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不間斷的同時也是在較少變化的傳統社會形態框架內生長的文化系統,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
先秦有諸子百家之學。中國最早的思想家都產生在那個時候,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孫子。大量的思想家產生於此時,而且他們的思想 很活躍,每個人都建構了自己的對這個世界、社會及人際關系的了解,他們的思想進入到很深的層面。這個遺產對我們是永恒的,也是屬於全人類的。
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紛爭的局面結束了,中國的學術思想在秦漢的時候主要表現為制度文化。秦漢形成了完整的帝制時代的政治制度的架構,可以說,秦朝和漢 朝是中國制度文化的成熟期,是制度文化的典範。而漢代的學術思想主要是“經學”。漢武帝時期對孔子做了重新的評價,要“獨學儒術”,把孔子的地位提升到前 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時也在孔子身上加了很多不需要的光環。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學術思想主要是“玄學”。這又有兩個主題:壹是“自然”與“名教”的關系。名教是體現等級的,有壹個倫理秩序,主要以儒家思想為主 題。跟名教相對立的是自然,這壹派,他們的思想可追溯到老莊。二是“有”和“無”的問題。這個世界當中什麽叫“有”,什叫“無”,討論有無本末的關系。這 段時期是思想解放的時代,大量的思想家、著作都在這壹時期出現。
隋唐時期,最重要的學術思想是佛學。佛學在東漢25年由印度傳到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在南北朝時期,佛學有很大的發展。到隋唐,佛學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到了宋代,妳會發現又壹個高峰,就是宋代的思想高峰。宋代產生了理學,以朱熹為代表,他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宋代的濂、洛、關、閩四大家,濂是周敦頤,他 是湖南人,家前面有壹條溪水叫濂溪,所以他的學派稱做濂學;程顥、程頤“二程”,河南洛陽人,稱做洛學;張載是陜西人,他的學派叫關學;而朱熹出生在福建 的龍溪,所以後人稱朱學為閩學。宋學的濂、洛、關、閩四大家,把中國思想推向了壹個高峰,其標誌是他們既繼承了先秦以來的孔孟儒家思想,又吸收了佛教特別 是禪宗的思想,還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
明代的文化有什麽特點呢?明代的學術思想有王陽明的“心學”,他認為心是壹切事物產生的根源。再就是明代的中晚期城市生活相當發達,城市文明達到很高的程度,所以這壹時期中國文化呈現出不同的形態。
清代的學術思想主要是考據學也叫樸學,以求實切理為幟誌,並崇尚樸實無華的治學風格。這主要是因為在康熙末年到乾隆時期出現了壹大批的學者,他們所做的事就是對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典籍重新加以審查。
二、“六經”是中華傳統文化主軸的價值理念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軸的價值理念,主要在“六經”。國學大師馬壹浮講過,“六經”中蘊涵的理念,是中國人立國作人的基本依據。“六經”的文本,經過孔子修訂,總其大成。孔子和孟子講的義理,就是“六經”的基本義理。其四個價值理念是:
“敬”不僅是對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莊嚴。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光說有道教,有佛教,還不夠。作為中華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層面。“敬”就是儒家用來補充宗教信仰的價值理念,“敬”已經進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
“恕”,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可以見出中華文明的高貴精神和異量之美。“恕”就是設身 處地,也就是陳寅恪講的“了解之同情”。二程子認為,可以采取壹種方式來培養恕,即“易子而抱”,把他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不強加於人。這是“恕”這個價值理念的深厚內涵。二程子認為,恕是進入仁的壹個途徑,是仁的門庭設施。做到恕,離仁就不遠了。
“和”,同樣是中華文化價值理念中的了不起的概念。中國文化的精神,主張仇對的雙方在互相校正中實現化解,達到“和解”,走向“太和”。是“和而解”, 而非“仇而亡”,這是人類本性所應該趨向的目標。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不必設想哪個國家壹定會成為我們的敵人。強權、暴力幹涉、漠視主權,我們是反對的。但 反對有各種方式,中間地帶無比廣闊,不必逼向非此即彼的對立兩極。重視對話,避免對抗,化幹戈為玉帛、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國際博弈的上上策。
“恥”。廉恥這個概念最早是管子提出來的,有專門文章講廉恥。顧炎武又把這個概念發展起來講,甚至講“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孔子講“行己有恥”, 《中庸》講“知恥”,孟子講“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些概念可以給我們以警醒。其實在當代社會,禮義廉恥比較簡潔,我們會覺得禮貌是社會禮儀;義,社會 的公正公平;廉恥,官員之廉,恥是所有的民眾和個體都需要知恥。
三、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
上述這些價值理念,它到今天過時了嗎?沒有過時。我們會覺得它很親切。壹個“文明體國家”的基本文化價值理念,是不會成為過去的。中國文化中的敬、恕、 和、恥等價值理念,都是具有永恒性、具有絕對價值的理念。可以說,這些價值理念具有普世價值,可以成為中國和西方的價值理念對話互闡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