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兵器知多少?

古代兵器知多少?

.戈戈是古代壹種能勾能刺的武器,頭上是帶鉤的刀,裝有壹人多長的木柄。打仗時雙手持握,用來勾刺敵人。

這種武器最初起源於狩獵工具,模仿牛角或鷹嘴的樣子,把堅硬的骨角綁在長木桿上,用來延長人的手臂。開始有骨戈,也有尖石做成的石戈,有尖刀沒有鉤。後來的銅戈在尖刀下面有壹個呈直角狀的鉤子,用來勾勒敵人。戈頭中部留有銎孔,用來安裝木柄,並在安木柄的地方橫穿壹根金屬釘,加以固定。隨著人們作戰經驗的積累,西周時期戈的形狀又有改進,原來尖刀有刃,鉤沒刃,後來加上了鉤刃,並把鉤加長;有的還把刀和鉤都加上雙刃,並在安木柄的地方橫穿壹個孔,使戈與木柄結合得更為牢固,戰鬥性能比往昔有了提高。據《考工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銅戈的制造標準是戈寬2寸,內長4寸,鉤長6寸,銅把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為6尺6寸。

戈是從商周到春秋時期的主要武器之壹。當時打仗的陣式是車戰,每輛戰車上有三個人,壹個人居中駕駛,左邊壹人持弓箭,右邊壹人持戈,分別對付遠方和沖到車前的敵人。到戰國時期,。由於防身的甲盔越來越堅硬,多用金屬制造,戈難以刺透,不如戟、矛作用大,所以戈就漸漸被戟、矛等同類武器取代了。

.矛矛是壹種直尖形的刺殺兵器。最初人們狩獵時把尖石或骨角綁在木桿上,用來錐剌動物,這就是矛的雛形。到了銅器時代,矛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樣式:尖刀狀,雙刃;裝木柄的銎筒有的直伸到矛頭,有的只到矛的底部;銎筒上都有對稱的雙環,用來系紅纓。《詩經》上說的“二矛重英”,英就是纓飾,揮動起來很美觀。最初的銅矛是雙刃,短刃,到周代刀刃加氏,並有了三刃、四刃的矛,木柄也加長了。據記載,步兵用的酋矛柄長2丈,兵車上用的夷矛柄長2丈4尺。當時打仗都是短兵相接,面對面刺殺,矛柄越長戰鬥力越強。

戰國時期,堅硬的鐵矛取代了銅矛,戰鬥力更強了,但木柄卻比以前短了。到漢唐時期,最長的鐵矛柄長1.8丈,壹般的只長8尺,有的手矛更短,只長3-4尺,同時還出現了壹種兩端都安矛頭的手矛,稱“兩頭矛”,晉朝和唐朝的矛又叫槊,但形狀沒大的變化。

矛不論柄長短,都很鋒利,特別是鐵矛,刺殺效果比戈好。在沒有火器的冷兵器時代,鐵矛壹直是軍隊中的重要武器之壹,有時因士卒全都手持長矛,稱為“長矛兵”。但矛的缺點是刃部較長,刺殺不如槍那樣靈活,到晉代槍興起以後,矛的使用逐漸減少了。不過,直到唐宋時期軍隊中仍有持矛的武士。

.戟就是壹種可勾可刺的兵器,是在戈和矛的基礎上演變成的。最初在商周時人們把戈和矛裝在壹根長柄上,作為兼有戈與矛的戰鬥性能的武器,後來便有了戈矛壹體的戟。戟實際上是具有戈與矛的綜合性能的兵器。

就綜合了戈和矛的性能,兼有勾、撞、刺等效能。西周時期的就重1.4斤,柄長1.6丈,下有圓錐形金屬套。這種乾的總體呈十字形,不夠牢固,因而使用不太普遍。到春秋中後期,使用較多的是把戈、矛裝在壹個木柄上的戟,為了增強殺傷力,有時還在矛頭下面的長柄上聯裝兩三個戈頭。後來又采取了加大戈和柄的夾角、加多刀刃的辦法來增強殺傷力。

