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銀兵
第壹,中國古代民族的劃分。
?(1)“花哈”、“胡胡”、“安安”
在末次冰期結束時或之前(654.38+0.3萬年前),中國南方現代早期人口已經分為東西兩部分。居住在西南泛雲貴地區(主要是雲南、貴州和武陵山地區)的民族是華(ha)族(我也稱這個民族為,有哈尼音),居住在湖南到沿海地區的民族是胡(我也稱這個民族為胡尼音)。
“華哈”和“胡胡”兩個民族是中國現代民族和草原胡族的主要來源。漢(哈)族是古中國人,胡族是古胡人。他們的性征是“尼”(祖先崇拜),所以也可以統稱為尼人。
“華哈”是火。“胡”壹開始也是火,後來演變成對鳥和天的全面崇拜。古胡人的鳥是天鵝(天鵝或鵝)。古胡人終於到達了草原,回到了紅巖的故鄉。
與華哈、胡壹起的,還有中國北方的華年人,華年人也可簡稱為安人。“華年”人是七六萬年前中國西部的古代中國人向北遷移,與中國北方的智人混合而形成的壹個具有現代西方人特征的系統而龐大的北方族群。上壹次冰期(1.3萬年前)後,華南族遷徙至歐亞大草原,進化為西方歷史上崇拜火的雅利安人。華年族在中國西北和西部地區仍有幸存者,主要是牧羊人。古姜、古羌或西戎、北帝的主體是他們的後裔。
這裏是古老的花和胡的聲音。在大同智庫群中,有壹位研究語音學的學者。網名是“景甜李梅,壹個靈魂芬芳的女人”。她教我中國古代的聲音,胡和火。她認為:華的古音是ka,胡的古音是ko,火的古音是ka,都可以看作是諧音。後來k音被輕化,演變成h,按照她的說法,也可以支持中國胡霍同源。的確,所有的路都通向同壹個目標。
(二)“花花”和“夏灑”
?上壹次冰期(距今654.38+0.3萬年)後,在人的兼並、融合和驅逐下,古代胡人逐漸從中國的南部和東部遷移到北方的草原,成為統治草原的胡人族群。固安人大部分遷出中國,進入歐亞草原,成為西方人的主要祖源。
1,古代夏人的象征——人面魚紋
關於“俠”我說了很多,因為我發現了圖形“俠”。什麽是圖形“夏天”?圖形“夏”是距今6800年至6300年前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存在的“人面魚圖”。《人面魚文化圖》和《俠》的演變我已經詳細講過了。
古代夏人分為三個分支:東夏(華夏哈薩)、西夏(夏榮戎薩)和大夏尼薩。大夏人在9000年前西遷,7800年前後大量西遷。因此,大夏人是西亞、中亞及地中海周邊地區人口的主要祖先。
下圖是圖形“夏天”:
2.中國古代的象征——花花(太陽圖騰)
?我也講了很多“華”是什麽。我認為“華”在兩湖地區起源於“火”,升華為“太陽”。至於華的古聲,我認為華為火時,讀作哈,華升華為太陽時,讀作華。花話的形成不僅是古代漢語和古胡人在崇拜上的融合,也是語言上的融合。
很多人認為“花”是“花”,我卻不這樣認為。“華”在造詞時真的像壹朵花。但這只是用舒華來表達“華”,而不是“華”的由來。“華”的由來是“火書”。“中國”的升華是“太陽”。只是我還沒有找到有太陽的圖騰時期的“華”。
3.古代夏人和古代中國人是同源的——源頭是泛雲貴地區的花妮(哈尼族)。
最後壹次冰期結束時,泛雲貴地區的古華(哈)人分兩支向外遷徙。壹直沿著青藏高原東緣和四川盆地西緣向北移動至渭河上遊(甘肅秦安大地灣為中心區域),這壹分支發展出了“夏”文明的烙印,即“人面魚吐溫”。根據他們的文化特征,我把這個分支稱為“花妮夏”,也就是古代的夏人。“夏”此時的讀音是“薩”。壹派東進湖南,與湖南古胡人融合。此時的變化是,化(哈)演變為化(華),化(哈)為火崇拜,化(華)為太陽崇拜。古華(哈)人與古胡人的融合也形成了姓氏崇拜——屍體崇拜。什麽是“屍體”?在祖先崇拜中,壹個假裝是祖先的人被犧牲在犧牲位置上。