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十二年地質調查成果回顧:關於“十二五”期間重點工作部署的工作思路和建議

十二年地質調查成果回顧:關於“十二五”期間重點工作部署的工作思路和建議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部

近壹二年地質調查成果回顧

自65438至0999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以來,水利環境地質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取得了壹批重要成果,在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水文地質調查

新壹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已經完成,各省區對地下水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進行了評價,為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和宏觀決策提供了依據。在鄂爾多斯盆地、華北平原、松嫩平原等中國北方主要平原(盆地)11開展了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進壹步查明了含水層結構和地下水循環規律,初步掌握了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和環境效應,為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含水層保護提供了科學技術平臺。

基本查明了西南八省(區、市)巖溶石山區地下水資源和石漠化特征,完成了1.50萬平方公裏重點巖溶流域水文地質調查,建立了380個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項目,解決了30多萬人的飲水和2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為206540年西南地區抗旱

啟動第壹次全國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初步完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華北平原和下遼河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面積約43萬平方公裏。基本查清了調查區的區域地下水質量和汙染狀況,為制定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提供了重要依據。在西部幹旱地區、西南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和地方病嚴重地區開展地下水勘查,在西部幹旱和地方病嚴重地區完成打井470口,解決了330萬人的飲水問題。通過省部合作,在四川紅層丘陵地區實施小口徑淺井654.38+0.8萬口,解決了700萬人的飲水問題。

圖1梁式調壓皮家寨巖溶泉回水開發示範工程

初步建成了國家、省(區、市)、地(市)地下水監測網絡。目前* * * *共有地下水監測站23800余個,其中國家級監測站1.422個,控制陸地面積近1萬平方公裏。北京、濟南、烏魯木齊等地下水監測示範區和華北平原300多個地下水監測站實現了自動監測、無線傳輸和網上發布。近年來,每年通過中國地下水信息網向社會發布地下水監測信息,為地下水資源評價、開發利用、地質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供基礎信息。

2.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

已完成1640個山區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面積約650萬平方公裏,涉及人口約7.9億。共調查確定地質災害和隱患點65438+萬余處,基本摸清了我國山地丘陵區地質災害和隱患點的發育分布狀況。針對排查出的重要隱患,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責任制的群測群防預警體系,為國家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黃土高原、秦巴山區、川滇山區、湘鄂桂山區、新疆伊犁河谷等地質災害高發區,完成了127個縣近40萬平方公裏的地質災害詳查。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重慶巫山、雲南哀牢山等代表不同類型突發性地質災害的8個監測預警示範區,為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範。

初步完成了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魏奮盆地等重點地區的地面沈降和地裂縫調查,基本建立了以基巖標、分層標、GPS和水準測量為基礎的區域地面沈降立體監測網絡,為中國地面沈降防治規劃提供了基礎依據。

我國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以來,成功避免地質災害近5000起,安全轉移群眾20多萬人,避免財產損失近30億元。

3.環境地質調查

完成了以地質災害為主要調查內容的全國65438+50萬環境地質調查,基本摸清了我國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的分布和危害程度,劃分了地質災害易發區,獲取了區域環境地質基礎信息,為國土資源宏觀規劃和管理提供了技術信息。

在環渤海、東南沿海等沿海地區開展了環境地質調查,基本查明了區域地殼穩定性、海岸沖淤、地面沈降等地質災害。對重點港口和城市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為制定該地區的社會經濟和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了地質依據。

在長江、黃河等主要流域開展了環境地質調查,初步查明了上遊生態地質環境變化和中下遊主要環境地質問題,為我國大江大河源區生態環境治理和中下遊洪澇地質災害治理提供了基礎數據。完成了181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摸清了這些城市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分布情況,評估了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提出了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措施,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完成了以省(區、市)為單位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調查礦山110000余處,580萬公頃,初步摸清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基本查明了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為國家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宏觀決策提供了基本依據。開展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區的活動斷裂調查和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為國家重大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安全運行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

4.緊急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

近年來,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和極端幹旱頻繁發生。在國土資源部的統壹領導下,廣大地質工作者積極參與搶險救災和打井找水。

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2065.438+00年“4.14”玉樹地震發生後,全國地質系統迅速開展航空遙感解譯、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災後重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估等工作,積極服務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重慶武隆、貴州關嶺、甘肅舟曲突發地質災害後,第壹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災情調查評估、應急處置等工作。

2010春夏,雲南、貴州、廣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國土資源系統緊急調集了數萬名抗旱找水打井人員、數千臺鉆機和數百臺物探設備。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共完成勘探鉆孔2703個,完成水井2348口,累計出水量36萬立方米/日,解決了520多萬人的飲水問題。

