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 ,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昭和13年(1938),日本文部省成立「作法教授要項調査委員會」,當時禮法的最高權威、貴族院議員德川義親侯爵任調查委員長。不久文部省頒布《昭和國民禮法要項》。《禮法要項》對國民禮服進行了詳細的規範,采用了江戶武家士族的禮服。日本男子國民禮服源自室町江戶時代的武士朝服。明治四年頒布散發脫刀及制服著用令,規定大臣、參議、諸省長、次官除了朝儀以外,以羽織袴為便服。明治十年太政官宣布羽織袴為官吏通常禮服,此後成為日本男子國民禮服,即紋付羽織袴,也作為成人式、婚禮的禮服。
女性和服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拜訪、遊玩和購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 ka ta bi 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
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墻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
浴衣嚴格來說不能直接等同於和服,正裝的許多配件,對於浴衣而言是可有可無的,例如足袋、帶蒂等。 小紋可作為常服。與和服中的大的或中等的圖案不同,它采用的是用紙型印染碎小花紋的工藝,因此配以這類紋樣的和服被命名為“小紋”。
時至今日,小紋和服的定義有所改變,人們把無論圖案的大小,只要是有反復印染的紋樣的和服,都統稱為“小紋”。
註意:搭配小紋的是正裝腰帶“袋帶”和“名古屋帶”,另外由於小紋屬於接近便服類的和服,也可以選擇帶幅較窄的“小袋帶”。鞋子方面,既可搭配草履,也可搭配木屐,但壹定要穿足袋。 “無地”的意思就是沒有圖案,於是和字面意思壹樣,“色無地”就是指在和服中,整件衣服僅有除了黑色以外單壹色彩而沒有圖案的壹類和服(黑色是喪服)。
雖然沒有圖案,不過允許有織出來的暗紋。
如果在色無地上綴有家紋,那麽它是和“訪問著”同級的禮服;如果沒有綴上家紋,則是次級禮服,或者是日常服。而且如果使用黑色的腰帶,它又能能作為次級的喪服(參加喪禮穿的衣服);如果配上九寸帶,它甚至還能作為參加法事的服裝。因此,色無地是對穿著的時間、場合不太挑揀的、應用廣泛的種類。 沒有家紋的色無地給人壹種便裝之感,帶有壹紋(衣服背縫上有壹個家紋)的色無地就可以用作參加茶會、祝賀會的次級禮服,如果帶有三紋(背縫、左右肩各壹個家紋)的色無地,格調幾乎可以說比付下、或者是沒有上家紋的訪問更高了。 色無地也很適合在茶會上穿著,因為茶道講求洗脫鉛華,平淡寧靜,所以色無地可以說是最符合茶道旨趣的服裝。如果在法事、為熟人守夜、喪禮等場合穿著色無地,壹般選用顏色樸素,帶有壹紋的色無地。要註意的是,盡管顏色樸素,但是如果衣服的暗紋是吉祥意思的紋樣的話也是不太合時宜的。 訪問和服的歷史不長,乃是明治時代因應洋服的Visiting Dress而產生的類別。
訪問著並沒有已婚未婚的分別。訪問著是整體染上圖案的和服,它從下擺,
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壹幅圖畫,特徵是稱為「絵羽(えば)」的這種形式。指的是在訪問著上的圖案,跨越縫線,可拼成壹整幅大圖案。也就是說將訪問著整件攤開時,可看到完整的壹幅大圖。適合訪問著的有:友人婚宴、派對、陪同入學典禮、茶會、同學會、相親等社交場合。 振袖壹般僅限女孩兒和未婚女子穿著。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男孩過七五三的慶祝禮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樣。
振袖分為三個細目——小振袖(二尺袖)、中振袖(振袖)、大振袖(本振袖)。
小振袖壹般作為入學、畢業的禮服,中振袖則多用於新年、成人式、未婚女子出席正式場合,大振袖(花嫁振袖)多用於婚禮。
大部分人誤認為,振袖的分類是按照袖子的長度來分,其中小振袖的袖丈為二尺,也就是76厘米左右,在這壹點上基本沒有異議,但是中振袖過去袖丈大約只有85厘米左右,後來卻逐漸加長到和大振袖無異,使得連日本人都難以區分振袖、中振袖和大振袖這幾個詞的區別。導致這種模糊的原因,大約是因為女孩子的平均身高增加了。例如原本中振袖只能垂到小腿中部。
其實中振袖,也就是壹般所稱的振袖,和大振袖也就是本振袖之間的區別並不在於袖子的長度。中振袖除了袖子較長之外,其他結構基本和普通和服無異。 明治時代,女子國民教育開始普及。明治時代學習院女學部長、華族女校校長、女子禮法家下田歌子把男子馬乘袴改造後的海老茶袴作為女子校服。海老茶袴也多作為女子畢業著作為畢業典禮的禮服。