戟最初為銅鑄,戰國末年以後改為鐵鑄,還曾有了鋼鑄。質地堅硬了,形狀也有了壹些變化。鋼鐵堅硬而有韌性,不像銅那樣脆軟,因而鐵戟做成了窄長尖銳的樣式;伸展出去的刀刺也不再像原來那樣寬厚有脊,而是尖長窄薄,更輕便,更鋒利了。

戟比戈的殺傷力強,自出現後很快取代戈而成為軍士的主要武器,並成為武裝力量強大的重要標誌,“持戟百萬”被看作成就帝業的條件。到西晉時期軍士仍然使用戟,並出現了短柄的手戟和雙刃戟,在《三國誌》中就有很多用戟打仗的記錄。但自南北朝時期漸漸退出戰鬥,只是作為門衛和儀仗隊用的武器,樣式美觀,但成為壹種擺設了。唐代以後更少用戟作戰,基本上被淘汰了。

.長槍長槍是壹種刺殺兵器。最初指把竹竿木棍削成尖頭用來刺擊敵人的武器,後來在頭上安裝金屬刀尖,形制與矛相近。

最早的槍頭是銅制的,但很快就為鐵槍頭所代替。槍的大量使用是在漢代,比戈、矛之類武器出現較晚。漢代的槍,尖刃銳長,與矛接近;三國時諸葛亮制造了2丈長的木柄槍和2.5丈長的竹柄槍;晉代的槍頭已變短,比矛輕便而鋒利,很快便槍興矛衰,槍被廣泛地使用了。在唐代軍隊中槍已成為主要武器,分為騎兵使用短柄漆槍、步兵使用的長柄木槍、皇朝禁衛軍使用的白幹槍和撲槍。以後槍的種類越來越多,形制也日趨復雜。宋代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素木槍、鷗項槍、錐槍和太寧筆槍七種。這些槍都是木桿,上有槍頭,下有鐵礴(即鐵套)。騎兵用的槍頭側面有倒鉤,桿上有環;步兵用的槍是直刃無鉤,如素木槍、鐏項槍;錐槍是四棱刃,銳利無比並不會折斷;太寧筆槍刃下有壹個小鐵盤,鐵盤四周有刃,使敵人無法奪去。此外還有專門用來攻城的短刃槍、短錐槍、抓槍、蒺藜槍、拐槍等,槍桿較短粗,便於在城頭或地道中使用。專門用來守城的槍桿較長,壹般為2.5丈左右,分為拐突槍、抓槍、拐刃槍、鉤竿等,便於刺殺正在爬城的敵人。

元代的槍比較特別,可刺可投擲,兩頭有槍尖,有人稱為標槍。明代攻城守城專用的長短槍基本上沿用宋代槍的樣式;在戰場上用的槍分為三種樣式的長槍和鐵鉤槍、龍刀槍等種類,都比宋代的槍簡便實用了,長槍槍頭很輕,不超過4兩,桿長1.2丈左右,下端不安鐵鐏。鐵鉤槍背有鐵鉤,龍刀槍下有旁刃,都可刺可砍可叉。清代裝備八旗兵和綠營兵的有長槍、鉤鐮槍、雙鉤鐮槍、虎牙槍、蛇鐮槍、雁翎槍、十字鐮槍、釘槍等等。長槍刃長7寸到1.1尺,與明代長槍相似,桿長1丈到1.3丈,末端安有鐵鐏。長槍形制比較簡單,使用靈便,是近距離作戰的主要兵器,其它槍使用較少,如釘槍只是在戰船上使用,在壹般戰鬥中不用。

到19世紀中葉,近代步槍普及以後,古老的長槍才被淘汰。

.長刀長刀就是安有長柄的刀,是壹種砍殺兵器,創自東漢時期,此後被歷代作為常備武器之壹。

長刀的初期形狀是短柄刀和佩刀,漢末關羽所用的偃月刀已經是長刀。晉代常見有“七尺大刀”的說法,據說是刃長3尺,柄長4尺,下有鐵鐏,步兵騎兵都能使用,都是單刃刀。到唐代始有雙面刃刀,稱為陌刀,長1丈,重15斤。陌刀在唐代使用很廣泛,是軍隊中的主要武器,曾經有專門的陌刀隊,設陌刀將專門負責演練和作戰。