這個冒充祖先的人,就是“屍”,後來演變成了“夷”。我也講過這個演變過程。根據他們的崇拜,我把這群人叫做“花妮——屍體(易)”人。距今8000年至6000年前是壹個洪水期,花妮屍(夷)人回到了霧靈山。壹部分花妮屍(彜)人在武陵山南設高廟,壹部分花妮屍(彜)人向武陵山北發展,在鄂西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發展了城北西文化。他們也分成了兩個發展方向,壹個繼續進入鄂西北和豫西,這壹個最後發展成神農氏族群。其中壹部分在洪水消退後進入江漢平原,沿著城北西、大溪、屈家嶺的文化脈絡行走,最終在城頭山建都。5600年至5300年前,由於北方降溫,中原形成的神農族返回江漢,導致江漢部分花妮屍骸東移至江淮地區,江淮地區出現淩家灘文化(5600年至5300年前)。
《花妮屍(易)》的歷史稱謂應為古漢語。古代中國人壹直有壹個向東遷移的過程。在夏柒時期古夏人和古中國解體後,中國和夏壹直處於東西對立的局面。中國古人崇拜“屍體”,把自己的孝子變成了“洋人”。
中國古人在西周時期被稱為蠻夷,西周時期的“蠻夷”壹詞逐漸成為貶義詞。
第二,“日本”和“中國”的概念
1和“日”的象形文字和漢字
其實“日”的概念在蓬頭山文化和賈湖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看下圖:
在上圖的蓬頭山符號中,7可以算是象形字“日”。而8顯然是“月”。5和6可視為日暈,即太陽條紋。上圖,大唐的陶器上有兩個鳳頭,前面有壹個太陽圖案。大唐時期的太陽圖案意為“向日葵”,中間的圓圈代表“向日葵”,圓圈外的放射性代表向日葵發出的光。太陽光的特點是放射性,以太陽為中心,光線向四面八方照射。如果想畫出射出的太陽光線,可以用圓來表示光線,但是圓之間的距離要相等,如上圖5和圖6所示。光也可以用線來表示,但是這些線分散在太陽周圍,並且光之間的距離相等。所以,把太陽的光線表現出來,並且平分,是非常重要的。非二等分的圖案不是太陽。
從唐文化壹期陶器上的鳥與太陽的組合圖可以看出,早期的鳥與太陽的構圖可能是鳥的頭朝向太陽,高廟的太陽圖案演變成了八角星。
“日”的古音讀ni,古音沒有R音,R音都屬於n,所以我說“ni”存在於蓬頭山時期,我把16的“X”字解釋為“Ni”。“妳”的原意是“男女交往”的示意圖。“倪”神聖後(演變為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其實追溯到生命的源頭),由“X”改。
上圖為甲午刻符。這四個字,從上到下,意思是“擡頭看太陽”,“天”這個字是壹個很形象的字。在賈虎身上,也有太陽紋。
河南賈湖文化有典型的“日”字,蓬頭山也有“日”字。從“日”來看,蓬頭山更早,因為蓬頭山的“日”是象形的,而賈湖的“日”是書寫的。兩者的* * *性質壹個是大米,壹個是賈湖發現的甲魚,也就是洞庭湖甲魚。甲子湖來自洞庭湖,與蓬頭山壹脈相承。
仰韶文化往往疊加在賈湖晚期的底部,但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賈湖文化不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是來自西方的仰韶文化,居於賈湖。這時,賈加文化已經消失了。
?賈湖文化與同時期的中原文化(裴李崗文化)相比,賈湖文化與裴李崗文化也有著根本的不同,所以賈湖人作為外來人口的特征是明顯的。
賈湖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有著很深的聯系。賈湖文化進入皖中與北新文化相遇,形成了早期的大汶口文化。
興隆窪文化也與賈湖文化有關,紅山文化中的龜文化起源於賈湖。
