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各具特色的民居的特點

各具特色的民居的特點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壹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壹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壹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 中留壹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竈,竈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壹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誌。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墻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墻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墻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墻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墻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墻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註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家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蒙古包

Mongolianyurts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壹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壹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年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壹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撟、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歷盡滄桑

羌語稱碉樓為“鄧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壹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版納民居

民居建築是某個民族壹定社會歷史時期傳統文化的壹個組成部份,也是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雙版納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築,因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以及人口、經濟、宗教、科技、思想等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多種不同的形式和建築風格。

雅桑木底蓋竹樓

遠古時候,傣家人沒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是壹個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學會建蓋房子後,才教大家建蓋傣家竹樓的。

村寨錯落有致

哈尼族居住在向陽的山腰,依傍山勢建立村寨。村寨壹般為三四十戶,多至數百戶。村寨背後是郁郁蔥蔥的古樹叢林,周圍綠竹青翠,棕樟挺撥,間以桃樹梨樹,村前梯田層層延伸到河谷底。離村寨不遠有清澈酣涼的泉水井。壹棟棟哈尼族住房結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錯落有致,別有壹番樸實多變的景象。

滿山遍野長蘑菇

傳說遠古時,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門勞作很不方便。後來他們遷徙到壹個名叫“惹羅”的地方時,看到滿山遍野生長著大朵大朵的蘑菇,它們不怕風吹雨打,還能讓螞蟻和小蟲在下面做窩棲息,他們就比著樣子蓋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觀,獨具壹格。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裏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裏卻十分涼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栗寨最為典型。

蘑菇分層散香氣

哈尼族的蘑菇房狀如蘑菇,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房子分層: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壹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築以土石為主要墻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來到,熱情的主人就會請妳圍坐在火塘邊,讓妳吸上壹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壹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壹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向妳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壹樣有枝有節有根的歌聲,並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有史以來,哈尼人遷徙到哪裏,蘑菇房就蓋到哪裏,遍布哈尼山鄉,經長期的發展與改進,現在的蘑菇房既有傳統特色又日臻完善,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雲海、多姿的梯田,成了壹幅奇妙的哀牢山壯景。

自己認真看好了!

選我啊!!!!!!!

  • 上一篇:古代陶瓷碗有哪些款式?
  • 下一篇:周瑜的角色屬於哪壹個:生、旦、凈、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