宋代最常用的長柄刀有7種形式,分別為屈刀、偃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掉刀和戟刀,前5種為單刃刀,掉刀兩面有刃。元代以後,長刀在作戰中逐漸少用,明代只有偃月刀和鉤鐮刀兩種,但只是鉤鐮刀用於實際作戰,偃月刀只是操練比武時使用。清代的滿人蒙人軍士已不用長刀,只漢人軍隊使用。在漢人組成的綠營兵中挑刀、偃月刀、寬刃大刀、片刀、虎牙刀等。不過,即使在漢軍中也屬於次要兵器,並且刀的形制也比以前簡化了。

.劍劍是古代士兵近距離作戰的重要兵器,可刺擊可砍殺。最早的劍為銅制,大約是由矛頭演變而來的,矛身扁平細長,末端尖銳,兩面有刃。

西周時代的貴族大都佩帶銅劍,對劍的形狀裝飾極為講究。有的劍柄鑲嵌金銀玉石,雕刻文飾,很是精美。據《周禮》說,周代還按照人的身長規定了佩劍的規格:上制長3尺,重3.12斤;中制長2:5尺,重2.14斤;下制長2尺,重2.1斤。據出土的周代佩劍看,壹般為20-40厘米,最短的僅17.5厘米,多是青銅制造。由於質地較脆易折,只是作為佩飾,壹般不投入戰鬥。

春秋以後,隨著鐵的使用技術提高,鐵劍開始出現,但仍是銅、錫、鐵合金劍為主,仍然是傳統的青銅劍。據化驗,這個時期的青銅劍兩刃含錫量高,堅硬;中脊含鉛,韌性強。這種劍的抗震性強,可以加細加長了。著名的越王勾踐用的劍,出土時仍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鋒刃銳利,劍身布滿菱形暗紋,是青銅制造的,並且含有少量的鎳。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佩劍,已經具有實際殺傷力了。這時,已經有了鐵鋼劍,質量更高。由於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所需劍之類的兵器很多,鋼鐵少,仍然是鐵劍銅劍並用。據說,當時有名的寶劍有銅有鐵,名號有幹將、莫邪、湛盧、魚腸、太阿、龍泉等,並且劍身逐漸加長,長達1.4米,秦代以後的劍都是長劍,並且以鐵劍為主了。

據說在漢代從皇帝到百官都有佩劍,士兵以長劍作為重要兵器。但將士們在實際作戰中發現,劍雖然兩面有刃,在砍殺功能和堅韌度上都不如單面有刃的刀。晉代以後,劍不再作為主要兵器,或作為輔助兵器,或作為防身兵器和佩飾之物了。唐代的劍紋飾美麗,宋代的劍粗短厚背,元明清時期的劍日趨精巧美觀,已經以刃長8寸,柄長3-4寸的短劍為主了。

.弓原始時代的人狩獵時用石塊、木棒向獵物投擊,投的距離有限,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將樹枝彎起來用繩索繃緊,用削尖頭的木棒架在繃緊的繩上,利用繩的彈力將木棒射出,這便是弓箭的雛形。弓箭能在遠距離上射殺敵人,這是戈矛之類的兵器所不及的,壹直是歷代軍士的必備常用兵器。

在制弓技術上,春秋時代已有壹套完整的經驗,選材、程序和規格都有壹套規定,據說做壹張好弓需要3年才能完成。並按用途和大小分成若幹種類,如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野作戰或狩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最大的弓長6.6尺,中等的長6.3尺,小弓長6尺。秦漢時的弓都鑲有銅飾或玉飾,非常精致美觀。有時還有特大的弓,需要強臂力的人才能拉開。唐代的弓分為4種,長弓為步兵用,角弓為騎兵用,稍弓和格弓是狩獵和皇宮禁衛軍所用,但只是規格不同。北宋到清初,弓仍是最重要的武器,當時的人說:“弓者,(兵)器之首也。”元代的蒙古兵和清代的八旗兵專精騎射,對弓使用最多。

