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有壹次,曾子的妻子想上街,她的兒子哭著要和她壹起去。她老婆哄他說:“妳在家等我,回來我殺豬燉肉給妳吃。”。小孩子都信。
妻子回來,見曾參正在磨刀,準備殺豬,趕緊止住說;“妳怎麽了?妳真的要為他殺豬嗎?我曾經哄過他。”
曾參認真地說:“怎麽能騙小孩子呢?我們的言行對孩子有影響。不算的話,以後孩子就不聽我們的了。”
他確實殺了那頭豬。他曾經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王冕的母親:關懷與發現
王冕是元末著名的畫家和詩人,他的成功來自於母親的關心和發現。王冕的父親是壹個勤勞的農民。因為家境貧寒,他只好讓年僅七歲的王冕放牛。然而,王冕非常渴望學習。他經常丟下他的牛,躲在村裏學校的窗戶外面聽老師講課,他的父親打了他很多次。王冕的母親非常擔心她的兒子。雖然家裏那麽窮,但她還是津津樂道,勸丈夫讓兒子上學。王冕放學後很努力,家裏沒有油點燈。他壹個人跑到壹座廟裏,坐在泥菩薩的腿上,在長明燈旁看書,常常讀到天亮。王冕的勤奮精神感動了博學的韓先生,收他為徒。雖然王冕在學業上進步很快,但父親壹直希望兒子放下書本,和他壹起種地。在這種情況下,王冕的母親總是想方設法開導丈夫,讓王冕通過勤奮學習成為舉世聞名的畫家和詩人。
周貴夫人:嚴格的教子
周桂夫人是明代大散文家歸有光的母親。歸有光四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讀書,以至於他七歲就上了縣學。在壹篇名為《往事簡述》的文章中,歸有光無限悲涼地描述了母親嚴厲教育的故事:他有時厭學,母親嚴厲批評教育他,讓他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都不能缺課;每天晚上,媽媽總會點上油燈,領著弟弟妹妹坐在桌前,在燈光附近留壹個地方給他看書;弟妹經常睡著,他媽媽還在陪他讀書,督促他做好每天的作業,鼓勵他看很多其他的書。久而久之,歸有光打下了紮實的知識基礎,年輕時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母親蔣:她辛辛苦苦教兒子。
清代中葉,江石泉與袁枚、趙翼並稱“江油三傑”。他的成長有賴於母親的苦心教育。蔣世全家境貧寒,蔣的母親從早到晚辛辛苦苦地紡線織麻,卻始終不忘教育兒子讀書。在石全四歲的時候,為了教他識字,他的母親砍了壹把細細的竹絲,按照點、橫、左、右組成了不同的字符,牧師認出了這些字符。當六歲的時候,江的媽媽教他握筆寫字。七八歲的時候,江的媽媽壹邊織布,壹邊把書放在膝蓋上,讓石泉坐在膝蓋前,壹字壹句地教他認字。冬天的晚上,媽媽解開棉衣的扣子,讓石全緊貼著胸口坐著,給他的腳上蓋了壹條薄被子,像往常壹樣陪他學習。有時候石全讀累了,就在媽媽懷裏小睡壹會兒,稍微清醒壹點就催他繼續讀書。江石泉後來長大了,成了著名的大學學者。為了報答母親在教育上的恩情,他根據這些東西,聘請了壹位老畫師為他畫了壹幅《明姬夜課圖》,並親筆寫了壹篇《明姬夜課圖》,受到當時人們的廣泛贊譽。
曾國藩:讀了很多詩書
曾國藩教育子女不要做官發財,要讀書明白。封建社會尋找出路的捷徑就是做官。當時官僚子弟都想憑借手中的權力擠進官場,但曾國藩再三叮囑:我不要我的兒孫當將軍,我不要我的兒孫當大官。我只想做壹個讀了很多書,懂道理的君子。能勤勞、節儉、自律、勤勞、靈活的,都是賢能之人。所以從曾國藩兄弟開始,曾家就再也沒有帶兵打仗的將軍了。他們大多曾在英、美等國的著名大學學習,成績斐然。他們成為教育、科技、藝術領域的著名大師,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鋼琴家傅聰的家庭教育觀:不溺愛的愛。
傅雷先生愛他的兒子,但他永遠不會寵壞他。他把兒子傅聰的成人教育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傅雷對穿衣、吃飯、站姿、動作、說話這些小事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比如吃飯的時候,傅雷註意孩子是否坐直,手肘是否靠在桌子上,吃飯的時候是否有粗魯的咀嚼聲。當傅雷發現傅福不愛吃青菜,卻選擇吃肉,不聽警告時,就罰他吃白飯,不許吃菜...傅雷抓住了兒童具體思維形象的特點,把做人的教育放在兒童易接近、易理解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深化兒童的道德情感體驗,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正是這些做法,使傅聰從小身心健康,有尊嚴,也為傅聰長大後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
魯迅:愛,理解,重視。
魯迅不僅愛兒童,而且理解兒童,重視兒童教育。他視孩子為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希望,竭力反對兩種傳統的錯誤教育方法:壹種是粗暴的亡國法,即毆打或責罵孩子,使他們屈從於諾諾,卑微而愚鈍,而他們的父母假裝“聽話”,但他們認為這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再也飛不起來了。另壹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讓孩子成為家裏的“小霸王”,要什麽就給什麽。將來他們來到社會上,就會“像蜘蛛掉了網,壹下子沒有能力了。”魯迅主張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魯迅認為,應該哄孩子,教孩子文化知識,讓孩子明辨事理。孩子天真活潑,喜歡遊戲,有愛美的天性。大人要註意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錢學森:教而不教。
家教就是“沒學歷”,看似不可思議,卻充滿哲理。從錢永剛的介紹中,足以反映出這種“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有壹次,家裏的廚子壹本正經地對錢永剛說:“妳爸爸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說:“不用妳說,我當然知道!”但廚師解釋的那句話讓錢永剛終生難忘:“妳看,每次妳父親下來吃飯,他總是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或背心。這是對他的尊重和敬意!”錢永剛也從他的父親那裏學到了壹些東西,並且仍然保持著穿著整潔赴宴的習慣。錢學森獨特的家庭教育規律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李嘉誠:讓我兒子當球童。
白手起家的李嘉誠很早就開始註重對子女的培養。據說,當他的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只有八九歲時,李嘉誠就為他們設立了壹把小椅子,讓他們出席公司董事會。二兒子李澤楷放學後兼職打雜和做服務員,賺零花錢。每個星期天,他都去高爾夫球場當球童,背著壹個大皮包到處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壹份收入。李澤楷用兼職的收入作為自己每天的零花錢,有時還資助生活困難的學生。李嘉誠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他對妻子說:“孩子再這樣發展下去,將來肯定有出息。”
李開復:讓孩子們有話可說。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認為,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只是壹個上級長輩,把孩子當成大人的附屬品,孩子會變得保守、膽小、被動、聽話。“這種孩子30年前在企業裏很流行,但今天已經過時了。我們今天要培養的孩子是快樂樂觀的,是可以信任父母的人,是可以互相傾訴的人,是愛自己的人,也是愛別人的人。所以,作為壹個父親,我總是告訴自己要放下架子,像朋友壹樣,抽時間陪孩子玩瘋,讓他們把壹切都告訴我。”李開復說。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