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完整的“三機壹機”R&D平臺
中國能源報:國家能源煤礦機械設備R&D中心落戶中煤裝備公司,貴公司將發揮哪些技術R&D優勢?
在推進中心平臺建設方面,我們規劃了壹系列總體思路:壹是整合現有的R&D、制造和檢測設施;其次,以集團公司平朔、大屯等煤炭生產基地為驗證平臺;再次,用增量投資為R&D中心配備關鍵軟硬件設備,建立先進的工業技術R&D測試設施和實驗平臺;最後,產學研和中國礦業大學聯合開展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
所有的規劃思路和建設目標都是圍繞著形成壹套完整的系統化、自動化的煤礦設備這壹目的。在這方面,國內許多R&D機構和企業在采礦機械和刮板輸送機等單項設備的技術和設計制造能力方面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實力和水平。然而,隨著數億個煤炭基地的相繼建成,對煤礦機械設備的綜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更全面、完整、系統的產品和R&D平臺,避免出礦機械制造中的“短板效應”,各方面可以齊頭並進,真正打造“本質安全型”礦井,實現“無人安全”無人工作面。
此外,隨著近年來國內煤炭行業的快速發展,煤機制造業的整體實力也在逐步增強,許多舊的國家標準也需要進壹步完善。特別是在煤炭設備完整系統的設計制造標準方面,幾乎是空白,因此參與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也將成為R&D中心未來的努力方向。
中國能源報:國家能源煤礦機械設備研發中心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規劃中承擔了哪些研發任務?
經過壹系列準備和前期工作,我們在“十二五”期間承擔了6個重大項目,分別是綜采工作面裝備及整體配套研究、薄煤層自動刨煤機成套裝備及技術、年產800萬噸綜采成套裝備研究、年產10萬噸綜采成套裝備研究、自動掘進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電傳動技術。
具體建設目標是:壹是具備承擔國家重大采煤裝備項目和解決我國采煤機械裝備領域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二是形成世界上最大的45000kN強力液壓支架試驗平臺,具備高端大型液壓支架研發試驗能力;三是具有開展工程項目關鍵技術研究的能力,與國際國內煤機裝備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形成合作交流平臺;四是具備高端智能刮板輸送機(裝機功率3600kW以上)、大功率交流牽引采煤機(裝機功率2500kW以上)、智能掘進機、全自動滑刨機的R&D和制造能力。
此外,為適應市場需求和國內煤炭行業的最新發展趨勢,我們還將在“十二五”期間加大洗煤設備的研發力度,並將逐步開展大型煤化工設備的研發和制造。
基礎研究的缺乏呼喚產學研的緊密結合。
中國能源報:我們知道,國家能源采煤機械設備研發中心是由中國煤炭裝備總公司和中國礦業大學聯合申報的。貴公司在R&D中心建設中的具體分工是什麽?
劉占勝:我們與中國礦業大學的合作壹直在持續進行,壹些重要的基礎理論和實驗工作需要依托中國礦業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來完成。
“產、學、研”相結合是我們企業壹貫堅持的原則。因為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依托企業的生產試驗平臺實現市場化轉化,企業也需要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提出新的技術研究方向,並將信息反饋給高校和科研機構,促進科研成果的及時轉化,實現不斷更新。中煤裝備公司與中國礦業大學壹直秉承這壹合作原則,互動良好。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隨著行業實踐經驗的深入,在及時推動技術升級的同時,也需要在科學理論上得到技術的支持。這方面的缺失給了我們壹個教訓。去年年底,公司下屬企業生產的刮板輸送機在用戶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壹開始他們以為是質量問題,但技術人員在礦上反復檢測分析,沒有發現質量上的瑕疵。後來才發現問題出在最初設計的選材上。從2004年第壹臺刮板輸送機投產開始,我們在升級改造時只是在其裝機功率2×700 kW的基礎上進行了等效放大,現在已經達到了3×1200 kW。在等效放大的過程中,忽略了對其所能承受的力的分析,所以直到問題出現才提高產品材質的質量。
自主創新需要改變模式
中國能源報:建立國家能源科技研發(實驗)中心的初衷是促進國家能源科技的自主創新。在這方面,國家能源煤礦機械設備R&D中心有哪些考慮?
劉占勝:中煤裝備公司壹貫重視企業的自主創新。目前公司科技投入比例超過5%,比2004年公司改制之初增長523%。截至2009年底,已有117項國家專利獲得認定並投入市場開發,初步形成了從原始創新到集成創新,再到消化吸收,最後再到再創新的良性創新模式。
依托國家能源煤礦機械裝備R&D中心,我們希望站在全行業的高度,引領煤礦裝備技術的全面自主創新,尤其是成套系統化的設計制造能力。這是我們目前的主攻方向。
在我們的創新體系中,消化吸收的環節不是簡單的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而是更徹底的引進吸收模式。不僅僅是技術引進,更重要的是要“引智”,吸收國外公司的先進技術專家和管理經驗為我所用。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過去在很多領域引進吸收後被迫引進新技術,然後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