向西走的賈湖文化是下王崗,但很快就被仰韶文化消失了。仰韶文化是在中原早期文化(八千年前的文化)消失或失去發展動力的情況下發展到中原的。發展到中原的仰韶文化,是古代夏人——華胥的後裔女媧伏羲族群的東支。
?2.“日本”與“中國”的區別與聯系
既然有象形的“太陽”,字面的“太陽”,發光的“太陽條紋”,說明“太陽”在古代是壹個多概念的存在,需要壹個基本的判斷。
“太陽”和“中國”之間的聯系當然是天空中那個又圓又亮的物體——太陽。「日本」和「花花」有什麽區別?“太陽”是“太陽本身”,“花花”是“太陽的光”。
三、八角星與太陽圖騰的關系
?(壹)古代八角星
湖南“花花”(太陽崇拜)的象征在哪裏?我也看過八角星從高廟傳播到江淮地區和山東地區的地圖,但是對於這個地圖,我在高廟伏羲?我在文章中質疑過。由於大汶口八角星和淩家灘八角星的成分都比較短,所以其起源中的高廟非常復雜。
1與高廟組合的八角圖
如下面兩張八角星圖,就是高廟八角星的組合圖案。這兩種模式的構成內涵不同,但都是* * *。
從上面高廟八角星的兩種組合,也可以看出其中的單顆八角星。如果把高廟組合的八角星圖案分開,可以看到分開的八角星是八個方向八個等分的八角星。
而淩家灘八角星、大汶口八角星、紅山八角星,沒有高廟那麽復雜,而是簡潔。我討論過江漢地區的壹部分古漢語東移到江淮的原因,所以我相信八角星會作為文化符號傳到江淮,但是如果北上到山東和東北的紅山,我自己也說服不了自己。
2、淩家灘組合八角星
淩家灘有兩種八角星紋,都刻在玉石上。
鷹的形狀。翅膀的形狀像豬。頭部是鷹嘴和蝸牛的結合體。背面圖案由外大圓、內八角和內小圓組成。雖然是內圓外圓的八角星,但淩家灘的八角星是對著四個方向的,每兩個角都在同壹個方向。
淩家灘玉龜上的花紋很復雜。內圓是壹個八角形的星,有四個方向和同方向的兩個角。外圓和內圓之間是分為八個方向和八個分區的八個箭頭,外圓之外是分為四個方向和四個分區的四個箭頭。這些箭頭可以看作是“Gui”。
簡單看壹下,淩家灘有兩顆八角星,壹顆是內圓四個方向兩個角的八角星,壹顆是內側四個方向兩個角的八角星。
3.大汶口八角星
?大汶口八角星由壹個外八角和壹個內正方形組成,是簡單的八角星格局。大汶口八角星的中心是方形而不是圓形,這是很不壹樣的。大汶口的八角星是壹個八角星,有四個方向,同壹個方向有兩個角。大汶口和淩家灘應該是文化上的關系。淩家灘玉龜上的八角星圖和大汶口的八角星是壹個性質。淩家灘玉鷹背上的八角星圖,裏面是圓的,外面的星星和大汶口的星星是壹個性質。所以淩家灘可能是大汶口和高廟的融合文化。
談及成熟的八卦文化,淩家灘是。淩家灘玉龜上的八角星圖就是八卦原圖。淩家灘的玉龜和玉盤是同時被發現的,玉盤被放在玉龜的龜殼裏,是現實版的大烏龜。
淩家灘玉盤正面長方形,背面略凹。兩個短邊各鉆五個圓孔,壹個長邊鉆九個圓孔,另壹個長邊兩端鉆兩個圓孔。玉盤中間刻有內圓,內圓上刻有四個方向、兩個角同向的八角星圖;在內圓外刻壹個大圓,兩個圓被桂的圖案分成八份。在大圓的外緣,長方形玉盤的四個角上刻有方形圖案,分為四部分。
專家的解釋是,這塊玉盤上雕刻的花紋反映了5000年前淩家灘先民最初的哲學思想,即圓心的八角星紋應代表太陽;小圓圈外、大圓圈內的八個龜形圖案應代表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和西北。大圓外四個角上的四個GUI形圖案應該代表四維。四維八向可能就是《史記·龜茲列傳》中記載的所謂“四維已定,八卦相向”。根據淩家灘遺址的年代,玉盤應該是“黃三”時代的原始八卦。
我的理解略有不同。這是壹個原始的八卦,但這裏沒有太陽崇拜的內涵。內圓的正方形中心是八角形,有四個方向,同壹個方向有兩個角,不代表太陽,因為太陽光是均等發射的,不只是四個方向。至於是什麽,大家再討論吧!
