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

印刷和塗刷

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印刷是從原圖或圖紙制作印刷品的技術。早期的印刷術是將圖文刻在木板上,用墨水印刷。現在木刻水印畫中仍在使用這種方法,統稱為“木刻印刷”(又稱“木刻印刷”)。木刻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篆刻和後來出現的拓片、碑刻。造紙術、制墨術等生產技術出現後,逐漸發明了雕版印刷技術。雕版印刷最早出現在洛陽。經過60年造紙術的改進,出現了雕版印刷,只供皇帝使用。

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6世紀下半葉至7世紀上半葉的隋唐時期,出現了雕版印刷。起初,它主要用於民間,尤其是印刷家庭歷書、農業書籍和醫學書籍。九世紀,出現了大規模的雕版印刷。北宋清朝時期(公元1041-1048),布衣的畢升發明了泥活字,開啟了活字印刷的歷史。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王鎮創制了木制活字,發明了可旋轉的排字托盤,把活字印刷提高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在中國古代,印刷工匠也創造了彩色印刷。此外,鐵壁、錫、鉛等金屬制成的活字印刷也很發達。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憲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剛經》。它長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塊薄板粘合而成。卷首有釋迦牟尼的說法圖,卷末有題詞:“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王+傑)為其第二親屬作布施”。原藏於甘肅敦煌千佛洞,發行於1899。

現在。1907被英國人斯坦盜走,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隋唐時期,中國的雕版印刷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後又傳到非洲和歐洲。直到公元14年底,雕版印刷產品才在歐洲出現。

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早在1800年前,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用樹皮(樹皮)、麻頭(麻屑)、開布(破布)、破漁網制成了“蔡侯紙”,並於105年呈獻給東漢皇帝,受到高度贊揚。造紙術的發明為中國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造紙的早期,破布和樹皮是造紙的主要原料。當時的破布以麻纖維為主,品種以苧麻、大麻為主。據說中國的棉花是東漢早期與佛教同時從印度傳入的,所以對於紡織來說應該是後來的事。此外,當時使用的樹皮主要是構樹,曾被稱為“構樹先生”。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3-5世紀),紙張的品種、產量和質量都有所增加和提高,造紙原料的來源也更加廣泛。史書上已經談到了這壹時期壹些與原料有關的紙張種類的名稱,如寫經用的白麻紙、黃麻紙,桔皮制成的皮紙,藤纖維制成的藤紙,桑皮制成的桑根紙,草紙等等。似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麻、橘皮、桑皮、藤纖維、稻草等被廣泛用作造紙的原料。

此外,還有壹些史書中提到的術語,如繭紙、苔紙、文具紙、邊紙等。那麽,當時有沒有用苔蘚和頭發造紙呢?根據這種纖維的特性,筆者認為不可能。頭發纖維結合力小,紙張強度很低,不適合單獨造紙。至於蠶繭紙和文具紙,大概是個象形名詞吧。又白又細的麻纖維紙表面看起來像繭,所以可能叫繭紙。如果在紙漿中加入壹點有色的長纖維或毛發,給人以發絲的感覺,則可能稱為發紙。那些看起來像苔蘚,並顯示綠色圖案的可能被稱為苔蘚紙。當然,這只是壹個推論,還需要進壹步的研究。

竹子作為造紙原料始於金還是宋,至今仍有不同看法。南北朝時的書法家小曾在壹封信中說:“張茅做了錫箔紙...即流暢又方便書法”。據考證,錫箔紙為嫩竹紙,張茅為東晉。看來,用竹子造紙可能起源於晉代。但是劑量很小。

中國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造紙業也進入了繁榮時期。紙的品種不斷增加,產生了許多著名的論文和大量的藝術珍品。樹皮是最廣泛使用的造紙原料。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沈香皮和棧香皮的記載。藤纖維也曾被廣泛使用,但到了晚唐時期,由於大量野生藤本植物被砍伐、栽培而無人管理,原料供應短缺,藤紙在明代崩潰消失。

宋代竹紙發展迅速。後期市場上使用的是竹紙,消耗量較大。就產地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等。,而浙江和四川是最繁華的地方。在工藝上,宋代的竹紙大多沒有漂白工藝,紙張是原料的本色。除了彩色黃之之外,竹紙還有脆性的缺點。