鞋子可以是正裝草履,也可以是靴子,配靴子是大正時期留下的穿法。
花嫁衣裳(はなよめいしょう)為女性結婚時的服飾,是最正式的禮服,源自江戶時代武家大禮服。日本的傳統婚禮為神前婚禮;而花嫁衣是神前婚禮的必要穿著。花嫁衣主要分為三種,包括色打掛、白無垢以及振袖(通常為大振袖),色調以白或紅為主。
打掛是幕府時期侯國夫人的正式禮裝,僅在節日、慶賀儀式上著用。未婚女性也可以著用。白無垢是幕府時期士族女子婚禮禮服,綾、綸子、羽二重質地。結婚當天只穿著白色打卦,因為白色象征純潔(又壹說女子嫁入夫家便是在娘家死去了,白色又是壽衣的顏色)容易沾染夫家的顏色。結婚幾天後才換上色打掛(帶夫家家紋的)。 日本神前婚禮時的新娘卻是壹身白——稱為“振袖”的白色長袖和服,上披白色和式罩衫,稱為“白無垢”,據說白色是為了讓新郎來染成自己喜歡的顏色,或者是為了證明新娘的純潔。新娘還梳著稱為“文金高島田”的高高的日本發髻,戴白色絲棉帽子或者蒙白頭紗,胸部插著荷包或者短劍(用於護身或自殺,現作為裝飾),腳穿白色的日式短布襪,穿草履。 喪服(五紋)便是在喪禮上穿的和服,全黑(除長襦袢外),包括腰帶等壹些小物都是黑色。帶家紋,屬於五紋和服。有些喪服沒有暗紋,有些帶
有紗綾形、雲、蓮、流水、波等暗紋。 半幅帶又名半巾帶,其帶寬只有普通帶子的壹半左右(約15cm),長3.5米。沒有裏襯,也不用細絳帶,可以
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打結。(可用於浴衣或小紋和服,以及穿著袴時作袴用帶) 帶揚和帶蒂是和服整裝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
帶揚
帶揚的作用除了在制作帶揚是能夠固定和包覆帶枕外,而且在裝飾上也嚴格要求與和服、和服帶配套。帶揚的材料壹般選用紡綢、綾、縐織物等,上面裝飾紮染紋樣、友禪染、小紋、刺繡圖案或者是色無地。
帶締
帶締起著系結和服帶結的作用,有繩帶、編織帶、絎縫帶之分。有壹種絎成圓筒形的帶子稱為丸絎帶,是禮服上專用的帶締。還有壹種摻和金銀絲的繩帶也是平常用於正式禮服和便禮服的帶締。
壹般來說,帶締厚實的寬帶比窄幅帶的價格高,所以窄幅帶締壹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肌襦袢即貼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選用天然纖維制成的細紗、羅等,領子用同類布做成窄幅的V形領。面料選用紡綢、縐織物、尼龍等長度比長襦袢短5厘米左右。
長襦袢也叫和服長襯衣,是穿在和服裏面的壹層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著是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觀,同時也起到防汙的作用。
半衿:也叫襯領(假領)。半領縫在長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汙和美化襦袢。面料選用縐織物、鹽瀨紡綢等。 與其他服飾品包括草履、下馱、手提包、帶扣、發飾等。
草履不是指用草制做的鞋,而是對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腳後跟約在2-8厘米的鞋的總稱。
選草履時,要註意所選的草履與和服的用途要相符。禮服用的草履是布制的,鞋子的腳後跟也要選得高壹些。近些年選用漆皮鞋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反映了草履的壹種時尚。
下馱(ge ta)
即木屐,有塗漆下馱、白木下馱等。
穿浴衣時,赤足穿下馱。下雨時,木屐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稱為雨下馱。
木屐
赤足穿下馱。下雨時,木屐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稱為雨下馱。 如梳、簪、絲帶等,選擇發飾要註意使用的場合,像穿振袖之類的華麗和服,選擇發飾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喪服則要避免戴珊瑚、翡翠之類的發飾。
另有:手袋 、木屐(或草履)。 穿和服時,控制好長襦袢及和服領子時,需要專用夾固定。打結時方便固定帶的位置。與普通夾子不同,為防止衣服或帶留下夾子印,專用夾夾物處應是平整的,且夾物的力度要夠,有固定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