4、紅山文化八角玉。
紅山文化八角玉。內部的小圓和外部的等邊八邊形。紅山文化的玉石八角星在成分上與高廟壹致。
(2)八角星的類型:八個方向八個等分的八角星和四個方向同向兩個角的八角星。
與上述八角星構成相比,古代八角星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八向八等”八角星,另壹類是“四向兩角”八角星。
根據太陽光均勻發射的原理和八角星在古代的神聖地位,如果八角星代表太陽崇拜,那麽它應該是可以作為太陽崇拜圖騰的八角星。“四個方向兩個角同向”八角星不是太陽圖騰。
(三)太陽圖騰“華”
這樣看來,古代漢語“花花”的標誌應該是“外八角+內小圓”的構成。“外八角”代表“太陽光”,“內小圓”是“太陽體”,太陽體就是“太陽”。所以太陽圖騰是由“太陽”和“光”組成的圖騰。如下圖所示。
第四,高廟文化中“花花”的象征(太陽圖騰)
在蓬頭山文化和賈湖文化時期,我們可以發現象形的“太陽”和“太陽”二字,說明那個時期的古人已經有了崇拜“太陽”的意識。但善並沒有形成統壹的“華”符號(太陽圖騰)。這個判斷可以從太陽格局的紊亂和太陽的不壹致來判斷。尋找統壹的“華”符號,還是要回到高廟,因為最早的八角星是在高廟發現的,距今7000多年。
(1)?從高廟的兩個八角星形組合圖案中可以分析出“華”的象征意義。
?1.從高廟組合八角圖案之壹解構"花"。
這個圖案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圓的地方缺少陽光。”這個圖案還可以做成指南針,專門用來跟太陽定八個方向。所以上面的圖案其實就是方位圖,是後世的“指南針”。這張圖是7000年前的“指南針”。
解構上圖可以分為三個構圖元素,大圓代表天空,裏面不規則的四邊形代表地球,中間的八角星其實是“華”。
2.從高廟組合八角星紋解構“華”。
這幅畫在日歷和哲學的意義上有壹種魅力。壹個是“四分”。四分是“四倍”的定位。四點是晝夜壹樣長的四個時間點;二是“陰陽五行”。在歷法中,五行將太陽的運動分為壹年中的五段,即五個季節。第三種是“地分八路。”第四是“八日遊”。壹年八個節氣。這個“八日遊”也是“中國”。
那麽這個圖就是壹個日歷圖,體現了最早的日歷制作的原始思路。壹年是五季十個月,所以這張圖是“十月歷”。壹年360天。壹年有五個季節,每個季節是72天。兩個月是壹個季節,壹月是36天。
這裏說“伏羲是華胥12年懷上的,當時是12年”。所以這個歷法和傳說中的伏羲沒有關系。福喜的“12是壹年”是什麽意思?我在《伏羲黃帝誕生之謎及伏羲黃帝時期歷法》壹文中討論過,這裏不再贅述。所以我說伏羲不在高廟。
(2)還可以在高廟找到單獨的“華”字招牌。
這是高廟的“華”字招牌。這張圖取自下圖。
(3)高廟“兩風對日”圖案中還有壹個紅色八角星圖案(中國符號)。
高廟雙峰朝陽圖截圖。鳥頭上的紅色八角和小圓圈圖案是中國的象征。這張圖取自下圖。
五、“四點兩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建圖紙。
?(壹)“四點兩角同向”八角星的分類
?雖然有八邊形,但是八邊形並不是指八個方向,而是每兩個角都在同壹個方向。事實上,八邊形指向四個方向。大汶口八角星和淩家灘八角星就是代表。
同向四點兩角的八角星主要分布在海岱、江淮和太湖北部。從5800年前到5000年前。最早出現在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年)的唐家崗,後出現在黃河下遊至太湖北部的海岱地區(距今6000-5000年)。5000-4000年前西域數量較少。
(二)“四向兩角同向”八角星源於唐家崗文化。
唐家崗文化是長江中下遊壹個獨立的考古文化。2001中國文物報刊登了郭衛民的《洞庭湖區唐家崗文化和大溪文化的新認識》壹文,認為唐家崗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存在了壹定的時間,有特定的器物,這些器物的形態特征明顯不同於其他考古文化,肯定了唐家崗文化作為典型考古文化類型的獨特地位。同時,考古界已確定唐家崗文化為安鄉縣張安鄉花城崗遺址下層、禮縣丁家崗遺址早期地層、禮縣城頭山遺址早期地層、華容六部臺遺址壹期。
唐家崗出土了最早的四角同向八角星。如上圖所示。這個八角星是什麽?