元明時期竹紙的繁榮開創了歷史的新篇章,尤其是在福建。使用“熟料”生產和自然漂白,大大提高了竹紙的產量。

由於清代造紙業的大發展,傳統的造紙材料如麻、樹皮等已不能滿足需要。竹紙在清代占據主導地位,其他草漿也有所發展。河南、山東、山西有人用麥稭、蒲草。陜西、甘肅、寧夏有人用蓮子草,西北用芨芨草,東北用烏蘇草。制作壹些野草植物,清末時當地居民用來制作粗草紙。中國利用甘蔗渣造紙始於清末,張東明以甘蔗渣為原料在徐家坡開辦造紙廠,在《清續文獻》卷384中有記載。清代草漿生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漂白草漿是由竹漿和硫酸鹽漿精制而成的。著名的景縣宣紙是用精制的稻草漿和檀香漿按壹定比例制成的,其制作工藝壹直延續至今。清末也用蘆葦。據《東方雜誌》光緒三十二年第三期記載:“陳興泰在漢口橋口辦造紙廠,先後嘗試用葦漿(蘆葦)、甘蔗渣、稻草稈制造日用紙,卓有成效。”

造紙術從中國的發明發展到遍布全國。到7世紀初(隋末唐初),又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8世紀從西方傳入撒馬爾罕,也就是後來的阿拉伯,然後在巴格達服役。10世紀到大馬士革和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從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紙廠,成為造紙術在歐洲傳播的重要基地,之後又傳到了德國和英國。16世紀傳入俄羅斯和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它在19世紀被引入加拿大。

造紙術傳到西方後,使用的原料和工藝仍然是中國熟悉的,主要是麻和破布。而歐洲的破布壹般都是棉纖維,成紙沒有中國產品那麽柔順、輕薄、堅韌,破布供不應求。到19年底,在歐洲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以木材為原料的機制紙迅速發展,普遍認為木材是較好的造紙原料。清末民初中國出現了機械化造紙廠,木材和非木材原料都有。

火藥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火藥,顧名思義,就是(上火的藥)。它的起源與煉丹術密切相關,是古代煉丹師在煉丹時不經意配制的。左圖為元代青銅器。

它是硫磺、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前兩項在漢代寫成的中國第壹部藥理學經典(《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重要藥材。甚至火藥本身也被歸類為藥物。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火藥能治瘡癬、殺蟲、祛濕、瘟疫。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實踐的結果,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經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率軍圍攻張羽,鄭坤部(帶兵發動飛火,焚龍沙門,引壯士先登城,急為棉被) <九國?鄭坤傳>。這裏所說的(飛火)是指(火炮)和(火箭)。(火炮)就是把火藥做成環形,點燃吊線,用投石機扔出去;(火箭)就是把粉球綁在箭下,點燃吊線,用弓射。到了宋代,紛爭接連不斷,加速了火藥武器的發展。北魏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陸續制造出以燃燒性能為主的火藥箭、火炮等武器,以及其他爆發力強(霹靂)和(霹靂)的武器。1259年,南威造了壹把槍,以巨竹為槍管,內裝火藥。到了元代,又出現了青銅鑄火制,稱為(將軍銅)。這些武器都是以火藥的爆炸為動力,在鬥爭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右圖為南威火槍。

12和13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隨後傳入希臘、歐洲乃至全世界。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推動了經濟、科學和文化的發展。直到14世紀中葉,美國和法國才有火藥和火器的使用記錄。左圖為北方火藥箭。

指南針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利用地球磁場中磁鐵的南北指極性制作的指向儀,有多種形狀。戰國時期發現磁鐵吸鐵,用天然磁鐵制作“司南勺”和“其柄導”。此後,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導致了更高水平的磁指向儀。宋代科學家沈括最早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鐵摩擦鋼針使其磁化成磁針可以作為導向,但往往略偏東,並介紹了磁針的四種支掛方法:壹是浮在水面上,二是放在釘子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用線懸掛。

宋軍配備了壹種導盲魚,它是通過將薄鐵葉切成魚的形狀並磁化來判斷陰天和夜晚的行進方向。後來發展成帶有磁針和方位盤的指南針,也就是指南針。曾三益在《銀華錄》中記載,當時有壹個“羅蒂”,也是壹個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羅看風水。土地也用於清理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據史料記載,指南針最遲在北宋後期用於導航。南宋時,使用“表盤”進行導航。這種表盤也采用“浮針”,在海上交通的發展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上一篇:唐裝有什麽講究?
  • 下一篇:圍繞家鄉風俗寫作文湖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