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珠寶業的歷史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珠寶加工出口國,其行業已經走過了二十年左右的歷程。從最初的珠寶銷往港臺省,到國內出現珠寶作坊、工廠,再到廣東珠三角、浙江義烏、山東青島三大珠寶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000年之前的初創期,2000年至2008年的快速發展期,2008年至今的艱難進步期。2000年以前,珠寶主要來自香港、臺灣省等地的珠寶廠商,國內珠寶廠商很少。從2000年到2008年,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我國珠寶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同時逐漸形成了浙江、廣東、山東三大珠寶產業集群的格局。這壹時期的珠寶生產企業基本都是出口型企業,近70%的銷售額依賴於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中國珠寶企業來說是壹個經濟寒冬。在義烏,1000多家企業在危機中倒閉,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很難生存。隨著歐美經濟緩慢復蘇,中國珠寶行業逐漸走出全球經濟危機的陰影。然而,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緩慢,世界經濟走勢也不斷動蕩。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給世界經濟發展蒙上了壹層陰影。歐美經濟蕭條,導致歐美訂單銳減,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近年來,中國的珠寶行業壹直舉步維艱。
2.在內憂外患中奮鬥了兩年
當歷史的腳步進入2011~2012時期,中國的珠寶行業,在告別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遭遇了壹場經濟寒流。在國際上,歐洲深陷債務危機,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外市場需求下降,中國珠寶外向度高達70%,很多企業受制於外貿訂單萎縮。國內市場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財務成本上升,利潤下降,中小企業生存環境惡劣。中國珠寶行業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考驗,在內憂外患中艱難前行。
據相關統計,2012上半年,我國對歐盟和日本進出口增長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外部市場需求疲軟是中國珠寶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國吸引外資能力持續疲軟,珠寶出口綜合成本上升,勞動密集型的珠寶出口市場受到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擠壓,如越南、印度等。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壹去不復返了。
目前,珠寶外貿的財務問題越來越突出。第壹,支付方式沖突明顯。國外買家支付能力下降,國際信用支付比例上升,美國達到75%,中國只有10%。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貨到付款。中國珠寶多為小微企業,無法從銀行、保險公司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只能接受付款到交貨的傳統交易,從而激化了與國外買家的矛盾,被國外投資者打壓很大,接單困難。二是備貨資金壓力大。小微企業購買原材料需要預付現金。外貿訂單只有50%有定金,金額不超過營業額的30%。銀行不提供貿易融資。第三,匯率波動影響很大。銀行不為小微企業提供遠期外匯對沖服務。四是商檢、通關不適應外貿事實,手續繁瑣。第五,外貿物流成本太高。
出口市場萎縮的同時,國內市場爭奪戰硝煙彌漫。由於全球經濟惡化,中國珠寶行業增速放緩,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珠寶行業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產能和規模。後危機時代,靠的是創新能力和貼近市場的反應速度。大量過去靠低質低價生存的中小企業未能適應這種變化。
2012中國珠寶年鑒
破產潮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壹是外因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依賴廉價勞動力的企業受到重創;二是國家貨幣政策從緊,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無法轉型升級;第三,人民幣升值,企業出口做虧本生意;四是材料價格、租金、運費、運營成本大幅上漲;第五,稅收和隱性成本過高。以上因素導致利潤下降。珠寶行業利潤微薄,只有5%左右,現在只有2%左右,甚至零利潤。
內因是倒閉潮的深層次原因。中小珠寶企業大多依靠對外加工,以廉價勞動力向外商貼牌生產,靠微薄的加工費生存,沒有品牌,無力創新,缺乏議價能力。企業勞動強度大,工資低,招工難。這種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低端企業只能被淘汰。
