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後思想雖有發展,但大多是在這個基礎上修修補補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利於和諧人際關系,這是現在大力提倡的原因;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由於儒家學說中所提倡的倫理道德等等是統治者所需要的,對維護大壹統帝國有利,故壹直被統治者提倡.3、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戚繼光、林則徐、左宗棠、嶽飛、張自忠張衡、墨子、僧壹行、蔡倫、畢升4、四大發明5、孔子、孟子、韓非子、老子、朱熹,最偉大的人,不是以武力征服人,而是以思想征服人。
2. 古代文學常識
壹、文化常識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後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壹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壹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壹。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辣、鹹。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②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壹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壹名叫解(jie)員。 ③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壹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壹名叫會元。
④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壹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壹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中國文學之最 1、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2、最早的愛國詩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4、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5、古代最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6、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8、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寫詩最多的愛國詩人是南宋的陸遊; 11、古代最著名的長篇神話小說是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 12、古代最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是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13、古代最早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 14、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是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15、古代最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是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是清代蒲松齡的《聊齋誌異》; 17、古代最早的語錄體散文是《論語》; 18、古代最早的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是《左傳》; 19、古代最早的紀傳體通史是《史記》; 20、古代最傑出的銘文是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 21、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是魯迅; 22、現代最傑出的長篇小說是茅盾的《子夜》; 23、現代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集是魯迅的《吶喊》。 三、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劄:書信 22、廟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壹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壹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
3. 古代文化常識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東、北、西、南四方,每壹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壹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朱雀。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
它的別稱可分為:(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古代地理 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過秦論》: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祭妹文》“先塋在杭,江廣河深”,此處“江”即指長江,“河”則指運河。 西河又稱河西,黃河以西的地區。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 《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東長江以東。 如李清照詩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赤壁之戰》:“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 江左即江東。
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 《群英會蔣幹中計》:“即傳令悉召江左英傑與子翼相見。”
江表長江以南地區。 《赤壁之戰》:“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江南長江以南的總稱,所指區域因時而異。 白居易詞雲:“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王安石詩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 還。” 淮左淮水東面。
《揚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在淮水東面。 山東顧名思義,在山的東面。
但需註意的是,因“山東”之“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下面是以崤山為標準的“山東”。
如《漢書》曾提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過秦論》:“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
曹操《蒿裏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範圍不壹,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
《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廉藺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
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幹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號幹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幹支列後。
《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 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如《采草藥》:“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壹月。 時節紀月法。
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
紀日法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項脊軒誌》:“三五之夜,明月半墻。”
“三五”指農歷十五日。 幹支紀日法。
如《肴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於肴。”“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壹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後這壹天叫既望,每月最後壹天叫晦。
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
紀時法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壹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時、日入、黃昏、人定。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壹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
