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3月3是什麽節日
南寧3月3是什麽節日,相信隨著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很多人都聽過南寧的三月三了吧,南寧的三月三屬特屬於廣西壹些少數民族的節日,那麽南寧3月3到底是什麽節日呢?
南寧3月3是什麽節日1農歷三月三是廣西什麽節日
廣西三月三
三月三歌節、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等。廣西壯族的三月三是以唱歌為主要活動內容的祭祖的節日,因此又叫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三月三是壯族祭祖的日子。這壹天壯族人家都要帶著準備好的祭品,如肉食、糕點、香燭和紙幡到祖先墳上祭祖。擺好供品,行祭拜之禮。
據說這是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當年的劉三姐歌喉嘹亮,歌聲優美,被推為歌仙,受到人們的愛戴。
可是財主們卻討厭她唱歌諷刺財主的為富不仁,揭露他們剝削壓榨百姓的罪惡,便在劉三姐上山砍柴時,將她推下山崖,墜落身亡。壯家人懷念劉三姐,在她墜崖的三月初三舉行歌圩,由此逐漸形成了三月歌圩節。
三月三本來是壯族祭祖的日子。這壹天壯族人家都要帶著準備好的祭品,如肉食、糕點、香燭和紙幡到祖先墳上祭祖。擺好供品,行祭拜之禮。按照壯族的傳統風俗,為祖先準備的供品都要在現場吃掉,不能帶回家。這樣,壯家人吃完祭祖的供品後,便開展歌圩的對歌活動。
壯家人將歌圩場所稱做歌圩,意思是在野外唱歌。這種活動在春秋兩季要舉行很多次,而三月三這壹次最為隆重。
後來,歌圩節演變為青年男女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的活動。每到這壹天,壯家男女在山坡、草坪、曬場,互唱山歌對答,對歌的內容很廣泛,參加對歌的人老中青都有但最為活躍的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對唱。他們以歌會友,以歌傳心聲,以歌傳情,隨編隨唱,機動靈活。壹些出類拔萃的對歌者,在歌圩中找到意中人,從而使得壹年壹度的歌圩節成為賽歌、選偶的喜慶活動。
廣西三月三這天要幹什麽?
三月三風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梔子、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傳統的“花炮”是壹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壹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南寧3月3是什麽節日2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壹年壹度的民歌集會,故稱三月三歌節,又叫歌圩。
歌圩是壯族人民創造和喜愛的壹種傳統性的文娛活動形式,其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唱歌,故名歌圩。歌圩流行於壯族地區,歌圩期以春秋二季最盛。春季歌圩壹般在農歷正月初四,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初五、三月十六等時間舉行;秋季歌圩則多在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時間舉行。此外,還有壹些不定期的歌圩。三月三歌節,屬春季歌圩,也是壹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歌圩。參加者無定數,少則壹、兩千人,多則萬余人。
歌節活動時間壹般持續三幾天。地點有固定的,如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壹般選擇離村不遠的空地、山坡。參加歌圩的人以未婚男女為主,也有其他人員以及鄰近的各族群眾。
三月初三這壹天清晨,三三兩兩的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帶上五色粽米飯、紅綠蛋等節日食品,女青年還帶上親手精制的繡球,匯集於指定的地點歡度歌節。
歌唱內容十分豐富,壹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愛情理想為主題,此外,還有歷史、生產、風俗以及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對歌的形式壹般有男女個人對唱和男女群體對唱。
具體有見面歌、邀請歌、盤歌、新歌、愛慕歌、盟誓歌、送別歌等。壯族青年能歌善唱,出口成歌。優秀的歌手,知識豐富,思路敏捷,對唱如流、歌聲甜潤而響亮,悅耳動聽。男女青年除以對歌傳情以外,還可以拋繡球、碰蛋等方式擇偶定情。三月三歌節除對歌以外,還有搶花炮、
演戲、舞彩龍、舞彩鳳、唱采茶、賽詩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三月三歌節不僅是隆重盛大的民族節日,也是青年男女公開社交、挑選對象的活動日。
它那民族性、多樣性的節日內容與形式,充分反映了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理想追求以及健康的審美情趣。組織好歌節活動,對於發現培養歌手、增強民族團結、繼承和發揚民族文 化優良傳統,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
南寧3月3是什麽節日3最全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1、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裏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遊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
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註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擡著遊行壹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壹個個不眠之夜。
2、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壹個圓球形,每壹片花瓣代表著壹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壹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壹次趕圩時,被鎮上壹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
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並關進地牢,等待秋後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後,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紮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壹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
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壹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壹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後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壹兒壹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3、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4、打銅鼓
廣西的壹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壹風俗壹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的銅鼓舞,表演時,壹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夥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壹大皮鼓,由壹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擡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
另有兩個小夥,壹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壹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