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天下之富,出東南,金陵為其會”,南京是十代之都。“衣服裏的文物,富有東南和都市氣息的特點,文化內涵深厚,透露著幾分儒雅,英姿颯爽,柔美,和諧。
春節
以前叫大年初壹,俗稱過年。南京人過年要掃庭,放燈籠,掛裝飾品,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
南京人在新年的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學者在大門上貼壹只雞的圖片,意思是“壹只雞壹天比壹天壯”。這是別處沒有的。第壹天早上,妳必須喝屠蘇葡萄酒。宋代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三知江寧府,詩中吟誦:“鞭炮聲壹歲,春風送暖入屠蘇。”這種習俗始於南朝,南京人喝了幾千年,形成了壹套規定:太陽升起時,面朝東方,“由少而長地喝”。年輕人先喝,老年人後喝,乘著朝陽前進。早上,親戚朋友會拜年。客人到了,雙手合十,以茶相待。還贈送了兩個金元寶蛋,叫“金元寶”。現在人們在新年見面,互祝“恭喜發財”,並敬茶敬煙,以時尚的糕點相待。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農歷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夜與曉同義,故稱元宵。元宵節從祭祀開始,逐漸演變成盛大、熱烈、豐富多彩的娛樂節日。古代是壹天,唐朝是十六到十八又三天。宋朝從14年持續到18、5年;明朝朱元璋在南京當皇帝,把元宵節延長到十天,也就是初八到十七八。食物也從吃豆粥變成了品嘗元宵(湯圓)。在南京,有“元宵放燈,面條留燈”的習俗。
明清時期,南京的元宵節有耍龍燈、掛紗燈的習俗。玩龍燈不僅普通人玩,軍人也玩。玩龍燈的時長不如其他地方。短十余尺,長百余節,需數百人才能玩。紗燈籠有紗有絲,上面有名人作畫。專家越多,價值越高。商家還會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獲勝者將獲得所售商品的獎勵。有壹種南京人首創的“燈籠”,外罩燈籠,裏面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膨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旋轉,在燈面上畫出各種姿勢的馬疾馳,正是馬立克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龍燈瑰麗,紗燈精致,五彩繽紛,各種東西爭奇鬥艷,引得賓客在城中久久停留,歡歌笑語。“在銀燭陰影下的明月下,每個人都踩著壹盞燈。”近幾十年來,夫子廟的燈會越辦越紅火,采用了新技術、新材料和聲光電控,五花八門,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繚亂。元宵節從春節開始持續壹個月。期間每天吸引了20萬到30萬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清明節去春遊
自古以來,清明節就因掃墓祭祖的習俗而受到朝廷和民間的重視。屆時民眾會到墳前祭掃、灑水、燒紙、挖墳帽、插柳,以表達自己的修心和追思之情。並帶茶點到守墓人家門口拜訪,守墓人也留下來喝茶、吃米飯,互稱“墳親”。
此時正是春光明媚,男女可以到郊外的牛首山、雨花臺山、梅花山去“借酒消愁,謂之郊遊”。有句話叫“春牛頭”。
近年來,牛首山經過整修,增加了景點,與附近新開發的將軍山相連,成為遊客欣賞鄉村自然風光的絕佳去處。此外,城南的雨花臺和東郊的梅花山也是遊客常去的地方。十幾年來,梅花山建成萬畝梅園,舉辦國際梅花節。每到春天,百花盛開,雲蒸霞蔚,香氣浮動,男男女女肩並肩,陶醉在香雪中,流連忘返。
端午節遊秦淮