以低成本、低利潤起家,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必然會加速破產。倒閉潮也推動了珠寶企業加速升級轉型,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經過兩輪經濟危機,具有壹定規模和競爭力的企業正在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3.三個基地的經濟狀況概述
中國基本形成了義烏、廣東、青島三大珠寶產業集群。其經濟狀況是中國珠寶行業的縮影。
義烏依托小商品貿易優勢,推動珠寶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從事生產和營銷的珠寶企業超過8000家,年銷售額達230億元人民幣,約占中國總銷售額的70%。
廣東毗鄰港澳,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珠寶產業發展具有先發優勢,已形成廣州、東莞、深圳等成熟的珠寶生產基地,產銷企業超過5000家。
青島憑借區位優勢和良好的制造業基礎,吸引了大量韓國珠寶制造商投資建廠,形成了產業集群。珠寶企業約4000家,大部分為韓國獨資企業,主要生產韓式珠寶,直接出口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
三大基地的快速發展基本上是由外資和國外市場的需求形成的。這個行業高度依賴外國。義烏國際商貿城珠寶區90%以上的商戶承接外貿業務,外貿出口占總銷售額的60%以上,商品銷往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島基地的珠寶企業基本都是韓國商人直接投資生產的。中國本土珠寶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弱,大部分還依賴韓國企業研發產品和市場信息。青島基地的銷售渠道壹般是青島-韓國南大門-日本、歐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珠寶的消費需求不斷升溫,三大基地國內市場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
在三大基地中,義烏的低價競爭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義烏飾品行業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產量,可生產20多萬個品種。其款式引領潮流,在國際上頗具競爭力。但大部分的生產設備、技術水平、管理理念、服務意識、交易方式都處於比較原始的發展階段,整體競爭力不強。其低價競爭的優勢逐漸喪失。中國工人的時薪開始超過泰國、越南和墨西哥等競爭對手。有的企業為了壹分錢的利潤,互相討價還價。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省和香港轉移到中國的珠寶企業開始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印度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作為勞動密集型的珠寶行業,低成本的競爭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廣州作為中國珠寶產業的發源地、集散地和橋頭堡,珠寶品牌數量位居全國第壹,是中國時尚珠寶設計、加工、銷售的重要市場。其產品主要走高端路線。在20多年的發展中,湧現出了薇妮華、意大利、Alas、徐平、苗A等壹批有影響力的品牌。
青島基地是從韓國企業移植過來的。其產品基本都是通過國際營銷渠道銷往國際市場,但並沒有很好的融入中國市場。隨著韓流的進入,中國消費者非常喜歡韓國飾品,但由於勞動力成本增加和人民幣升值,韓國企業很難開拓中國市場。壹些韓國企業已經離開青島,轉移到東南亞國家。青島基地幾乎沒有中國的自主品牌,更沒有國內知名品牌,其國內市場的開發還處於初級階段。
三大基地的特點是:形成期主要依靠外資和個人資本;派生、裂變、模仿是主要的形成方式;③外向性明顯;(4)以中小企業為主,以勞動分紅獲利;⑤產量大,附加值低;⑥專業市場在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⑦地方政府在集聚區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大基地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產業集群內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服務和管理機制,大企業生產的帶動作用不明顯;(2)良莠不齊,對地方稅收貢獻低,偷稅漏稅相當普遍;③珠寶行業銷售渠道單壹;④產品同質化嚴重,低水平競爭突出;⑤產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產品中有害元素嚴重超標;⑥創新體系不完善。
4.在轉型升級中求生存求發展。
2012中國珠寶年鑒
在國內外嚴峻的經濟環境下,珠寶行業如何突破困境,謀求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企業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有勇於開拓的英雄,也有不畏艱難者的心聲和嘆息。同樣的市場環境,有的企業依然保持訂單,生意照常紅火;有的知難而進,調整策略,另辟蹊徑;有人抱怨,還在等市場回暖。
