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孔子和老子
(壹)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時期魯人,“三校壹創”;詩、書、禮、易、春秋、音樂
2.理論:
1政治理論:a .“仁”(仁者愛人);b .“禮”(“克己復禮”);c . "以德治國"
(2)哲學觀(天命觀,敬畏天命):“遠離鬼神”
(3)教育思想:“教育無階級”(影響最深遠,打破了官方教育的限制);“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盡到老師的責任”
3.歷史地位:
(1)當時為了被重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被後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
(3)後人整理《論語》中孔子的言行,尊孔子為聖人,世所敬仰。
在保守的壹面,主張正義要以《周》的禮制來稱義,主張貴賤有“序”,等級也是階級壓迫。
4.反映了春秋末期諸侯之間的世仇,民不聊生,禮崩樂壞。
5.孔子的政治理念有什麽現實意義?這對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設和國家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禮”的概念,德治)
②老子:
1,生活寫作:道家創始人;道德經
2.理論:
(1)哲學:
A.“道”是萬物之源,“天教道,道教自然”。排除命運的絕對權威。
B.辯證思維:事物是矛盾的,可以相互轉化。
2政治理論:“無為而治”和“無為而取天下”。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壹個探索宇宙起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第二,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壹)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大變革(現在的動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言論自由)。
2.(文化思想)私塾的興起,教育的相對普及,人才的大量培養,同校的校與校之間的鬥爭。
3.(政治)在動蕩的合並形勢下,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奪霸權,於是競相尊下士,廣納賢才。
4.(經濟)井場系統崩潰了。
5.(階級關系)士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活躍。
(2)儒家:孟子和荀子(他們的理論基本上是維護君主政體)
1,孟子
①孟子思想的核心:民本。
A.仁政理論;b性善論;義利觀:培養誠信精神;先義後利,舍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 .《孟子》成為四書之壹;b .他被稱為“亞聖”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無絕人之路”,“用它來掌控命運”;b、性惡論;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並舉”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a .被視為儒家異端;b .唯物主義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3)墨學
1,墨子:墨家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2)春秋時期非進攻、無意義的戰爭;(3)尚賢和尚同勤儉節約。
3.墨家的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人民,尤其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2)戰國時期壹度成為顯學,後被冷落。
(4)道教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同質之物”與“無憂無慮”天人“互不相爭”(天命觀),順應自然。
(5)法家
1,韓非和韓非子
2.韓非的想法是:
(1)結合法律、藝術和潛力,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
(2)今將勝古,主張政治改革創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當時適應了建立威權中央集權的需要。
(2)在後世,儒學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註:現代法制和法家的區別在於,用嚴刑峻法來維持統治是統治者的法律,完全是為了君主的利益。
(6)軍事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孫臏《孫子兵法》:講究戰爭規律,利用和創造有利局面,註重人的作用。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規範。
2.道家:兩千多年來構成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變易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和治理國家的理論武器。
第三,漢朝思想的統壹
(壹)漢初黃老研究
1,社會背景:經濟失敗,需要休養政策;從秦之死吸取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學說:治身(養生);
(2)老子學說:治國(無為而治,積極無為)
3.特點:博采眾長,積極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4.功能: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但被漢武帝的理學所取代。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壹統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展使國家富強;(思考)黃老的學習不適合。
2.理學的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了陰陽、黃老、法家思想。
3.理學的內容:天人感應論(基礎);神聖的權威;大壹統;治理應以道德為基礎;用懲罰來補充道德,人倫道德標準《王大綱》
註意天人感應思想:壹方面,君主被視為最高象征;壹方面制約君主。
4、理學的影響:
有利於君主制和國家統壹的鞏固;它還具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擴張的功能。
5.理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其本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主張君權神授,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儒家在采納各種思想的同時,披上了神學的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及其影響;
①從此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分裂勢力。(這是漢武帝采納的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已經確立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3)弘揚重視教育的文化風尚。
(4)利用王權幹預思想,禁錮了文化思想的發展,限制了民主思想的自由發展。
第四,宋明理學
(壹)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危機出現)魏晉南北朝以來,佛道的廣泛傳播給儒家的統治地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2.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宋,“三教合壹”的趨勢達到頂峰,各種思想相互滲透。
3.(再發展)儒生吸收佛道思想,探索拯救世界的新儒家體系。
4.宋代充滿雜文,學術風氣活躍。
(2)宋明理學:
1,朱成理學(程顥、程頤開創;主:朱註《四書章句》)
(1)內容:以“理”或“”為核心的概念體系。從哲學角度論證專制統治的合理性和君臣父尊卑的等級秩序。
①“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在人體上是人性。
②把握“理”和“師事”的方法。
(3)守正義,滅人欲。
(2)歷史地位:
①南宋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官方哲學。
②確立了其在明初思想界的主導地位。
③傳到國外,影響深遠。
2、王陸·薛鑫
(1)內容:
南宋,陸九淵:
(1)“心靈就是理性”
(2)通過“發明”來推理(內心反思)。
明朝中葉,王陽明:
(1)“致良知”,內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壹。
(2)歷史地位:重視個人的能動性,反對束縛,有壹定的思想解放。
3.宋明理學評價:
負面:壓抑人性,扼殺生命的自然欲望。
正面:重視主觀意誌力,崇尚誠信,強調社會責任,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積極作用
朱成理學與王陸理學的異同:
相同:
①內容:都是儒家思想的表現;他們都繼承了孔孟的“仁”、“禮”思想;大家都認為世界是“理”的,強調社會秩序。
