弱無助,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願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自卑心理障礙

大多數孩子都有攀比的心理,有很強的自豪感。沒有了父母,他們似乎失去了強大的依賴和保護。所以相對於壹些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失去信心,學習上也無法取得進步。

孤獨和無助

父母外出讓孩子在家裏感到空虛和孤獨,從而產生精神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有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裏窮,父母沒能力,就出去打工,導致怨恨。有的孩子說父母回家後和父母疏遠,導致和父母感情疏遠,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

因此,基於以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的分析和我們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了解,為了更好地讓那些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提出了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在農村調皮優秀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占了絕大多數。大三學生的主要表現是上課遲到,早退,不按時完成作業。到了高三,他們會有壹些逆反心理,經常頂撞老師,不服從學校的教育,甚至小偷小摸。

有厭學自卑的心理。

目前大多數留守兒童初始行為習慣差,對上課和學習沒有興趣,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甚至被孤立,不願意與人交流。他們的自卑感非常嚴重,因為他們對現實生活感到非常空虛和無聊,他們很容易沈迷於網絡遊戲。沒錢上網,就會有盜竊和敲詐。

內向孤僻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缺乏父母愛的教育和滋養,很多留守兒童會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長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更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會長期沈迷於電視和電腦。有時候留守兒童更願意把自己的感受或者煩惱告訴小動物,長期的自我封閉導致心理出現問題,不願意與人交流,口語交流能力減弱,性格非常內向。

  • 上一篇:興文石海廟旅遊景點介紹興文石海廟旅遊景點介紹圖片
  • 下一篇:創業者訪談23湘女湯姑娘:壹毛錢的生意,她要做壹輩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