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全面估算我國地熱資源潛力,分析開發利用前景,完成北京、天津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全面啟動全國省會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中國陸相沈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估算已初步完成,鄂爾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示範項目進展順利。與神華集團合作,在鄂爾多斯能源基地成功實施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示範工程,在國內首次建立深部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監測系統。地質碳匯調查研究獲得了新的巖溶和礦產碳匯能力估算數據。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地質記錄的研究中獲得了新的認識。編制了《中國國土資源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報告,為中國政府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了基礎信息。

二、“十二五”時期,水利環境地質調查的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按照“夯實基礎,強化應用,努力構建服務型水利環境地質工作新格局”的基本要求,統籌安排全國水文地質、地質災害和環境地質調查工作,依靠科技進步,加強綜合研究, 建設區域地質環境綜合信息平臺,進壹步增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地質環境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平,為國土資源規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主要工作目標如下:

(1)重點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地下水主要開發利用區、重要經濟區等區域中型基礎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調查,顯著提升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調查工作水平;

(2)積極推進城市地質和地熱資源調查及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研究,進壹步拓展水利環境地質服務領域;

(3)完善全國地下水和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全面整合水利工程環境地質調查和監測數據,建設數字地質環境信息平臺,進壹步提升水利工程環境地質工作對國土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關於重點工作部署的建議

1.重點地區水文地質基礎調查

在我國主要平原(盆地)、巖溶石山地區和國家大型能源基地,開展區域水文地質基礎調查,摸清區域含水層系統的空間分布和結構以及地下水補排條件,提出含水層保護建議,建設區域水文地質基礎數據信息平臺,為國土資源規劃和含水層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決策支持服務。

2.中國地下水汙染調查與評價

在中國東部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與評價的基礎上,完成了中部、西部和東北部平原地下水汙染調查與評價,摸清了平原(流域)地下水質量和汙染狀況,綜合評價了地下水質量和汙染程度及變化趨勢,為中國地下水汙染防治、地下水資源保護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了科學依據。

3.嚴重缺水、水質差地區的水文地質勘探論證。

在以往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勘查的基礎上,對北方缺水地區、飲用水流行區、南方紅層缺水地區和水汙染地區進行水文地質勘查和論證,解決450萬至55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為不同缺水地區提供找水方向和勘查經驗,探索地質環境與地方病的關系,提出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為促進解決人民群眾安全飲水問題提供技術支撐。

4.國家地下水監測項目

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國家地下水監測站網、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動態評價體系和國家地下水監測試驗科研基地,有效提升國家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和水平,滿足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支撐。

5.地質災害詳查

在中國高、中等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地質災害詳查,摸清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基本地質條件,明確其發育、分布和形成機制,評價和預測其發展趨勢;結合防災規劃,建議緊急搬遷避讓新址,進行地質災害風險和建設適宜性初步評估;建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進行地質災害區劃評估,劃定易發區和危險區;建立和完善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6.全國地面沈降和巖溶塌陷調查

繼續開展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魏奮盆地地面沈降監測,完善地面沈降監測網絡,加強InSAR監測技術應用,優化基巖標、分層標、地下水分層監測孔等設施。開展珠江三角洲和東北平原地面沈降調查。開展高速鐵路沿線地面沈降和地裂縫詳細調查和監測。繼續開展武漢、廣州等重點地區巖溶地面沈降調查、監測和示範。

7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研發和預警示範區建設

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儀器研發和防治關鍵技術研發。選擇遼東南部中低山滑坡泥石流區、浙江東南部丘陵溝壑區、甘肅中部黃土高原區、秦巴山區滑坡泥石流區、雲南南部哀牢山滑坡泥石流區、新疆伊犁河谷滑坡泥石流區、西藏東南部高山峽谷開展地質災害預警區建設。

8.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綜合調查

選擇我國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開展環境地質調查,摸清區域構造格局和地殼穩定性,以及城市群核心區的斷裂活動性、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開展重點城市環境地質安全評估,開展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專項調查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建立環境地質可視化信息平臺,為我國主要城市群的規劃、建設和安全運營提供決策支持。

9.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在中國重要礦產資源集中開發區和潛在礦業基地或重要成礦區(帶)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詳查和評價,開展重點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和論證,監測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和閉坑後存在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建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信息系統,為中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提供基礎數據和依據。

10.全球氣候變化的地質響應研究

繼續實施地熱資源調查與開發利用工程、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調查與示範工程、地質碳匯潛力評價與固碳示範工程和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記錄研究,挖掘國土資源領域節能減排潛力,提高對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增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服務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戰略。

  • 上一篇:北京博物館北京博物館哪個值得去?
  • 下一篇:南北曲藝的特點或差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