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北侖區的政治

北侖區的政治

境內南宋哲學家沈煥創立“定川學派”;清時,姚燮在東崗碶建大梅山館,藏書萬卷;民國26年(1937)霞浦張季言辦樵齋書齋,藏書14162冊,其中史書4478冊,子集叢書9684多冊。

20世紀70年代後,鄉鎮興建影劇院、大會堂,電影放映普及。

80年代後,文化及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區圖書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影劇院和現代化的體藝中心相繼建成,街道、鄉鎮亦興建文化宮、文化樓,文化設施日臻完善。檔案工作納入制度化。北侖人民廣播電視臺的建立,實現從有線廣播向調頻***纜的轉換,村村通有線電視。文化市場趨於興旺,歌舞廳、網吧相繼興辦。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村落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蓬勃興起,文化氛圍日趨濃郁,品位不斷提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等湧現出壹些好作品。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4個,其中列入市級3個,省級1個。

2000年,北侖區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區。

2005年,區文聯成立,下設9個協會。

2006年,全區有中國作家、音樂家、美術家、書法家、攝影家、民間文藝家等協會會員7人、省級上述協會會員35人。 境內舊時以中醫設診為主,輔以郎中串鄉。清道光七年(1827),柴橋養正齋藥店開設,研制成“養正水眼藥”。民國中葉,西醫傳入,先後開辦8所民間醫院、診所,有衛技人員46人(包括中醫藥學徒)。建國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興建3所公立醫院。1952年,將民間醫院、診所組建聯合診所。至1957年有聯合診所10所,分所5所,衛技人員90人。1965年後,貫徹中央“6.26”指示,每鄉鎮布局壹所醫療機構,建立村合作醫療站,使醫療衛生得到普及。

1985年,建立區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和衛生進修學校。之後,建區人民醫院(宗瑞醫院)、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心醫院及區婦幼保健院、怡和醫院等。至2006年,區域內有區、街道鄉鎮級醫療機構22所,私人醫院、門診部、診所44所,工廠企事業、學校醫務室21所,村衛生室192所。***有病床943張,衛生技術人員1905人,其中高級技術人才96人。有藥品生產企業12家,藥品零售企業108家,醫藥器械生產企業9家。人口平均期望壽命77.2歲,其中男性74.5歲,女性80歲。嬰兒死亡率4.0‰。 北侖體育活動歷史久遠。梅山“裏嶴拳”等作為海島居民抵禦海盜、健身防病之術,在明清時已有流傳。舞龍、舞獅、造趺、獅象竄等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為村民增添節慶歡樂。建區後,成立區體育總會,其後,乒乓球協會、田徑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釣魚協會等區級體育群團相繼建立。1986年,區首屆全民運動會、職工乒乓球賽相繼舉辦。此後,老年人運動會、婦女運動會等賽事陸續不斷,使區域內體育活動氛圍濃郁。1989年10月,成立區業余少年體校,以培養青少年體育人才。1993年,提出爭創全國體育先進區的目標,加大經費投入,各鄉鎮舉辦全民運動會,大力推進體育活動,柴橋、大碶、梅山被評為省體育先進鎮鄉;大碶鎮被命名為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1998年9月,北侖區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體育先進區。2004年10月,北侖列為“2005—2008中國女排主場”。

2005年5月後,舉辦“申洲杯”中國國際女排精英賽、世界女排大獎賽分區賽等四場賽事。2006年2月,被評為全國體育競賽最佳賽區,又被浙江省體育局授予體育強區稱號,並在北侖建中國女排訓練基地。之後,中國乒乓球隊、國家籃球隊訓練基地又相繼落戶。至2006年底,舉辦區全民運動會4屆、老年人運動會13屆、老年農民運動會4屆。 民國時期,境內沿海圍墾農田以植棉為主,為提高產量,推廣新棉種,於民國24年(1935)、民國36年建立過棉業改良實施區和農林推廣所。

20世紀50年代始建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科普協會,開展農業、醫學衛生等研究與科技應用推廣。

60年代在鄔隘溪東建縣畜牧良種場,繁育推廣生豬良種。

70年代又在該牧場的下農場建農業科學研究所,註重糧油品種選育、繁殖和推廣。

80年代初鄔隘、白峰等農村人民公社成立農村科學技術普及協會,開展科普宣傳與應用。同時,大碶、小港、柴橋等小集鎮工業蓬勃發展,產品不斷創新,其中大碶鎮的寧波無線電十廠生產的微動開關應用於中國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獲得成功,受到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電報嘉獎。

從北侖建區至2006年,全區累計獲各級科技成果獎202項;擁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家,其中國家級13家、省級21家、市級16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7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46.8%。擁有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1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級行業檢測中心3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10家,市級25家,區級54家。

1997年,北侖區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區”;2000年被中***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進步先進區”;2005年被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科技強區”稱號。 公元18世紀80年代,境內僅有義學、私塾、私館等教育場所。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始創蘆江書院,開辦學先河。至光緒四年(1878)有書院6所。

清末,廢科舉、興學堂。

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首辦務實女學堂至宣統二年(1910)先後開設學堂26所。

民國元年(1912),學堂改稱學校,境內設小學32所。

20年代,有識之士及地方商紳受新文化影響,紛紛辦。

民國20年(1931)各類小學發展至75所。

民國29年起推行國民教育制度,國民學校普設。

民國34年有中心國民學校35所,保國民學校120所,在校學生13657人,占全區學齡兒童31012人的44%。

民國35年起實施第二期國民教育計劃。

民國37年,學校調整為161所,365班,學生16781人,教職員518人。

解放前,境內中***黨組織領導人大多擔任過小學教師。

新中國成立初,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境內中小學發展迅速,初中尤為顯著。

1959年有初級中學18所、72班,在校生3743人。

“人民公社化”、“大躍進”時期,為解放婦女勞動力,90%以上生產大隊開辦幼兒園、托兒所,於1961年貫徹調整方針時停辦。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受害嚴重,教育質量下降。

“文革”結束後,教學秩序恢復。70年代末,基本實現初等教育普及。

1985年,達到基本無青壯年文盲標準。

80年代,幼兒教育起步發展。1986年,全區各鄉鎮同時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初中入學率、鞏固率不斷提高。

1996年後穩定在96%~100%。1998年達到高標準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的要求。

90年代初,個體辦幼兒園發展迅速。1997年、1999年,公安海警高等專科學校和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先後落戶北侖。

2001—2006年,創辦外來工子女學校11所,高中段教育得到普及。

2006年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就讀學生比重提高到99.5%。經費投入大幅提高,生均年教育經費從2000年的3401元提高到2006年的12800元。

2006年,全區有各類幼兒園92所、小學40所、九年壹貫制學校3所、初級中學17所、完全中學1所、普通高級中學5所、職業高級中學1所、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8所、成人中專1所、高等學校2所,另有社會力量辦各類培訓學校31所。***有在園幼兒10999人;小學生31219人;初中生14250人;高中生6135人;職業高中生3307人;大專生2849人,高職生7564人。各鄉鎮、街道均獲省教育強鎮(鄉、街道)稱號。2002年北侖區獲省教育強區稱號。

  • 上一篇:勞動節專題班會活動計劃
  • 下一篇:十年恩施作文怎麽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