弓的形制,自先秦以來大致相同,只是弓的強弱和名稱不同,有時按官員的級別而規定所用弓的不同尺度和紋飾。壹般士兵用的弓比較簡單,壹種是習射用的。榆木為桿絲為弦,壹種是鹿皮為弦。清中葉川後,弓箭逐漸為火槍代替。

.弩弩是弓的壹種,在弓臂上安有弩機。弩機的外形是壹個匣子,匣內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和瞄準的照門相連,照門上刻有距離刻度,匣的下面有扳機。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對正目標瞄準,壹扣扳機,箭就射出去了。這種弩機的機能和現代槍炮的擊發裝置相同,是拋射兵器的壹大進步,據載是戰國時期楚琴氏發明的。

據《周禮》說,戰國時的弩有4種:夾弩和庾弩較輕便,射程遠、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堡;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較遠,但發射速度慢,通常用於車戰野戰。漢化的弩有用臂拉開的臂張弩和用腳踏開的蹶張弩兩種,漢文帝時與匈奴人作戰,多次使用弩,以少勝多,發揮了很大作用。這時的大弩射程可達千米之外,並且命中率很高。諸葛亮在成都革新弩機,制成壹種稱為元弩的連發弩,連發弩的弩槽壹次可放進10支箭,由壹個孔向外發射,扣壹下扳機就射出壹支箭,槽裏的箭隨即落下壹支,再上弦、再發射、再下落,半自動完成壹系列程序,極大地提高了弩的發射速度,但射程較近,殺傷力小,所以沒有推廣開。晉代仍用大弩,稱“萬鈞神弩”。唐代的弩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其中大木車弩弓長達12尺,發射時須用絞車拉弓,箭射出時聲音如同雷鳴,壹次能發7支箭,射程達700步。

宋代的弩有踏張弩和床弩兩種,其中床弩最為盛行。雙弓床弩前後各壹弓,張開時需要7個人用絞車拉開,射程150步;三弓床弩是前兩弓後壹弓,大的須70人拉開,小的也需20-30人拉開,有的射程可達700步,最遠射1.5公裏。但這種床弩太不靈便,所以到南宋便不再用,較多地使用踏張弩了。當時韓世忠發明了壹種克敵踏張弩,百步之外可穿透盔甲。元人滅宋後搜羅制弓匠人,研造大型的神風弩。明朝初年造腳踏弩、神臂弓弩,又造有輕型的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明末以後,弩的使用減少,清朝軍隊已經不用弩了。

.箭弓弩使用的箭,古代稱作矢。開始只是壹根平直的竹棍或樹枝,後來用尖硬的石塊或骨、貝作箭頭,稱作箭鏃,增強了穿透力。為了使箭在飛行時保持方向,又在箭桿尾部裝上羽毛,稱作箭羽,這時的箭才定型了。銅鐵出現後,箭鏃改為銅鐵制造。

戰國年間箭的制作技術很完善,箭鏃的形狀很多,用途也分得很細致:弓所使用的有枉矢、殺矢、鐏矢、恒矢,弩使用的有挈矢、鏃矢等,合稱“八矢”。其中枉矢和挈矢可在鏃桿連結之處綁上火球發射,當時稱為火箭。並且已經掌握了比較科學的制造原理,如全箭的重心點在箭桿前部2/5的地方,飛行速度快、射程遠、侵透力最大。漢代用的箭基本上與戰國時期相同,但箭鏃加長,並有了在箭鏃上塗毒藥的毒箭,即用毒藥水浸泡箭鏃,壹旦射中敵人身體,輕傷也無可救藥。晉代的箭鏃多用鋼制,穿透力很強。唐代箭鏃仍用鋼制,並分為射獵用的竹箭木箭,戰鬥用的兵箭弩箭等種類,弩箭箭鏃長達7寸,以鐵葉或皮革作箭羽,可更準確地保持飛行方向。

