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塵——民間諺語說:臘月二十四,掃屋塵”。北方叫打掃房子,南方叫除塵。室內外,房後,徹底大掃除,衣物家電,洗個新面貌,幹幹凈凈迎接春節。
門畫——據《山海經》記載,李世民生病時,經常在夢中聽到鬼哭神嚎的聲音,以至於夜不能寐。這時,兩位將軍,秦和尉遲恭,自告奮勇地站在門的兩邊。結果,宮殿是安全的。李世民認為這兩位將軍太硬了,覺得很遺憾,於是他命令畫家把他們威武的形象畫在門上,這就是所謂的“門神”。東漢蔡邕《隨想錄》記載,漢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貼在門上,宋代演變為木刻年畫。後來人們爭相效仿,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就是現在的年畫。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代的《美圖》。
春聯是由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根據《淮南子》,桃字(即桃梗)是由桃木雕刻而成的。上面刻著毀滅幸福的咒語,年年都在變。五代以後的蜀國皇帝孟嘗君,春節時突發奇想,讓人把桃樹切片。他在上面寫了壹副對聯:“新年歡迎來到余慶,在長春慶祝節日”。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至於春聯這個名字的正式誕生,是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大年三十就下了壹道敕令:“官士之家拜年,須寫春聯壹副。”從此春聯開始普及,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
中秋節習俗
8月13日至15日是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市場繁榮,到處都是泥兔攤。五月月圓之時庭院內設月光馬,提供水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蓮藕、西瓜等產品。只有月亮獻上,男人才不拜。俗話說,“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竈”。每到月底,家人會三五成群地坐在壹起喝酒賞月,這就是所謂的“團圓節”。還有,中秋節的月餅按人數分塊,叫做“團圓餅”。
在老北京,中秋節要放三天假。13號到15號,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的“泥兔攤”,就是賣男妓的。前十年,北京中秋有兔子賣。現在很少見了。好像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是在這個月亮上獻給兔子的。兔子是泥做的。兔子頭披鎧甲,背插旗幟,臉上塗滿金泥,全身彩繪,或坐或立,或兜或騎獸,長著兩只大耳朵,也是滑稽和諧。有首歌為證,“不提舊債又擔心刪,忘了時間又閑。”“突然,我很驚訝,佳節將至,滿街都是兔山。中秋節的時候,家裏放壹個兔爺爺的雕像,真的很大氣。
恰逢秋果上市的中秋節,格外豐盛。《采風》中有“中秋節,市場上到處擺水果攤,鴨梨(原味)、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還有帶枝毛豆、水果蓮藕、西瓜”。以前水果市場在前門東,8月13日、4月2日燈火通明如白晝。有的大喊:“今天是什麽日子?算了,不買我的沙果蘋果的香果,哎!現在,這些秋天的水果可以在街上買到。而且相比之下,今年的水果又多又便宜,是猴子變成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壹樣的價格。難免會有老人聲討這個不合理的價格。另外值得壹提的是,毛豆在過去的中秋節並不常見。今年,在北臺莊食雜店的月餅攤前,居然擺了壹口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樹枝的毛豆。
從習俗上看,過去中秋節附近都有送禮。“中秋節,每個人都互贈禮物...,賞奴以錢,店家張榜公布,故逢節”。這兩年,北京好像掀起了壹場大的中秋送禮風。節前弄兩輛車,裝滿月餅和水果,送貨上門。當然,這裏的家和住戶指的是商務客戶。送禮,自然是聯絡感情,結算生意。兩年前做的時候想,現在真的在那裏拜男妓了。今年這種趨勢恐怕更盛。
如今,我們關註廣式月餅。以前“中秋月餅最早是在京都上的,剛開始比較缺吃的。”月亮的月餅有壹尺多長,畫著月宮的蛤蟆和兔子的形狀。有些人在祭祀後吃,有些人吃到除夕,這就是所謂的團圓餅。“能撐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月餅來自民間祭祀。同樣,如果追根溯源,北京人常吃的小吃,有七八成來自民間祭祀或宗教供品。從制作工藝上看,油炸、蜜餞、烘焙是最好的防腐措施。甚至餃子也是春節後的食物。
其實不僅僅是吃,燕順思想的普及,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裏會用到某些藝術門類的概念)也離不開民間祭祀。我還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翻看河南、山東的壹些考古資料,至今仍刺激我思緒的是山東日照出土的壹件於夫。當然,於夫真的是看不見的,但光是這張照片就足夠令人驚訝了。斧頭薄到可以透光,但上面精美的夔文卻很難單純用“栩栩如生”兩個字來形容。在石斧時代它的存在能意味著什麽?