夏歷五月的第五天被稱為端午節,也稱為端陽。這壹天,南京人喜歡吃粽子、綠豆糕,以及“煎五毒”(用銀魚、蝦米、韭菜、黑幹雜炒)、莧菜、雄黃豆,喝雄黃、菖蒲酒避禍。用暴曬的水洗眼被稱為“破眼”,意思是可以避免壹年的眼疾。菖蒲和艾葉也被用來在地上灑水,然後插在門楣上“消災”。懸掛方士鐫刻的鐘馗及五毒(蟾蜍、毒蛇、蠍子、蜈蚣、壁虎)像,“驅鬼避邪”。小孩子脖子上掛五色絲絡,絡裏裝鹹鴨蛋;臂上系五色絲綢制成的絲絳,名為“長生繩”,穿虎頭鞋,戴虎頭帽,額頭上用雄黃酒畫王字。女人也會在太陽穴放上五顏六色的老虎花。
午飯後,全家人去夫子廟看秦淮河龍舟賽。金陵有龍舟“三幫”,河幫、河幫、木幫。龍舟之多,規模之大,別處少見。每只船上都裝飾著五彩繽紛的箏;有穿著戲服的孩子在網上玩各種遊戲。當船經過時,河岸上的人們拋銀角、銅錢或放飛鵝鴨,以賽龍舟為樂,稱為“中標”男女蟻聚岸邊,羅綺如雲,鑼鼓喧天,歡呼聲如雷。富裕家庭還提前預定了遊輪,通過劃船來享受勝利。秦淮遊船興起於唐代,興盛於明清至民國初年。畫船、笛、鼓、槳,是秦淮河上壹道亮麗的風景。這在顧頡園的《客言》、孔的《桃花扇》和的《板橋雜記》中都有生動的描述。近20年來,秦淮河大力整治,定期換水,船多了,景色宜人。夜晚,秦淮兩岸萬家燈火,流光溢彩。遊客在遊船,船在風景,人在畫中行走,各有各的味道。
中秋月圓感人秋。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叫八月節。這壹夜,天上有圓月,人間有圓月。即使身在異國,也要回家團聚。南京人喜歡和家人壹起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在壹起喝酒稱為“滿月”,逛市場稱為“月上漫步”。明初有月亮塔,月亮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月亮塔,都是遊客賞月的地方,月亮橋最為繁華。嶽躍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舊院所在地。橋的旁邊是名妓馬湘蘭的豪宅。是夜行文人聚集在橋頭吹笛子,對著月亮唱歌寫詩,所以這座橋叫月亮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兒相對教吹笛。”龍板橋,即原月亮橋。
清朝以後,賞月之風依然盛行。人們拜月,陳列鮮果和月餅,焚香(紮香如塔,上加紙桶,稱鬥香),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後分享月餅。月餅是瓜埠做的,民國時“金陵套餅”最好吃。
這天晚上,南京女人有摸秋的習俗,適合男人在茉莉花園“摸”(摸“偷”瓜果取樂)。這個遊戲已經傳了很久了。在過去的20年裏,人們重視中秋節,在城市裏上演賞月,或在玄武湖和夫子廟秦淮河泛舟賞月。自己買月餅或者公司送人都挺流行的,月圓之夜滿滿都是親情。
重陽高登俱樂部
在夏歷九月的第九天,它被稱為重陽,因為這個月的每壹天都是正數。歷史上,建康(今南京)人在這壹天出門爬山,形成了“登山會”。這壹習俗起源於壹個怪異的避邪傳說,南朝阿良人吳郡對此有詳細記載。從魏晉南北朝到明清,建康的重陽習俗依然興盛。當時他住在城南爬雨花臺,住在城內爬北極閣,住在城北爬幕府山,尤其是幕府山。漢朝時,這座山上有壹座亭子。金元皇帝渡江的傳說說“馬化為龍”,所以把這個亭子命名為“龍亭”。山邊的梁達古墨有壹個古洞,遊人眾多,形成了“幕府登高”的習俗。清嘉慶十年(1805)由胡蘭川知府(江寧知府)等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發起。壹些掌管軍隊的人在山上建起了“望江樓”,它是導航的燈塔,也是壯觀的景色,被遠近的人們稱贊為壹件好事。
在重陽節,南京人喜歡吃重陽糕,它被稱為“駱駝蹄子”,喝菊花酒,欣賞菊花,為他們的孩子制作壹面重陽旗。在這壹天,已婚婦女會在壹個及時新鮮的盒子裏送旗幟,這被稱為“重陽節盒子”。
如今,人們樂於在重陽節登高,但不是為了避邪,而是為了欣賞祖國壯麗的河山和建設的新面貌,壹種舒適感油然而生。