(2)影響:有助於維護專制統治;壓抑和扼殺人的自然欲望;它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廣東高考在微信平臺上線)
不同:
①宇宙的構成: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構成的,是客觀存在的。
唯心主義觀點;心學認為“心外無物”“心是理性的”是壹種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點。
(2)道德命題:理學主張人類應以外在正義為行為準則;心理學主張人應該通過
內心自省達到良知。
第五,明清時期的意識形態批判
(壹)李誌,壹位異端思想家
1、李贄思想產生的背景:明朝萬歷年間
(1)專制統治(政治)腐敗,農民起義;
(2)(經濟)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人們在沖擊下爭利;
(3)(文化)儒生強烈追求個性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2.李贄思想的主要內容:焚書與藏書。
①批判孔孟,揭露批判朱成理學的虛偽,主張個性自由發展。
(2)萬物源於陰陽,從根本上否定了正義的存在。
結論:否定孔孟之道;批判朱成的理學;倡導個人自由;追求物質享受;倡導性別平等;它批判地繼承了儒家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遺書》:系統批判宋明理學,建立完整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黃宗羲《明代儒學案》、《伊名待訪錄》:限制君權,提倡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
顧著《天下郡國之病與日知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學習而務實。
2、三位思想家* * *同主張:
(1)(思想):實際應用;倡導務實的學風和行為。
(2)(經濟)振興工商業;“工商業民生為本”。
(3)(政治)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主專制的理論和主張,倡導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評價:
(1)對君主專制造成了強烈的沖擊。
②給後人以深刻的啟示。
③關註民生的思想影響深遠,構成了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六、中國古代科技思想與實踐。
輝煌成就的原因:
(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政治)國家統壹和政治穩定;
(思想)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社會)對外交流和民族融合
(1)四大發明:
1,造紙:西漢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2.打印:
(1)唐朝: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金屬活字出現於13世紀,後傳入朝鮮和歐洲。
3、火藥:
①唐朝:發明火藥,孫思邈《單晶》中有記載,唐末用於軍事。
②五代兩宋:廣泛使用。火炮、火箭、火槍等。
③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指南針:
①戰國:新浪。
②北宋:使用人工羅盤導航。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2)天文學
①戰國時期:世界上最早的目錄是《石幹星經》中的《石目錄》。
(2)東漢:張衡——水運象儀;地球圈理論要早1000多年;地震儀早1700年。
(3)唐代:僧人及其聚會——十二生肖巡禮儀;世界上第壹次測量子午線長度;水運象儀。
④袁:郭守敬——簡早三百年;中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3)數學:
①春秋:99乘法表;度量衡;計算
②西漢:《周易·舒靜》中的勾股定理要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
④南朝:祖沖之比皮晚七位,早1000年。
(4)四種農業書籍:
①南北朝:賈思勰《齊·姚敏書》:最早最全的農書(農、牧;因地制宜。最能體現時代特征:民族交融)
②袁:農書介紹工具的改進
(3)明:徐光啟的《農業行政百科全書》,“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開始學習西方科技思想)
宋天工開物與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農業與手工業概述;反映了工業因素的萌芽時期
(5)醫學:
①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東漢:“醫聖”張仲景介紹《傷寒論》四診法;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創立了“五禽戲”
③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建立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
(六)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第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於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第二,我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生產經驗的直接記錄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很強的經驗性。
第三,古代的科學理論往往是技術化的,這些技術並不開放,也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七)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原因:
A.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保證。
B.每個朝代都非常重視交通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
C.中華文明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夠不斷從外部吸收先進成果來豐富和發展自己,在歷史中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長期走在世界前列。
D.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
E.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和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保證了中華文明免受外力的沖擊。
f中國古代科技成果大多與社會生產生活直接相關,容易在社會上傳播。
(8)中國古代就有如此輝煌的科技成就,明清以來也出現了許多總結性的著作,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的《天工開物》、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想想為什麽明清科技發展會出現這種現象?(也是中國近代以來落後的原因)
1.中國古代是建立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的。科學技術壹旦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失去了發展的條件和動力。
2.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統壹的封建專制統治,註重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教育,卻忽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學教育的成分。
(9)明清中國古代科技落後於西方的啟示(廣東高考上線微信平臺)
啟示:先進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有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學習中學會揚長避短,避免自滿。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現在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教興國,充分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
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Unit 1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必修第壹單元知識點歸納
★嶽麓版高中歷史三個必學知識點(第壹單元)
★高中政治知識點總結必修3 Unit 3
★高二歷史必修。第壹單元知識
★高中歷史是必修知識點總結Unit 1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必修3)
★高考歷史三個必考知識點的歸納
★高中復習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
★必修歷史第壹單元小結三月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