宋代的箭有戰鬥用的點鋼箭、鐵骨麗錐箭、鳥龍鐵脊箭和火箭;教練專用的木樸頭箭;發信號用的鳴葡、鳴鈴飛號箭等。元代有響箭、鯢骨箭、批針箭。明朝箭鏃根據射人、射馬和演習等不同用場,設計不同的樣式,並有用手或竹筒發射的小型鞭箭、袖箭、筒子箭,技術高的可擲出30步遠。清代的箭有尖形的梅箭、棱形的鍇箭,都是用樺木或柳木做竿,長3尺,鏃鏈長3寸。10.霹靂火球霹靂火球是用約2寸粗的竹竿為軸,用碎薄瓷片30片,與3斤火藥混合包裹住竹竿,成壹球形,兩頭各留出壹寸長的竹竿,外頑塗上麻皮、瀝青合成的面料。使用時也是用燒紅的烙錐將球錐透,爆發火焰熏灼敵人。這種火球主要用在守城時,從城頭向下投拋,熏阻攻城的敵兵。

.西瓜炮西瓜炮又稱皮炮,也是用於守城。西瓜炮的外殼是用20層堅實的紙做成的,再包兩層麻布,內裝火藥,放入小蒺藜100-200粒,帶有細毛鉤的火老鼠50只,頂端安4根引信。用的時候點燃引信,拋落敵群中,紙殼炸碎之後,蒺藜、火老鼠遍地散布,有燒傷,炸傷和阻礙敵軍人馬的作用。

.毒藥噴筒毒藥噴筒是最常用的噴筒類火器之壹。它用直徑2寸、長2尺的圓竹筒,外面以細繩纏緊,在筒的下端安上5尺長的竹柄。裝藥時先放燒燃性的慢藥,次下發射性的噴藥,後放含砒霜的藥餅,壹枚壹層,***裝5層。發射藥裝配的多少是根據竹筒的粗細而定的,有時可噴射火焰數十丈,藥餅碰上船帆或帳篷等目標可迅速引燃,並使附近的敵人中煙毒。

.毒龍噴火神筒毒龍噴火神筒同毒藥噴筒壹樣,使用也比較普遍。它除內裝各種火藥和藥餅外,專門懸架在竿上,從下往斜上方噴射,大多用在攻城之時。

.火禽火獸火禽火獸最初是利用在敵人所在的地區捕獲的野雞、麻雀等充當放火的工具,或在牛尾巴上系上火繩,在牛的頭和角上捆上短刀,然後點火驅趕進入敵陣。明代以後,火禽火牛技術有所發展,其種類據說達8種之多。

.神火飛鴉神火飛鴉是火禽火獸中最常用的燃燒性火器之壹。它用竹篾或細葦編成像雞壹樣的簍,外面用綿紙封結實,裏面裝滿火藥,前後安上頭尾和紙制的翅膀,如鳥在空中展翅飛翔的姿勢。鳥的身體下面裝上4支火箭,分別連上引信,並把引信與簍內的火藥連結。點燃火箭後,此物可以飛出幾十丈,到達目標後火藥才引爆,即可在敵人陣營中引起燃燒。

.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這3種古代火器均為單級單發火箭,其性能、形制相同,都是箭竿長6尺,箭鏃長3寸,藥筒長8寸,粗1.2寸,捆在箭鏃之下;引線向後,箭頭塗有毒藥,能穿鎧甲,射程500步。與敵人交鋒時,架在樹枝權上,等敵人靠近時點火發射,即可擊中。

.飛空擊賊震天雷飛空擊賊震天雷是用竹篾編成的火箭,形狀如同圓球,直徑3.5寸,兩旁安翅膀。球內裝爆炸藥和數個塗有毒藥的棱角,中間夾壹個長2寸的發射藥筒,有引信與球內的爆炸藥相連,外面用紙糊10多層,塗成紅色。攻城時順風點火,火箭飛入城中爆炸。爆炸時煙飛霧障,迷目嗆人,棱角還可用來擊殺敵人。