今天的四季旅遊節
春季南京國際梅花節梅花是南京的市花。賞梅是南京的壹種民俗,自六朝以來經久不衰。現在南京的珍珠泉、傅家邊、古林公園都有梅景,尤其是梅花山。每年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舉辦國際梅花節,多達40萬人在梅花山主會場參加。
江心洲葡萄節江心洲,位於南京西南的長江中的壹個小島,風景優美。7-8月,島上數千畝葡萄園碩果累累。遊客遊覽歐洲大陸是為了看河流的風景,享受天然氧吧,享受采摘葡萄的野趣。
秋季南京雨花石藝術節雨花石是南京的地標之壹。金秋九月,我們將在雨花臺景區舉辦“雨花石”表演、雨花石精品展、研討會、采石遊等壹系列活動。施宇華的發源地六合縣也開展了分會場活動。
冬天聽鐘聲,迎接新年,壹般在棲霞寺鐘樓舉行。寺廟法師誦經祈福,祝百姓平安,然後由嘉賓* * *主持的代表敲響銅鐘108次。全場洋溢著祥和喜慶的氣氛。
古靈桂花節
古靈桂園,位於中山陵風景區,是中國最大的桂花園,占地1.700畝,種植桂花樹近2萬株。每年九月,桂花飄香,繁花似錦,吸引了眾多遊客來到靈谷寺賞秋桂花。
高淳蟹節每年9月30日至6月6日,10,“去高淳,嘗螃蟹,看大佛,逛老街”已成為南京人的習俗。在高淳老街、遊子山、瀛湖桃源三大景區,還會有戲曲、花燈、武術、龍舟表演、螃蟹、篝火晚會,讓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浦口生態旅遊節
浦口生態旅遊節,俗稱十裏溫泉、百裏嶗山、李倩銀杏,是集觀賞、參與、遊玩於壹體的旅遊節。人們通過潑水節、民俗文化節、登山燒烤節等壹系列活動,充分感受“山、水、綠、空”的自然生態之美。
南京鹽水鴨
鹽水鴨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南京鹽水鴨壹年四季都可以做,腌制和再鹵制周期短。現在賣了,買了吃了,應該不會存放太久。
這種鴨皮白嫩,肥而不膩,清香可口,具有香、脆、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澤和味道最好,因為鴨子是在桂花盛開的季節做的,所以叫“桂花鴨”。
《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鹽水鴨最有名,人人以為肉中有桂花香。”桂花鴨“思路清晰,目的性強,久食不厭”,是壹種好酒。節假日或工作日,家裏來的遊客出門買壹碗鹽水鴨,似乎已經成為南京的壹種世俗禮儀。
雨花石
南京特產,盛產雨花臺、菊花臺等地。據考證,壹等雨花石是壹種瑪瑙。
相傳梁武帝南朝時,和尚廣韻大師在獅子崗講學,被雨聲感動。雨水落入地下,變成無數大如雞蛋,小如蠶豆的鵝卵石,故名雨花石,石山改名雨花臺。
雨花石是雨花臺出產的各種礫石,被流水磨圓了。主要成分為應時砂巖、石英巖、矽質巖、火成巖等硬質巖石,以及應時、玉髓、蛋白石等礦物。前者沒有鮮艷的色澤;後者的化學成分如應時和玉髓是二氧化矽。常見的顏色有白色、乳白色和黃色。還有紅色、紫色、綠色、玫瑰色、黑色。還有由不同顏色的條紋組成的同心、環形、斑點狀瑪瑙。
壹些罕見的雨花石氣勢磅礴,朦朧的透明中似乎包含了山川、雲朵、花鳥、魚蟲、鬼神,其中的花紋與豬八戒、孫悟空相似,更為世人所稱道。
人們常把雨花石“養”在水盆裏,放在書桌上作為觀賞品。南京的民間藝人也將雨花石切割成各種藝術品,自然與人工融為壹體。
雨花茶
雨花茶是南京特產,中國十大名茶之壹。形狀圓綠,線條緊直,前苗婀娜,白毛如松針,象征革命先烈不屈不撓、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名雨花茶。
