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座西樵山,據說它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當地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先有南海,後有廣東。早在秦朝之時,就曾有南海郡,管轄整個嶺南地區,當然那個時候也沒有“廣東”這壹叫法。
煙橋古村地處佛山南海區九江鎮煙南村境內。約在明朝正統的十四年間,也就是公元的1450年,由壹位姓何的人看中了這塊臨近九江的水網密布之地,並開始建村。這位姓何的人,被後代稱之為“孝廉公”,是公認的煙橋古村的“開村鼻祖”。自此,煙橋古村的大部分居民,都為“孝廉公”的後裔,大部分人也都姓“何”。
煙橋古村最初的名稱叫“裏海”,大概的意思就是煙橋村地處九江河道的裏面。也有壹說,古村的整體布局猶如飛燕,所以也有人叫它為“燕橋村”。但我更相信前壹種說法,那時的西江流域九江段水網密布,河道遼闊,猶如壹片大海。
約清朝的中期時,村上的居民在環繞自己村莊的河道上搭了壹座木板橋,開始只是為了方便居民出行,由於古村因地處九江濕地,河水相對平靜,水溫冬暖夏涼,產生較大的溫差,所以早晚時常水汽蒸騰,霧氣繚繞,行走在木板橋之上,就猶如在煙霧中出沒,景色之優美,讓人嘆之。於是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有學問的人便把“裏海村”更名為“煙橋村”,取於煙波浩渺、古橋深邃的意境。
在此後的百多年來,長橋臥波,朝暮煙浮,木板橋成了“煙橋八景”之壹,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的追捧。
正對木板橋的地方,是煙橋古村的東西中軸線,也是村中貫通南北的主幹道,當地人稱之為“正道”。正道的東面入口是壹座高大的麻石門樓,麻石門樓上就刻有“煙橋正道”四個大字,門楣上畫有壁畫,門樓的墻上還留有村民刻下的“甲寅水災”印記。
“壹入煙橋,必行正道”,這是煙橋古村裏口口相傳的壹句話,《煙橋史話》上也有記載。穿過門樓後,正道的兩邊全是清朝以後的古建築,壹排連著壹排。正道的巷子也不寬敞,類似於江南的裏弄,只不過它是壹杠子到底的裏弄,少了些曲直通幽。
煙橋古村裏保留著大量的古建築民居,嶺南地區建房,當官人家壹定是“鍋耳墻”。其屋頂是硬山式,兩側的風火山墻高出正脊許多,形狀好像家裏鐵鍋上的兩個鍋耳。
在古代,鍋耳墻並非能隨意建造的,只有擁有功名的人,或者當官的人,才有資格在建房時裝上兩只大“鍋耳”。而且“鍋耳”越大,代表著房子的主人身份越高。
煙橋村的文化底蘊深厚,可謂是人才輩出,名人薈萃。據史料記載,清代煙橋村有七八個進士和舉人,秀才、武生更是多不勝舉。
村中有這樣壹幅對聯:“距樵麓十裏以南,有鄉賢、有畫師、勝地英豪齊鵲起;計男丁六百余口,若舉人、若進士,秀才文武更蟬聯。”其中鄉賢何文綺就是是煙橋村首位舉人、進士,官至兵部主事加員外郎。
在煙橋前頭,有壹座保存相當完好的祠堂,叫何氏六世宗祠。村裏原本有六座祠堂,可惜除何氏六世宗祠外,其余5座都消散在 歷史 長河裏。
六世宗祠重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現在保留的是清末重修後的原貌,精致典雅的磚雕、石雕、灰雕、木雕在經歷了百年的 歷史 風霜後,昔日容顏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煙橋古村,有座“蘭桂坊”的老屋。香港的蘭桂坊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那裏燈紅酒綠,顯現出了都市的繁華,而壹個質樸的九江煙橋村竟然也有“蘭桂坊”。煙橋“蘭桂坊”位於書舍壹巷,原先是村中百福堂的輔助建築物。原房屋的主人在西歐經商發了財,於光緒二十年(1894)回鄉興建。之所以取名“蘭桂坊”,是取其“蘭桂騰芳”之意,寓意子孫顯貴發達。
與香港充滿現代化氣息的蘭桂坊相比,煙橋蘭桂坊有著典型的清代嶺南建築風格。
青磚墻上的磚雕、灰雕保存良好。窗框用麻石砌成,窗篷帶有西洋建築風格。雖經風雨洗禮,但是花紋圖案仍能清晰看到,色彩艷麗,這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工藝和大自然對煙橋村的眷顧。
古村活化,先活文化。2012年起,九江鎮開始正式啟動對煙橋古村的活化工作。2014年11月,煙橋古村被列為佛山市首批開展活化升級的古村落。經過數年的修繕,人文環境的挖掘,如今,煙橋以更加動人的姿態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2015年1月22日起,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記住鄉愁》節目攝制組走進九江煙橋村拍攝時長30分鐘的紀錄片,其中《煙橋村--恪守本分行正道》篇,在全國各地和海外華人中間引起較大反響。
漫步在煙橋村,聽雞鳴犬吠,聽流水潺潺,在青磚石路上感受古村的質樸,在車馬喧囂中尋回內心的寧靜。找壹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不妨來煙橋村走走,聆聽百年古村的文化低吟。
壹個六百年的古村,壹處世外桃源之地,煙橋古村,願妳的神秘繼續保留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