很多企業逐漸意識到外貿遇冷,訂單銳減。雖然有歐美經濟放緩、消費疲軟等原因,但也有中國珠寶行業自身的問題。中國的珠寶普遍質量不高,附加值低,設計落後,導致國際競爭力差,這才是致命的問題。以便宜取勝的微利時代已經結束,新的競爭環境正在考驗企業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營銷能力和整合能力。企業必須轉型升級開辟新路,走品牌化、質量化、科技化、環保化的創新之路。
2012中國珠寶年鑒
(1)新老品牌在逆境中傲然崛起。珠寶業內人士普遍認識到,中國珠寶業要從制造大國向品牌大國發展,只有依靠品牌才能在終端市場取勝,傳統珠寶加工業只有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之後才能華麗轉身。知名老字號廣信珠寶、薇妮華、意大利安娜都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愛雅、徐平、苗A、億達、小燕子等新品牌如雨後春筍,生機勃勃。
(2)電子商務成為珠寶行業新的增長點。隨著珠寶行業逐漸進入高成本時代,處於產業鏈低端的中小企業創造價值的空間越來越小,電子商務重塑了產銷關系,大大壓縮了傳統銷售的生存版圖。中國中小型珠寶企業使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用戶數量已超過百萬,廣信珠寶和億達珠寶等先行者於2009年率先建立了在線平臺。電子商務使大量中小型珠寶企業成功地將外貿轉化為內銷。
(3)建立多元化的銷售渠道。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珠寶市場逐漸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企業的營銷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代理制被高效的加盟制和訂單制取代,品牌店、加盟店、連鎖店、珠寶專營店遍地開花。“模式”為王,渠道制勝,已經成為普遍的經營理念。有壹批典型的珠寶創新營銷渠道,呈現多元化渠道並存,多種商業發展模式的輝煌。
隨著眾多品牌的泛濫,銷售渠道從批發市場向終端零售市場轉變已成為必然趨勢。傳統的批發流通渠道因為中間流通環節多而繁瑣,產品到了終端就失去了價格競爭力。這種模式已經明顯落後了。利用新模式,線上電商,線下零售終端,雙管齊下,聯合出擊,虛擬渠道和實體渠道完美結合,順應趨勢,以終端市場為王。
(4)市場逐漸走向合法。由於我國珠寶首飾存在有害元素超標問題,產品合格率很低,義烏地區近三年合格率僅為57.2%,嚴重影響企業形象和出口。制定規範化、科學化的法規和標準十分迫切。近日,我國首個珠寶行業環保標準《環保金屬首飾用鋅合金材料聯盟標準》發布,旨在規範行業競爭行為,突破國外技術壁壘,提升我國珠寶行業國際競爭力。隨著行業的發展,更多的法規和標準會陸續誕生。
(5)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產品由低端向高端、優質轉變。許多企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以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提高盈利能力。
(6)加強自主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了解決產品同質化和低質量的問題,許多企業建立了創新系統來提高創新能力,因為只有在創新和質量的競爭中獲勝,才能掌握市場主導權。壹些企業逐漸走珠寶人性化、科技化、環保化的道路,從改變時尚走向創造時尚。
5.正視行業存在的問題,開拓行業新局面。
在珠寶行業的發展中,壹些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行業的發展,不利於中國珠寶行業走出去。
第壹,誠信缺失。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價格欺詐、抄襲模仿竊取他人成果、有害元素超標、虛開發票、偷稅漏稅、違反勞動法規等現象相當普遍。通過行業治理和自律,略有改觀。行業開展誠信興商活動,探索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和產品追溯體系。為建立有效的環保、誠信、安全管控體系,商務部推出了產品追溯平臺12312。目前,平臺已引入4個珠寶品牌,利用二維碼射頻標簽實現源頭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形成了政府服務、行業自律、消費者監督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第二是缺乏品牌。中小珠寶企業大多走低價、低質、無品牌的老路,急功近利,不願意為發展創新品牌投入資金,缺乏市場競爭力。廣州的珠寶企業普遍品牌意識強,品牌數量多。打造品牌是壹項艱巨的科學系統工程。
第三是文化的缺失。珠寶文化普遍被忽視,產品文化含量不高,珠寶行業文化氛圍不濃。很多老板基本不讀書不看報,僅憑耳聞目睹做出經營決策。
第四是法規缺失。規範市場的法律和標準太少,沒有體系,沒有制約機制。
中國珠寶行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針對存在的壹系列問題,如何進壹步提升中國珠寶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是行業發展的壹大大計。關鍵在於完善產業集群的組織結構,完善生產服務體系,提高科技文化創新能力。有關地方政府和行業組織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珠寶行業的現狀出發,采取有效措施,開創珠寶行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