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土家族的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文化習俗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風俗習慣

 語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居民:

 土家族愛群居,建房都是壹村村,壹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壹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壹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壹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現在保留亦有。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幹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擡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壹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壹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壹、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壹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竈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壹只大公雞。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壹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壹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壹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壹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壹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壹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壹起食用。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系的。不論什麽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歷單日開始,持續的天數也是單數。壹般三天、五天、七天。壹般在農歷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有上萬人。節奏鮮明、動作優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生活:

 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方面,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壹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壹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節慶:

 土家族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壹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過年主要活動。

 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且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從臘月廿四過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除夕夜之前的時間,主要是為過年作準備工作,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要自己制作臘肉、香腸以及糍粑(少數家庭雖然不自己制作,但也要購買)。

 進入臘月後,土家族的家家戶戶就開始著手準備年貨了。此時,在外務工、學習的人都要四面八方趕回家團聚。整個臘月日程安排如下:殺年豬,熏臘肉,磨豆腐,打粑粑,炒炒米等。這些都是土家族過年的典型活動特征。

 (1)除夕團年

 農歷大年三十稱為“團年”,大年三十是團年的日子,也是土家人壹年中最熱鬧幸福的日子。土家人“團年”相當講究:第壹,家庭成員必須到齊,兒女們不管在多遠的地方工作或是念書,都得趕回家壹起吃團圓飯。第二,土家人團年所有人必須同時入席,待家裏長輩到院子裏放完團年鞭炮,入席說上幾句喜慶話後,團年飯才正式開始。壹般準備年夜飯是家裏的女人負責,男人壹般負責幫燒火,但是現在壹般不燒柴火,所以男人們就是幫忙打打下手,或者貼春聯、打牌,甚至幹脆看看電視啥的。

 除夕以後就是大年初壹了,土家人從這壹天開始拜年。土家人把正月十五當作過年的最後壹天,這天除了還沒有拜完年的人家,壹般都會在自己家裏過,壹家人在壹起吃湯圓。大年初壹要拜年,“初壹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壹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後才到丈人家去。

 (2)過元宵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吃完代表“團圓”的湯圓後,土家人的年就到了最後壹個大型活動了:“耍毛狗”--壹種帶有娛樂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會和逗七姊妹、照排排亮、玩龍燈、舞獅子等。

 常言說得好:三十晚上的火,正月十五的燈。小孩最盼望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為那晚家家戶戶都要照排排亮。夜幕來臨,大人小孩就在自家的房前屋後點燃壹排排的蠟燭,在微風吹拂中壹閃壹閃的,煞是好看。玩龍燈最熱鬧的就要數正月十五了。吃過豐盛的晚飯後,舞龍的人會光臨鄉裏的每壹戶人家,在每家人的家門口前舞上壹會,看熱鬧的人們則會隨著舞龍的人壹塊玩。轉到河灘上進行隆重的“燒龍儀式”。人們用自制的長竹筒裝滿黑火藥,每人拿幾支,點燃後對著龍頭和龍尾猛燒,噴濺的火花顯得十分輝煌,舞龍的人則千方百計地躲避。經歷很多回合後,直到龍頭龍尾被完全燒完為止。當時的場面非常壯觀!嬉笑聲,鑼鼓聲,鞭炮聲,使得壹年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中結束。正月十五過完後,年就結束了,預示著人們又要開始新的壹年的春耕了。

  • 上一篇:名帖是什麽?
  • 下一篇:大連楓葉國際學校小學課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