(3)唐家崗以城建為特色,唐家崗“四向兩角同向”八角星是最早的城建圖。
唐家崗有很多特點。我看重的是唐家崗的城市建設。
在湖南省,蓬頭山遺址(18號檔案)發現,古人類在生存過程中,開始在居住地周圍挖溝,壹方面是為了自保,另壹方面是為了排水防洪。考古學把這種壕溝稱為“環形壕溝”。在城頭山遺址,古代人類已經發展出壹種用城墻和壕溝組成的“護城河”防禦措施。考古學家認為,從蓬頭山“環溝”到城頭山“護城河”的2000年演變過程中,必然存在壹種過渡形態。這是什麽形式?唐家崗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終於發現了“圍溝圍土”,填補了蓬頭山至城頭山城市建設中缺失的中間環節。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唐家崗發現的“四個方向兩個角同向”八角星是唐家崗城市建設的壹張圖紙。後來隨著唐家崗文化的東傳,形成了東部地區“四個方向兩個角同向”的八角星文化基因。
如下圖所示:
唐家港城市建設模擬圖。壕溝和土堆是不規則的圓形,城市是正方形,兩者的中軸線交叉。
六、八角星文化對後世的影響:漢族繼承了高廟文化,西南少數民族繼承了唐家崗文化。
1,漢族繼承了八向八分的八角星文化。
?高廟文化對漢族影響很大。數字“八”在漢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哲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根本上說,高廟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源頭之壹。
漢代的太陽眼鏡是八角星構圖,八個方向,八個分區。漢族建的八角亭也是八個方向八個分區的八角星形構圖,紅軍的八角帽也是八個方向八個分區的八角星形構圖。
2.現在有的少數民族繼承壹個八角星,四個方向,同壹個方向兩個角。
?目前,壹些少數民族繼承了八角星的四個方向和同壹個方向的兩個角。如下圖所示:
莊的肩帶是八角形的,是壹個八角形的星,有四個方向,同壹個方向有兩個角。
瑤族服飾八角星也是四個方向,同向兩個角的八角星。
從以上模式可以看出,莊、瑤與高廟文化無關,而是與唐家崗文化壹脈相承。而且,城頭山的原始居民也來自唐家崗文化,其中可能蘊含著西南壹些少數民族的真正起源。從源頭上看,高廟文化屬於古代漢族文化,唐家崗文化是現代西南少數民族的古文化。
黃銀兵2017五月16周二晚在孝感。1017年5月65438+周三修改。
作者簡介:黃銀兵,本名黃,湖北孝感市小崗鎮人,網名谷可。他從1989開始研究中國文明史。他是中國文明史的獨立研究者,也是中國中心論的倡導者。研究成果有:中華文明起源史、中國中心論、中國作為世界人種和世界文明的起源與傳播中心、中國本土起源、黃種人、黃帝與黃帝王朝、夏朝後溯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