.壹窩蜂箭壹窩蜂箭是壹種單級多發火箭,它用壹個上大下小的木桶,裝箭32發,每支火箭的引信連在壹起,點火後同時射出,射程可達300步。

.火龍出水火龍出水是壹種水陸兩用火箭,用5尺長的毛竹,去節削薄,兩頭裝上木制龍頭制成。龍口向上,腹內裝火箭數支,龍頭下面兩邊安裝1.5斤重的火藥筒兩個,龍尾也安裝火箭筒兩個。這4個火箭筒的引信擰在壹處,並與龍腹內的引信連接好。水戰時在離水面3尺處點火,能在水面飛行3裏。發射時先點燃龍頭和龍尾下面的4支火箭,推動火龍前進;待推動前進的火箭燃燒將完時,連接的引信已經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龍腹內的火箭由龍口飛出繼續前進,飛向目標。

.震天雷震天雷又稱鐵火炮,用生鐵鑄成,有罐子式、葫蘆式、圓體式和合碗式4種樣式,其中主要是罐子式震天雷,口小身粗,壁厚2寸,內裝火藥,上口安引信。使用時點燃引信後由拋石機發射,或由城上往下投擲,或用鐵繩沿城墻吊下,到達敵軍陣中爆發。震天雷不只發煙火,而且可以炸裂罐壁,用爆炸的碎片殺傷敵人。據說在宋金元戰爭中多次使用震大雷,金兵攻宋的蘄州、蒙古兵攻河中府和開封,震大雷都發揮過重要作用。

.鳥槍鳥槍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已經具備了近代步槍的基本特征。它在清朝軍隊中是主要的輕火器。據載有49種,用燧石發火的3種,其它都用火繩點火發射。鳥槍並非專為獵鳥用,最初是因為其準確性高,人稱“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是專門用來打仗的輕火器。後來改裝細砂,用來打鳥射獵,是近代步槍在戰鬥中取代了鳥槍以後的事情。

.萬勝佛朗機萬勝佛朗機身管長1.6心尺,有於炮3套***9個。子炮長1.7尺,每個子炮可裝藥3錢,鉛子壹個。這種槍需三人使用,壹個掌管支撐鐵架,壹人裝填彈藥,壹人瞄準發射。發射時依次將子炮裝入槍管內,隨發隨裝,循環連續發射。

.百出先鋒百出先鋒是明朝嘉靖年問創制的,槍身減短,約3叫尺,有10個子炮,預先將彈藥裝好,發射時從槍口裝人壹個子炮,發射後將於炮倒出,再裝第二個,連發連裝,循環不斷。在槍管與子炮之間有小扣,在倒提或向下射出時子彈不會倒出。槍口上裝6寸尖刀,以備格鬥之用。

.鳥嘴銃鳥嘴銃是明後期根據日本鳥槍制造的。槍身用熟鐵打造,重6斤,有準星和照門,安裝在木床上,銃口長出木床2寸,床腹有通條壹根,火繩2根,每次裝火藥3錢,鉛子重3錢,火門有蓋。發射時將火繩點燃安入龍頭,用食指扣動扳機,龍頭落在火門內,燃藥發射。命中率極高,被稱為十發中八九的“利器”。

.魯密鳥銃魯密鳥銃於明後期制造,長5-7尺,重8斤,裝藥4錢。龍頭機規安在床內,撥動後落在火門中,點燃火藥發射。尾部有鋼刃,敵兵逼近時可倒過來作斬馬刀使用。這種鳥銃射程遠,威力也很大。

.掣電銃掣電銃於明萬歷時對照西洋鳥槍制造,長6尺,重5斤,有子銃5個,各長6寸,重10兩。前有圓小嘴,後有偏方筍,筍中有眼,裝藥2錢5分。子銃預先裝填好,輪流裝入槍管發射,可以加快射擊速度。

  • 上一篇:南陽旅遊門票包括哪些景點?南陽旅遊景點門票
  • 下一篇:臺灣省的綜藝節目沒落了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