《於夫》與其說是壹把斧頭,不如說是壹種語言,描述了硬菜刀與天堂的對話。或者叫它精靈,這是壹個拋棄功利選擇精神的精靈。所以順其自然,藝術就這樣出現了。更有甚者,人才完全脫落,成為人。
中秋節真好。還好讓我想起了這些很久沒有思考的問題。當然,節日是人們的精神節日,這個時候偶爾註意到月餅和煎餅的區別也就不足為奇了。妳看,人就是這樣。我自己做飯,也不把它當填飽肚子。包子幾百年來從未改變,但只要有壹點精神追求,就可以翻新。
好像蛋糕、藝術品等很多東西真的是這樣的。
古代習俗
古老的習俗
據《東京夢中華》(1147年序)卷八記載,中秋節前幾天,宋朝的大街小巷彌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氛。商店出售新酒,並重新裝飾門前的彩色建築。有石榴、梨、栗子、葡萄、彩橙等等。晚上,人們在餐館裏競相賞月,絲竹笛子齊奏。巷子裏的孩子通宵玩耍,夜市人頭攢動。至於黎明。吳(生活在1270年左右)在《孟良祿》第四卷中也記錄了南宋更多的人安排家庭聚餐和與子女團聚,以獎勵節日。即使是窮街陋巷的窮人家也會典當衣服買酒慶祝中秋節。
金英之(生活在1126年前後)在新編輯的《醉翁筆記》第四卷中記錄了當時人們從賞月到拜月的習俗:“首都的賞月會與其他郡的不同。全家人,不分貧富,可以自己去十二三個,都打扮成大人。爬樓梯或者在宮廷裏燒香都有自己的時間。男人都願意早點去蛤蟆宮爬仙桂。女人們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幹凈的月亮壹樣圓。」
除了拜月,還有看燈籠的習俗。周覓(1232-1308)在《老武林》第三卷中記載了杭州的中秋之夜:“燈燭絢爛,夕乃止。”浙江也在中秋之夜擺上壹種羊皮水燈“小紅”。河面上掛滿了成千上萬的燈籠,像天上的星星壹樣,非常醒目。據說水燈是為了申江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為了觀賞。
到了宋代,杭州還有壹種特別的中秋景觀,那就是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的地形類似漏鬥,每當潮水湧來,受逐漸變窄的地形影響,波浪重疊堆積成水墻,十分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人遊府時,寫過《中秋夜觀潮》,描寫觀潮人數之多,潮湧之勢:
我知道玉兔很圓,九月已霜寒。
寄語是不要鎖門,夜潮留月。
萬人鼓噪怕我儂,依舊像壹個老男孩在河中飄蕩。
要知道潮有多高,山在浪中渾。
《武林舊事》中的另壹段話更具體地描述了那股驚天動地的薄勢頭:“遠在海門時,只如壹條銀線。快到的時候就是禹城的雪山了,第二天就來了。響亮如雷,震撼鞭撻,吞天吞日,勢極豪邁。”時至今日,錢塘觀潮仍然是浙江省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景點。
元朝雖然以異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但卻被深深漢化了。大部分節日習俗也沿襲舊漢制度。明代賞月、祭月、吃月餅的習俗盛行。
田汝澄(1540年前後)的《遊西湖筆記》和《樂在Xi潮》中記載,明代人送禮比中秋節多,取“團圓”之圓。晚上會擺酒席賞月,或者帶酒帶菜去湖海。劉東、俞懿正合著的《帝都風光略》第二卷(1635年)詳細描述了中秋節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的,所供的水果必須切成蓮花狀的齒。市場上有月光紙出售,月光紙上畫著壹個偏月的菩薩,月光紙上畫著壹個滿月的圭堂,裏面站著壹只兔子在搗藥。節日過後,燒紙,給每個家庭成員分發水果蛋糕。中秋節也是團圓節,所以即使有女人回省親,也壹定會在這壹天回婆家團聚。
至於明朝人賞月的盛會,還有張岱(1597-1671?)以其妙筆生花,為我們做了如下極其優雅的交代。《陶安夢憶》卷五虎秋之夜:
虎丘八月半,有原住民,有流動人口,有學者,有家屬,有女樂師,有歌妓,有曲中名妓,有戲曲女,有民間女青年,有良家婦女,有幼童,有孌童者,有食客,有閑人,有少男少女。自公臺誕生以來,千石、河間、劍池、神文定寺,下至石笏石壹號、二號門,都坐在席子上仰視,如大雁落在平沙上,落在峽江上。在月亮的那壹天,有幾百個喇叭,吹噓它,參加它,震動地球,打雷和尖叫,但沒有聽到呼叫。更肯定的是,鼓鈸漸歇,絲竹繁盛,夾雜著歌聲。都是“錦帆開胡成湖”,同場大歌,下蹲和鑼絲竹之聲,不分拍擊與砸碎。更深的地方,人們漸漸散去,學者和他們的家人都下了船,在水裏玩耍,他們被要求唱歌。大家把技術貢獻給了南北,管弦樂隊反復演奏。聽者分辨出單詞和短語,海藻就跟著來了。二鼓靜,屏聽,洞是壹縷愁,清而嫩,猶三四,更是如此。三鼓孤月無蚊蠅。壹位女士出現在舞臺上,高高地坐在石頭上,不吹口哨也不拍打,發出絲般的聲音,劈開石頭穿過雲層,拉起琴弦。字字句句,聽者搜腸刮肚,心力交瘁。他不敢拍手,只是點點頭。然而,此時仍有數百人坐在鵝旁。不在蘇州,怎麽求知識?
我們或許可以從這首《虎府秋夜》中窺見晚明人的生活情趣。
明朝在拜月使用的“月光紙”在清朝被改名為“月光馬”。夫差·鄧沖的《燕京時光》(1906)。有記載:“月光騎馬人用紙畫太陰星君,如菩薩像、月宮、帶藥的兔子。人站起來持杵,藻玲瓏金碧輝煌,在市場上賣得多。年長的七八尺,矮的兩三尺,頂上有兩旗,紅的,綠的,筐的,黃的,都是獻給月亮的。燒香行禮,祭畢用千塊元寶燒之。”
清朝還有壹句話:“男人不去拜月,女人不亂跑”。因此,拜月成了女性的專利。拜月的家庭主婦很忙,孩子們無事可做。中秋節前幾天,市場上會出售壹種兒童月子用的“男妓”。男妓起源於明末。阿明王朝紀琨(生於1636年前後)在《花王亭遺稿》中寫道:“京中中秋,多形似泥兔,衣似人形,兒拜之。”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制作越來越精美,有的裝扮成身穿鎧甲長袍的武將,有的背上打著紙旗或傘,或坐或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還有扮成兔頭的小販,或剃頭師傅,或縫鞋,賣餛飩和茶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