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主義,或者說無產階級的立場來看,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所以今天的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經常與左右混淆的壹個問題是左右的區分。他們也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因為他們對現實的認識不壹致,所以在采取什麽措施上有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叫右傾,認識領先於實際情況的叫左傾。壹方面,無論左傾還是右傾,都屬於左,在認識上有偏差;另壹方面,不管是左還是右,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帶來危害,所以既要防左,也要防右。幫助有錯誤認識的左傾或右傾的人的正確方法是幫助他們在思想上改變。所謂防禦,只是指防止戰略上的左或右的偏向,而不是像防賊壹樣防人,甚至不把人當作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是右派鼓吹資本主義,大力捍衛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社會主義的歷史進步,所以右派代表了反對歷史進步的力量。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會延續壹萬年,所以他們不承認什麽左派主張社會主義。在他們看來,左派可能被稱為烏托邦主義者和烏托邦主義者。然而,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權利方面仍然存在爭議。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和維護派(也稱保守派)。改良派想要擺脫資本主義的壹些弊端,進行壹些改良,必然會向社會主義學習,向社會主義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必然會更多地反映中下層的利益,所以壹般被稱為左翼或左翼。維護者(或保守派)要求更多的是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改良資本主義,所以他們的意見必然更多的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壹般被稱為右翼或右翼。但往往不用來指左右。比如美國的民主黨是左翼,但通常被稱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政黨被稱為保守派。
相對於左傾和右傾的概念,在政策的具體執行上,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右翼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制度改革,拼命反對已經進行的改革並主張取消,壹般稱為極端保守主義,而激進左翼則主張大膽快速的改革,大概稱為極端自由主義。我們可以看到,在當今的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意見已經變得模糊,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和保守派、穩健派和激進派也是有區別的,但這通常會夾雜著左右傾向,不太好區分。
政治術語中的左和右的概念起源於法國大革命。1791制憲會議辯論時,支持激進革命的人恰好坐在議會的左側,而主張溫和的保守派(立憲派)剛好坐在主持人的右側。因此,人們習慣稱革命派為“左”,反對革命的人為“右”。後來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時候,就從這個意思引申到右派即資產階級反動派,左派即無產階級革命派。
壹般來說,“對”是指思想落後於現實,不能隨著變化了的形勢而前進,企圖時光倒流的思想和行為。政治上往往是反動、投降或悲觀保守的。這種思想是右傾機會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叫右派。例如,在第壹次兩國合作中,我們黨公開反對國民黨右派。接著是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它瓦解了反革命勢力,葬送了革命。
左,與右相對,指革命和思想進步。比如德國11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翼,也是德國* * *生產黨的前身。又如,在國民黨內積極支持與其他國家合作建立革命統壹戰線的何香凝、廖,都是國民黨的左翼分子。在文化戰線上,積極參加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20世紀初,列寧和斯大林開始分別用左傾和右傾的概念來稱呼無產階級內部的激進派和保守派。當時無產階級的革命力量還比較薄弱,激進派往往給萌芽中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巨大損失,所以激進派對革命是有害的,是錯誤的。為了表示貶義,在左字上加引號,即“左”傾。當時的右傾,也就是保守派,可能會延緩革命進程,但並沒有給革命帶來明顯的損失,所以右傾這個詞不含貶義。到了20年代末,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力量的強大,無論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都會給革命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於是利用“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來分化無產階級內部的政治路線錯誤。同樣,由於習慣,“左”字上的引號至今沒有去掉,右字上的引號也沒有加上。
“左”是指思想超越了客觀過程的某壹階段,離開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時的現實,陷入幻想和盲目。可以說,“左”是左形而上學的極端。形式上是左,實際上是拋棄左的革命現實,片面加強革命侵略性。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擴大打擊範圍,進行急躁冒進的鬥爭。這種思想就是“左”傾機會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叫做“左”傾。例如,在中國歷史上,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給中國革命和黨造成了嚴重損失。十年“文化大革命”是“左”傾錯誤向階級鬥爭發展的結果,是中國* * *生產黨歷史上時間最長、危害最大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