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文化常識之風俗禮儀

古代文化常識之風俗禮儀

1. 古代文化常識風俗禮儀教案

古代文化常識風俗禮儀教案 1.古代文化習俗

古代禮儀制度

古代所謂禮儀,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學校科舉、軍隊征戰、行政區域劃分、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儀有關。真正比較完備、系統的是西周的禮制“三禮”:《周禮》、《儀禮》、《禮記》。

吉禮: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主要內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嶽;祭山林川澤;祭四方百物,即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杜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嘗、享祭先王、先祖。

嘉禮: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嘉禮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饗燕之禮;之禮;賀慶之禮。

賓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

軍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

兇禮: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兇禮的內容有: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劄;以吊禮哀禍災;以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饗燕禮:饗禮規模宏大,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禮有壹定的禮儀規範,但重點是吃喝。明代宴會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大祀天地後之次日、正旦、冬至及萬壽節為大宴。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冠禮:冠禮是成人禮,是給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禮儀。

笄禮: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歲許嫁之時舉行笄禮,結發加笄,也要取“字”。結發是將頭發梳成發髻,盤在頭頂,以區別童年時代的發式。笄禮始加冠笄,笄禮在宮中殿庭舉行,皇帝親臨。祝辭及取字之辭也都套用男子冠禮。禮畢,公主拜見君父,聆聽訓辭。

出師祭祀:軍隊出征,有天子親征與命將出征之不同,軍隊出征前有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是祭天、祭地、告廟和祭軍神。出征前祭天叫類祭;出征前祭地叫宜社。

誓師:祭祀禮畢,出征的軍隊有誓師典禮,壹般是將出征的目的與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與作風。

凱旋:軍隊獲勝而歸,謂之“凱旋”,皇帝會親率百官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慰勞;有時則派遣大臣出城迎接,這稱為“郊勞”。軍隊凱旋後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並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鹵獲的戰利品。

射禮有四種。壹是大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祀;二是賓射,是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相會時舉行的射禮;三是燕射,是平時燕息之日舉行的射禮;四是鄉射,是地方官為薦賢舉士而舉行的射禮;射禮前後,常有燕飲,鄉射禮也常與鄉飲酒禮同時舉行。

鄉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鄉飲酒禮的意義有四項:壹是選拔賢能;二是敬老尊長;三是鄉射,即州長習射飲酒;四是卿大夫款待國中賢者。

2.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

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們認為壹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壹種特殊體現形式。

“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壹。

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壹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

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

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

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壹廟。庶人不準設廟。

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竈堂旁設祖宗神位。

祭祀時還要蔔筮選屍。屍壹般由孫輩小兒充當。

廟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

唐宋以後壹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

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

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壹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

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

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

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

“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壹個月時剃胎發。

“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壹生命運、事業吉兇。

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

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

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

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

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壹種飲食禮儀。

宴席上。

3.古代文化常識的禮俗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

封建社會強迫婦女遵守的道德標準為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綱五常是我國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封典、封禪

封典,封建時代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封禪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禮。壹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子之功,稱封;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

避諱

指凡遇到君王、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為避免直接說出,則改用同音字或缺筆的辦法來回避。帝王、孔子之名,眾人***諱,稱作公諱。避家人父祖稱家諱。

北面、南面、東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稱南面,臣子稱北面。如“室坐則東向為尊,南向次之,北向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兩膝著地,臀部貼在腳跟上為坐;直身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謝罪、表示尊敬;跪起,準備起身,但雙膝尚未離地,是為跽,又叫長跪,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臀部著地,兩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態度。

婚禮

女子出嫁叫“歸”,回家省親叫歸寧,而被夫家拋棄回歸母親家叫遣歸。古代婚姻要經過六道手續叫“六禮”。舉行婚禮時,夫婦在青布帳篷裏交拜,這帳篷叫青廬。

喪葬、祭禮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古人喪葬有棺有槨(外面的套棺)。裝屍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殮”,停棺叫“殯”,埋棺如穴叫"葬".在喪禮中,根據親疏關系穿壹定規制的喪服,有“斬衰”“齊哀”等五服之說 ,喪服又統稱“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個太牢;諸侯五廟,用壹個太牢;大夫三廟,用少牢。為人餞行要祭路神,叫“祖”;要灑酒於地,稱“酹”。

古人把拜分為九種。最重要的是“稽首”:跪於地,頭扣地多時,是臣事君之禮。頓首,以頭叩地,同時要面色失常、言語失聲,只在有急事求人時才用。“肅拜”最輕,拱手而已,類似現在的作揖。“再拜”是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有時用作敬辭。

歃血、釁鐘

古人定盟,雙方口含牲血或以血塗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鐘、鼓制成,殺牲或殺人以祭,將其血塗在器物上表示誠敬,稱為“釁”。