雨花茶主要生長在南京郊區,對原料選擇和工藝操作有嚴格的要求。在谷雨之前,收集具有芽和2.5-3厘米長的葉片的幼葉,並進行四個過程:殺青、揉撚、整形和烘烤。整個過程都是手工完成的。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後碧綠清澈,香氣淡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具有解渴提神、消食利尿、平喘化痰、除煩解悶等功效。從1966開始在海外暢銷。在日本和東南亞,人們把雨花茶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南京板鴨
南京鹽水鴨聞名中外。明清時期,南京流傳著“古書院、琉璃寶塔、黑緞、鹽水鴨”。可見南京鹽水鴨早就以民謠聞名了。板鴨是用鹵水腌制幹燥而成的,分為板鴨和春板鴨兩種。因其肉質細嫩緊實,似板,故名板鴨。南京鹽水鴨的制作工藝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代地方官總是選擇質量較好的新鹽水鴨向皇室進貢,所以也叫“貢鴨”。在互訪中,朝廷官員互贈鹽水鴨作為禮物,因此也被稱為“官鹽水鴨”。是金陵人最愛吃的壹道菜,所以有“六朝風味”和“百味佳菜”的美譽鹽水鴨色香味俱全。俗人飽,身肥體白,肉嫩而緊,食之酥香。
南京鴨肫
南京鴨肫是南京著名的土特產之壹,暢銷國內外,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南京鴨肫外形扁圓,肉質緊實,攜帶方便。肉質緊實,堅韌有嚼勁,口感綿長,沒有油膩感。這是老少皆宜的美食。鴨肫幹是南京人饋贈親友的珍品,也是佐餐飲茶的佳品。呈扁圓形,肉質致密,易於保存和攜帶,味道鮮美爽口,是大家的最愛。
南京杜翔
南京香肚是南京著名的特產之壹,始創於清朝同治年間。其形狀似蘋果,嬌小玲瓏,老南京俗稱“小肚子”。其肉質緊實,紅白相間,清香嫩爽,微甜。它不僅是宴會上的壹道名菜,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壹道好佐料。南京杜翔據說有120年的歷史,在清代同治時就已聞名全國。形似蘋果,便於攜帶,皮薄如蟬翼,肉嫩紅白相間,風味獨特。這是壹道名菜,也是壹道很好的配菜。
它的主料是鮮豬肉,壹般是三分肥七分瘦,調料是適量的鹽、糖、香料。舊時每逢圓宴,香肚擺在哪裏,也就是主賓坐在哪裏,“獨住尊處”這句話就形象地揭示了香肚的特點。在1910南洋勸導會上,南京杜翔獲獎,從此享譽海外,遠銷各地。
南京金運
南京雲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綢工藝品。其用料考究,織工精湛,圖案典雅豐富,猶如天上的彩雲,故稱“雲錦”。它與蘇州的宋錦、四川的蜀錦齊名,並稱為中國三大名錦。
南京織錦生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到了明代,織錦技術日趨成熟和完善,形成了南京絲綢提花織錦的地方特色。清代南京有“江寧織造部”,雲錦織造盛極壹時。這壹時期的雲錦品種繁多,花紋莊重,色彩艷麗,代表了南京雲錦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如今,雲錦不僅作為高檔服裝面料和少數民族服飾及演出服裝出口,還開發了新品種的日用工藝品,如雲錦臺布、席子、被子、包、馬甲、領帶、掛屏等,並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用各種紙箱包裝。南京雲錦是壹種提花絲綢工藝品,為南京“珍貴藝術品”之首,與四川金淑、蘇州晉松並稱為“三大名錦”。其特點是質地堅實,花紋豐富美觀,色彩豐富,大量使用金線,形成了燦爛獨特的風格。雲錦以前是宮廷專用,現在除了少數民族,還出口到國外做高檔服裝面料。南京雲錦,多達18種顏色,通過逐層介紹主花,豐富而優雅。
櫻花桃
南京是中國著名的櫻桃產區。多產於玄武湖壹帶。玄武湖櫻花島因盛產櫻桃而得名。品種有東唐、宗四、葉青等。東塘櫻桃是頂呱呱的,顆粒大,味道鮮美,汁多味美,品質極佳。
百合
南京的傳統特產,又名石老釩,產於南京東郊植物茂盛的中山等地。皮白,肉肥,甜,嫩,可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