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chuixuezhui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目錄:壹、人的稱謂二、古代職官三、天文歷法四、古代地理五、科舉制度六、風俗禮儀七、飲食器用八、音樂文娛九、文史典籍十、目錄辭書十壹古代軍制 壹、人的稱謂 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433623736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如:陶潛號五 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壹種“惡謚”。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
5. 中華古代文明知識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壹,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唯壹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早在國家形成前,黃帝、堯、舜、禹等就先後活動於黃河流域。啟於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經商、西周、春秋四個階段,我國的奴隸制度經歷了1600年的獨立的延續、發展期,這是別的文明古國所根本無法比擬的。隨著我國奴隸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結束,我國的歷史也就於公元前475年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比西歐於476年才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早了壹千年。我國於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而西歐的英法則在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才開始走 *** 集權的民族君主國的道路,比我國晚了1600多年。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占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其中,造紙、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範圍不限於某壹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壹時壹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農業和牧業、手工業的、城市建設、宗教信仰、古代音樂、繪畫、雕刻藝術、天文與歷法、數學和金屬礦產開采等領域都有古代文明的閃光。
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很多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文明的貢獻。 歷法、文字、制陶、圓周率、勾股定理、甲骨文、青銅器、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夏歷。另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國家之壹。還有,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也很著名,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遠近聞名
中國古代文明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國家考古學界2001年繼夏商周斷代工程後啟動的又壹多學科結合、聯合攻關的國家級重大考古項目。此項工程涉及20多個自然和人文學科,旨在回答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諸多問題,如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黃帝和炎帝是否確有其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什麽,誰在中華大地上修築了第壹座城邑,又是誰建立了第壹個部落等問題。通過多學科的配合,復原中華文明產生、發展的歷史。
中國古代文明探源的重點在文獻記載的“五帝”時期至秦王朝的建立,即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初步擬訂的課題包括:黃帝、炎帝和堯舜禹時期的文化與社會、漢字的起源、夏商周時期環境的變遷、農業和牧業起源、手工業的發展、城市起源、戰爭與文明起源及王權形成的關系、宗教信仰的起源、中國古代文明與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較等。相關課題還包括:史前至夏商周時期音樂、繪畫、雕刻藝術、天文與歷法、數學和金屬礦產開采等。
考古學家將在傳說中炎黃集團主要活動區域內,提取五千年前古人類遺傳基因,將其與夏商周、秦漢以至現代中國各地人類基因對比,以研究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6. 古代文化常識知多少
、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壹、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壹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壹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壹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壹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人的稱謂 二、古代職官 三、天文歷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舉制度 六、風俗禮儀 七、飲食器用 八、音樂文娛 九、文史典籍 十、目錄辭書 十壹、古代軍制 1、人的稱謂 古代時人的稱謂 ·常見稱謂 ·特殊稱謂 ·中國古代姓氏 2、古代職官 古代職官壹覽,以及解說 ·古代官職的壹覽, 詳細解說 ·官職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稱謂 ·古代兼代官職的稱謂 3、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星宿名稱 ·歷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稱謂 ·古代地理,稱謂 5、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的詳細解說 ·科舉制度壹覽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 6、風俗禮儀 我國傳統習俗 ·風俗禮儀,傳統節日,稱謂等 7、飲食器用 古代飲食器用 ·古代的飲食與器用 8、音樂文娛 五聲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級。
五聲與古代的所謂陰陽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樸素的理論形式壹樣,是我國早期整體化的美學觀,被西方人看作是整個東方音樂的基本形態。
·古代音樂文娛 9、文史典籍 四書 五經 六經 十三經 三字經 千字文 千家詩 唐詩三百首 文選 古文觀止 古文辭類纂 二十四史 史記 資治通鑒 太平廣記 詩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書編寫方式 ·文史典籍。
7. 關於古代文化常識
3、謙辭和敬辭
竊: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請:請允許我、請讓我。
枉駕:有勞大駕。
惠賜:指對方給以了好處。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壹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壹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壹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拜:授給官職。
除:免去舊職任新職。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職。
遷:調動官職升官。
革:革除官職。
罷:罷免、停職。
免:免除官職。
黜:廢黜、貶退。
謫:降職遠調。
削:革職罷官。
廢:罷免或廢黜。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去:去職,被調離。
左遷:降低官職調動。
擢:提拔、選拔。
授:封給官職。
何謂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職名稱。據歷史記載,西周時期周王朝及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級。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沿用。上卿是當時最高的官職。
九卿之說始於秦漢,指的是太常、光祿勛、衛尉、廷尉、太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官職。
具體壹點來說,太常掌管宗廟祭祀與禮儀;光祿勛掌管宮廷的守衛和護從;衛尉負責宮門警衛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獄、案件的審理等;大鴻臚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負責外交及民族事務;宗正負責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務;大司農又名治粟內史或大農令,掌管谷貨、租稅、賦役、財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供養皇帝。到北魏時期,在正卿之下還設少卿,歷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廢止。
三公之說也起始很早,周時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禦使大夫(大司空)為三公。到東漢時,名稱有所改變,指太尉、司徒、司馬。三公又叫“三司”,***同負責軍政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