4.關於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壹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壹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壹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於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壹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和護從;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禦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同負責軍政事務。

5.古代文明禮儀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

《周禮》謂“九拜”:“壹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1.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鄭玄註釋《周禮》:“稽首,拜頭至地也。”

賈公彥疏:“稽首,頭至地多時,……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壹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

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2.頓首:“九拜”之壹,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

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

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3.空首:“九拜”之壹,古代上答下的禮節形式,也稱為“拜手”。鄭玄註《周禮》:“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也。”

賈公彥疏:“空首者,先以兩手拱至地,乃頭至手,是為空首也。以其頭不至地,故名空首。”

即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到地,然後俯下頭至手而不接觸地面。所謂“空”就是兩手拱合,俯頭至手和心持平,頭在空中而不叩頭到地面,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

上古時代在行“稽首”、“頓首”禮時也先行“空首”禮,如《尚書益稷》記載:“臯陶拜手稽首。”自隋唐凳椅普及後“空首”演變為躬身示禮的形式。

以上三種禮節均屬“吉事之拜”。以下“振動”、“吉拜”、“兇拜”為“兇事之拜”。

4.振動:振動是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鄭玄註《周禮》:“動,讀為董,書亦或為董。

振董,以兩手相擊也。……振動,戰栗變動之拜。”

這種禮節的形式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栗不已,表示對喪者悲痛哀悼。5.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後和喪家相見行“吉拜”禮。

鄭玄註:“吉拜,拜而後稽顙。”就是說先“空首”拜,然後“頓首”拜。

6.兇拜:兇拜是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鄭玄註:“兇拜,稽顙而後拜,謂三年服者。”

《禮記·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後稽顙,頹乎其順也。稽顙而後拜,頎乎其至也。

三年之喪,吾從其至者。’” 這壹禮節形式是先“頓首”拜,然後“空首”拜。

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以此禮答拜賓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7.奇拜:奇為單數,“奇拜”即拜壹次。

8.褒拜:鄭玄註《周禮》記載的這壹禮節說:“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兩次或兩次以上。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體現跪拜的隆重或嚴肅程度。9.肅拜: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

《左傳成公十六年》:“敢肅使者。”西晉時的杜預註:“肅,手至地,若再舉幾個古代禮儀: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

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遊《示兒》詩中有這麽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

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壹。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

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朝覲:古代賓禮之壹。

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

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揖讓:壹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壹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壹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6.小班書寫習慣禮儀教案怎麽寫

幼兒園教案:稱呼歌 教師:屈老師 活動目標: 1、熟記長輩的稱呼並理解這些長輩和自己的關系。

2、和同伴分享自己關於稱呼的經驗。 3、懂得見到長輩要禮貌稱呼並問好。

活動準備:教學掛圖60-6 活動過程: 壹、生活經驗談話,初步了解稱呼的含義。 1、小朋友的家裏都有誰?他們怎麽稱呼? 2、初步了解對長輩的不同稱呼,教師請個別幼兒與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對稱呼的經驗; 小結:小朋友說的都是對家裏長輩的稱呼,稱呼是人們對他人的壹種有禮貌的稱謂 二、學習兒歌《稱呼歌》 1、幼兒傾聽兒歌。

教師:請小朋友仔細聽壹聽,兒歌裏說了哪些稱呼? 2、幼兒交流自己對兒歌中稱呼的理解 教師:這些稱呼妳們都聽過嗎?知道是什麽意思,稱呼誰的? 3、幼兒討論對稱呼的理解,知道這些稱呼與自己的關系。 4、學念兒歌 前兩遍幼兒可以看教師畫面提示 ,後兩遍幼兒嘗試獨立朗誦。

三、幼兒遊戲:看誰說的對 1、教師與幼兒遊戲,鞏固對稱呼的認識。 2、幼兒與同伴兩兩結伴,相互遊戲 四、拓展幼兒有關稱呼的經驗。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稱呼?是稱呼誰的? 更多優秀教案盡在:屈老師教案網。

7.古代風俗禮儀有哪些

古代風俗禮儀常識

1.春節:此節乃壹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節習俗壹方面是慶賀過去的壹年,另壹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2.元宵節: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

3.寒食: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稱端陽、重午、重五。壹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6.乞巧:又稱少女節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天上的織女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

7.中秋:又稱團圓節。有賞月與祭月之俗。

8.重陽: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9.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謂之“守歲”。零點時,在庭前攏火燃燒,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

12.生辰八字: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幹、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壹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頓首:古時壹種拜禮,為“九拜”之壹,俗稱叩頭。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14.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壹。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15.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16.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17.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遊、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壹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 上一篇: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 下一篇:blue-i車載互聯系統基本功能體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