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有許多兩個學科,如邏輯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科學和哲學等。在中國,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等。總的來說,如果根據妳的題目來談所謂的三大基礎理論,我認為是指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
1.本體論是指對世界本原問題的探索,或者說對第壹自然的探索。雖然“本體論”這壹術語是郭Clanyu在17世紀提出的,但我們可以從西方哲學的源頭——希臘哲學中找到“本體論”的影子。
古希臘哲學有討論自然的傳統。比如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討論自然。當然,這裏的“自然”與現代意義上“人工”的反義詞“自然”是不同的,古希臘的自然含義包含了事物的原始本性。可以說,研究自然就是研究事物的本質,或者說它的起源,或者說它的原理。
這種關於起源的討論在古希臘非常普遍。比如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不確定性”是世界的起源,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起源。有恩培多克勒的“四種原始論”,阿納克薩戈拉的“種子論”,柏拉圖的“理念論”等等。亞裏士多德把起源概括為“存在”或者用“實體”作為起源。可以說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隨著哲學的發展,本體論逐漸豐富起來。比如中世紀把上帝看做絕對的第壹,近代確立了人類“自我”的第壹性,甚至到了近代仍有待商榷。當然,哲學史上對實體有不同的解釋,如精神實體、物質實體和外延是實體的屬性,康德的“事物本身”,黑格爾的“主體是實體”。
在哲學史上,本體論貫穿始終。就壹個哲學體系而言,本體論已經成為壹個哲學體系的基石,哲學家可以在此基礎上建構自己的世界圖式。
2.如果把哲學簡化成三個問題:它從哪裏來?最近怎麽樣?去哪裏?那麽我們就可以把上面提到的三個基礎理論壹壹對應起來。它從哪裏來的?是探索起源;最近怎麽樣?如何發展聯系,可以理解為認識論;去哪裏?它指的是我們的目的,或者說如何追求幸福。善良在哪裏?
認識論實際上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結構、認識與客觀現實的關系、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的哲學理論。在中國,我喜歡把認識論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根據西方哲學史上兩種學說的爭論,也可分為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值得指出的是,在古希臘哲學中,我們很少提到什麽是認識論,因為其中沒有主體和客體,所以根本沒有理解。那時候有點像中國所謂的“天人合壹”。直到近代,可以說從笛卡爾開始,哲學從那個時代傳統的“神學”或“本體論”研究轉向了認識論的討論。這也標誌著“自我”和“理性”的崛起。
3.倫理。在眾多哲學問題中,倫理學也是壹個“歷史悠久”和“永恒”的問題。主要討論什麽是好,什麽是幸福。哲學史上很多哲學家都為此做出了努力。從柏拉圖的理念,古希臘的善,不動性,中世紀的上帝,康德的道德律,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尼采的權力意誌等等。直到現代,仍有哲學家對此進行著無休止的討論。比如福柯和德裏達對自由和社會的批判等等。倫理學在希臘化時期有壹個小高潮,就是希臘的衰落和羅馬的崛起,可以說貫穿了以後的哲學史。在我的理解中,指導我們向何處去的理論是哲學大廈的基石。
第二,西方哲學的核心部分是本體論,其研究對象是存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麽?這些含義在西方哲學史上是如何演變的?
其實我不想回答。問題太多了。這個話題太大了...
“本體”翻譯成本體或本體。為什麽會有這兩種說法?請參加亞裏士多德,第壹個問題的第壹點。
“有”的中文翻譯是“有”或“有”。後者的使用在我看過的資料裏好像比較少。這裏需要說的是,“存在”這個詞在中國有時候是對應海德格爾的理論體系的。在海德格爾的體系中,“存在”就是“存在”,“存在”就是“存在”。在海德格爾看來,西方哲學史就是壹部“被遺忘的歷史”。因為除了他以前的哲學家都研究“存在”,只有他研究“存在”本身,存在的存在。這個我以後再說。我沒有時間...
第三,請緊密結合柏拉圖(蘇格拉底)的《辯經》和康德的《回答這個問題:啟蒙是什麽?這兩個經典文本回答,講的是什麽是啟蒙,啟蒙運動中最關鍵的是什麽。
讓我們從柏拉圖的辯詞開始。這篇文章是關於蘇格拉底被古希臘法庭審判的。蘇格拉底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其中的內容被柏拉圖記錄下來,成為“書狀”。蘇格拉底為什麽要上法庭?因為他被指控兩項罪名:不虔誠和蠱惑青少年。其實兩者是壹樣的。他讓青少年困惑什麽?就是不拜上帝。蘇格拉底在訴狀中的辯護是,他不相信上帝,但相信人。他說,為了證明壹個神諭(神諭說:蘇格拉底是最聰明的人),他走訪了其他所謂的聰明人,以證明蘇格拉底是不是壹個聰明人。面試的時候,他總是問對方為什麽,對方扛不住,所以他最聰明。蘇格拉底認為,他最聰明的地方不是他能問別人,而是他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別人不知道。這就是他所謂的“無知”。
據我所知,古希臘的傳統是探究起源是什麽,而這個問題在當時往往以教條主義的形式出現,沒有嚴謹的論證和法律解釋,因此爭論不休。蘇格拉底認為研究這些是沒有意義的,哲學探究的目的是了解自己。於是他提出“認識自己”。他也被稱為“把哲學從天上送回人間的人”。可以看出,從蘇格拉底開始,“人”的問題或者說“人”的地位開始提高。
康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啟蒙運動是什麽?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什麽是啟蒙(廢話),或者說反思了啟蒙的得失。其實可以進壹步說是反思理性的得失。我們知道啟蒙運動可以概括為反宗教,反迷信。為此,它試圖以人為中心。采用的方法是以人的理性作為臨界值的標準。理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以理性為批判標準無疑確立了人類的中心地位。
在啟蒙運動之前,宗教神學或信仰主導了歐洲社會的準則,這無疑束縛了人類的精神。在這個時期,為了解釋上帝的福音,“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各種自然現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釋,經典力學等科學開始形成嚴密的體系,人們開始認識到“自我”。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從此,理性成為判斷的標準。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雖然理性戰勝了宗教迷信、愚昧和神聖權威,但最大的問題是理性本身無法證明其合法性。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已經用理性取代了上帝和權威。根本模式沒變,只是“統治者”變了。所以我們會發現,近代以來,人們被理性所引導,科技越來越發達,但幸福指數卻高於壹定水平,戰爭、倫理道德等人類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所以康德寫了這篇文章。
從康德的哲學體系來看,可以分為:人為自然立法、人為自我立法、自然立法。這說明在康德的體系中,理性和信仰的地位是嚴格區分的。他認為理性和信仰不能越界,否則就會出問題。
所以不管是柏拉圖還是康德,雖然都重視理性,但理性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真正應該處於核心的應該是人,而不是理性。所以啟蒙運動中最重要的是人。正如蘇格拉底所說:認識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