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歷史小論文,主題民族就是世界的,副標題中國的傳統文化500字

歷史小論文,主題民族就是世界的,副標題中國的傳統文化500字

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當代的壹名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知道這句話,因為我們是未來社會的支柱和希望,我們的價值觀念是社會變遷的縮影。提起獨具色彩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人立刻會想起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從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韻味。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壹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

2004年端午節,曾有媒體報道,韓國準備將端午節列入國家遺產名錄,並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最後遭到很多人反對。今年端午節又有記者隨機調查了壹些大學生,幾乎沒有幾個人能說出端午節的相關習俗。大家對於端午節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紀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對哪壹天是端午節,踏青、喝雄黃酒以及賽龍舟等活動甚至壹點概念都沒有。

相反,很多“現代人”十分推崇過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西洋節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顯示其“時尚”和“現代”。近年來講洋話、喝洋酒、買洋車、過洋節、著洋裝、取洋名甚囂塵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發、膚色乃至五臟六腑都統統脫胎換骨、變成“洋”的才過癮。種種現象,不禁讓人疑惑: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將保留多久?會不會在將來被某些國家“搶”走、“偷”走?同時又令人擔心,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試問:

我們大學生到底怎麽了,

我們很多中國人民到底怎麽了?

 

我作為壹名大學生,雖然沒有特別推崇西方節日,但是我對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不怎麽了解,也沒什麽興趣了解。我們學校是壹所理工科學校,完全是偏向於工科,學校裏到處是實驗室,散發了濃重的工科味道,缺乏了人文氣息。我是壹名理工科大學生,在課堂上除了自己的選修課和思想政治課外就沒有其他的人文課程了。作為壹個大學,孔子《大學》裏的開篇句就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開篇句中所謂的“德”就是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德性。學生這方面的培養是需要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灌輸和融入,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還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包括各種禮儀、德性、人品等,學校的不重視就會造成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淡去。

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中總是喜歡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我們這壹代的大學生都是在麥當勞,肯德基,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的物質氛圍下長大的,對我們國家的壹些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壹些常識也不知道。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個人傳統文化的網絡,提升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覺”。

 

面對現代性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我們要主動適應,積極創造。傳統必須同現時代想結合,我們應當從傳統與創造的結合中看待未來。按現代的認知和需要來詮釋、創新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是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雖然有些民族文化有點和現時代不相吻合,但是我還要保留和繼承,因為他們有自己存在的文物價值,及其所引發的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當前西俗東漸的潮流中,我們對待外來文化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我”。壹方面我們不能壹味地追逐西方文化,另壹方面,我們也沒有必要恐慌,發出各種對外來文化抵制的呼聲。我們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發展,盡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世界大同”,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主流的基礎上實現與各外來文化的優勢互補與和諧***生。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同構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征,是不同地理環境的造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存在的證明和延續的血脈。文化又是世界的,具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性和普遍規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的碩果。很多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瓷器、陶器、書法和雕塑;法國總統希拉克的辦公室裏,掛著中國宋代仕女圖,擺著中國古老的青銅器。這說明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韓國的做法說明傳統文化在其他國家得到了高度的認知,文化本來就是世界***享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本身關註的就是“人類文化”,是站在人類和世界的高度上的。事實上,洋節之所以被壹些人崇尚,正是由於背後有文化在支撐著。端午節會不會被別人“端”走,應該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態度,那就是我們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如何對待和學習外來文化,如何通過文化的交流和創新發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發展文化,必須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革故鼎新、兼收並蓄,也必須在承認文化多樣化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同發展。我們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和學習外來文化,少不了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揚棄,揚棄不等於因循和照搬照抄,也不等於遺棄和全盤否定,文化是在交流中得到傳播、在創新中得到繼承的。文化交流,必須依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底蘊,面對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相互激蕩,東西合璧、交相輝映、通遞***享、求同存異,融鑄出優秀文化。文化創新,必須立足中國當代文化建設的實踐,面對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整合,推陳出新、繼往開來,批判繼承、創造轉化,打造出新型文化。

讓我們牢牢地記住這句話吧:傳統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上一篇: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史
  • 下一篇:古代祝福人的四字成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