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咨詢的背景條件
1.學術背景
首先,高爾頓用測量的方法研究心理活動中的個體差異,建立了“自由聯想”方法(1882)。
其次,卡特爾發表了壹篇關於心理測試與測量的論文,1890。
第三,維特莫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開了壹家兒童行為矯正診所,1896。
第四,比奈和西蒙編制智力測驗1904,幫助智障兒童。
第五,大衛進行行為引導,防止學生在行為上出現問題,1907。
六、帕森斯職業指導運動的興起,1908。
2.社會需求背景
在早期的學術思想和方法論基本確立之後,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學的壹種實踐活動,開始於強烈的社會需求之下。
(二)心理咨詢的發展。
1.心理咨詢專業的誕生
心理咨詢起源於誕生於1896的臨床心理學。
威特默在解決兒童行為問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創辦了65438到0907的專業期刊。提出就業前必須做心理測量的建議。
2.心理咨詢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心理測驗和對個體差異的研究是臨床心理學發展的主要條件和促進因素。
20世紀40年代以後,心理咨詢這門學科發展更加迅速,直到1953,美國心理學會咨詢心理學分會規定了心理咨詢專家的正式培訓標準。這個培養標準後來成為教育訓練委員會研究生院博士點培養計劃的認可標準。
1956美國心理學會咨詢心理學分會定義委員會發表了壹份名為《作為專業分支的咨詢心理學》的報告。
二,心理咨詢的基本概念
(壹)心理咨詢師的職業定義
心理咨詢師是運用心理學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理,通過心理咨詢技術和方法,幫助當事人解決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
該定義包括:
1.作為壹種職業,從業者必須掌握基礎知識,既包括心理學的壹般知識,也包括心理咨詢臨床病史操作的相關知識。
2.心理咨詢師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詢的技術和方法。
3.《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中提到的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含義有兩個方面:①咨詢的關系是求和與幫助的關系,在心理咨詢中具有普遍意義。(2)求助者唯壹能解決的問題是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引起的軀體癥狀。
在咨詢心理學中,心理咨詢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咨詢涵蓋了臨床幹預的各種方法或手段。狹義的心理咨詢主要是指有心理學理論指導和技術應用的臨床幹預措施。
(二)心理咨詢的操作性定義
羅傑斯(1942)將心理咨詢解釋為通過持續直接的接觸,為個體提供心理幫助,並試圖改變其行為和態度的過程。
威廉姆森等人(1949)將心理咨詢解釋為兩個經過心理咨詢專門訓練的人A對心理適應出現問題的B提供幫助並要求解決的過程。
陳忠庚(1989)認為,心理咨詢要明確三個問題:①要解決的問題的性質;②咨詢師的技能;③要達到的目標。
(三)心理咨詢師的基本條件
1.心理咨詢師應具備的思維方式和態度。
(1)唯物主義觀點
(2)壹般聯系的觀點,包括多重含義:
壹、身心合壹的觀點。
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咨詢師要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理解心理問題。求助者既有軀體心理問題的傾向,又有身體狀況不佳,導致心理不適。
B.心理、生理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觀點。每個現實中心理問題的成因往往是立體的,既有橫向主因素的作用,也有縱向因素的作用。這兩種因素相互交織,形成心理問題的真正原因。
C.整體觀。
壹個人的任何壹種心理和行為,絕不是孤立的。他總是與壹個人的整個心理活動聯系在壹起。如果整個心理活動的某壹方面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全身。認知、情感、動機和行為總是相互關聯的。
整體觀使我們能夠整合和應用各種咨詢方法。
3限制性觀點。
(1)職責。心理咨詢師的職責受到心理咨詢任務的限制。心理咨詢的任務只是解決心理問題本身,不包括引起心理問題的具體事件,也就是說不幹預或幫助求助者,解決生活中的任何具體問題。
②時間限制。咨詢時間壹般每次50~60分鐘。(初次咨詢可適當延長。)兩次會診的時間間隔壹般為壹周。每次咨詢的時間限制不是絕對嚴格的。根據委托人的心理特點,可適當調整年齡和問題性質,增加或減少咨詢次數或頻率。具體情況應由咨詢者和委托者協商決定。協商關系也是有限制的,協商結束,協商關系也就終止。
3情感限制。
意味著咨詢師的工作應該是以幫助幫助者成長為最終目的,不能借機滿足自己的欲望或好奇心,不能與幫助者建立除咨詢關系以外的其他關系。心理咨詢禁止咨詢師和求助者在咨詢室之外進行任何咨詢活動。
(4)咨詢對象限制。
a、心理咨詢的目標只能鎖定求助者的心理問題。
b、在心理咨詢的各個階段和最後階段,心理問題的解決程度是有限度的。
4歷史-邏輯-現實統壹的發展觀
(1)心理咨詢工作剛剛開始,面對求助者的心理問題,要考慮他的個人病史,看看個人病史的根源和實際癥狀之間有什麽邏輯關系。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必須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來訪者,相信來訪者有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去改變。個體從出生到死亡,始終處於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人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來自於變化,也會在變化中逐漸消除。
5.中立的態度。
心理咨詢的中立態度,是指咨詢師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理解求助者的問題,理解求助者的困惑和處境,同時不去評價,不摻雜個人的情緒和看法。
在心理咨詢的整個過程中,咨詢師應該對咨詢中涉及的各類事件保持客觀中立的立場。中立的態度可以保證咨詢師不把個人情緒帶入咨詢。咨詢師的中立態度可以增強求職者對自己的信任,有利於建立正常的咨詢關系。(4)在咨詢中,如果當事人的心情或對事件的看法與咨詢師不同,咨詢師可以用中性的壹句話表達自己的態度,“我能理解妳的感受或想法”。
(二)心理咨詢師應具備的條件
1.人品,做壹個尊重和熱愛生命的人,做壹個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
2.自我修復和意識,
3.善於遷就他人,
4.有強烈的責任感,
5.自知之明。①了解自己的優缺點。②評價自我存在價值的能力。四
第四,我國心理咨詢的歷史、現狀和前景
簡史:
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壹比例再次上升。、吳征鎰、李心田、、、龔耀先、許、等人都曾用“綜合快速療法”治療神經癥和身心疾病。
60年代中期,心理學再次被摧毀。
70年代初,整個心理學在中國消失了。
20世紀80年代初,咨詢心理學在新的形勢下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狀態:
1.心理咨詢已經開始專業化(6個運營指標)
①社會化水平②社會效益③經濟效益④組織建設與信息溝通⑤社會認可⑤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已發布(2001.8)。
2.心理咨詢的需求和咨詢力量是有差距的。
目前社會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學科本身的發展。我國心理咨詢的專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只能立足於我國國情,從較低的專業起點出發,根據現行的國家職業標準,進壹步加強規範化的職業培訓,積極穩妥地推進這壹行業的發展。
(三)心理咨詢在中國的前景
1借鑒西方文化的心理咨詢工作,會越來越貼近中國的社會現實和文化背景。
2.隨著廣泛的社會需求和心理咨詢的普及,其發展勢頭將保持強勁。
3.完善、專業的心理咨詢將不斷提高自身價值,並將與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相融合。
評價這個職業的社會價值有三個指標:
①支持職業行為的學科理論和操作規程是否科學。(2)專業人員的能力是否達標。③專業管理體系、服務體系、業務運營模式是否達到標準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