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歷史簡介:
土族,是中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壹,土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國家在1979年為土族人民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字母形式的土語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青海的民和、大通兩縣和甘肅的天祝藏族自治縣也比較集中,其余的則散居在青海的樂都、門源、都蘭、烏蘭、貴德、***和、西寧和甘肅的卓尼、永登、肅南等地。
土族的傳統節日:
1、春節
春節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壹。
2、端午節
和漢族壹樣,土族也在五月初五這壹天過端午節。
3、中秋節
土族過中秋,也與漢族傳統大致類似,月亮出來之前,人們在房頂上獻月餅、果子、核桃、棗兒之類供品,並點壹對油燈。月亮出來後賞月,壹直等到燈油熄滅之後,將所有供品拿下來全家分享。
農民開始播種。晚上吃油餡餛飩,在油餡裏摻放幾粒麥粒和谷物,吃剩的餛飩分給家畜,以示莊稼是養人養畜之寶。
4、谷雨節
在谷雨那天莊稼人請人寫“谷雨”。因過去在三川地區蠍子繁衍很多,為防止蠍皙,在壹張黃裱紙的上半部書寫“天師到門庭,仙氣吹壹口,蠍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人們壹般在黃裱紙下半部畫壹只公雞,嘴裏銜壹只蠍子,有雞人家從雞冠上取壹點血滴在蠍子身上,然後將黃裱紙貼在墻上。
5、天社節
農歷春分時節,土族人民要上墳祭祖。同姓親戚們將壹頭豬或壹只羊宰殺後擡到祖墳所在的地方,有條件的家裏還做壹盤雞,具體作法是將壹只大公雞用針刺殺後去毛煮熟,雞身蓋上用紙剪成的花衣。
雞嘴裏銜上壹撮棉花,然後將雞裝在木盤裏,周圍還擺上以豆芽、雞蛋、臘肉、蔥等做成的5碗涼拌菜,供獻在祖墳前。祭祖時,人們將宰殺的豬或羊放在木板上擡到祖墳的後土祭祀,焚化紙錢等,男女跪拜,並由其中壹位長者祈禱祖先賜福於後代。
6、納頓節
民和三川地區土族在莊稼豐收的農歷七月開始,舉行本民族傳統節日“納頓”。“納頓”是土語,意為娛樂。納頓節是民和三川地區土族人民為慶祝豐收而每年舉行的獨有的傳統節日,從農歷七月十二日起。
“納頓”從莊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開始,間隔壹天或數天,由下川經中川的祁、楊家等地,漸漸北移,壹直延續到上川的趙木川、官亭鮑家壹帶,最後以農歷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納頓”收尾。
7、花兒會
土族山鄉還盛行專門賽歌的“花兒會”,多在每年農歷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舉行。
8、九月九廟會
農歷九月九至十壹日,三川壹些村廟裏舉行九月九廟會。
人們在第壹天請來法師和陰陽,剪蟠立桿。法師開始穿戴法衣時,旁邊二人唱《打扮曲》,對法師的壹身穿戴從頭到腳大加誇贊。法師裝束已畢,拈香祈禱,開始作法,邊舞邊唱《蓮花曲)。蓮花曲分為五段,即青、紅、皂、白、黃五色蓮花。
9、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臘八節。淩晨時分,家家到河灘上背回幾塊冰立在果樹或糞堆上。又抱壹堆麥草分別在地裏、糞堆上和果樹底下將其燃燒。院中盛放壹碗清水,待結成冰後,根據冰凸起的形狀預測來年莊稼的收成情況。
10、擂臺會
互助縣府所在地威遠鎮,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唱擂臺戲。據史料記載,宋代以前,威遠鎮壹帶叫“諾術鬥”(土語意為森林地區),宋時改稱“牧馬營”,為軍事要地,是兵戎活動頻繁之地。
11、雞蛋會
每年農歷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壹些地區舉行的傳統廟會,趕會的人都帶許多熟雞蛋,在會場上敲擊作戲,被敲破者將蛋送給贏家取樂。所以人們習慣地叫做“雞蛋會”。
12、觀經會
觀經會是佑寧寺歷年舉行的祈願法會。佑寧寺系土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舊稱“郭隆官巴”(鷹谷寺)。史稱“溫北諸寺之母”。該寺於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舉行兩次規模宏大的觀經會。
百度百科-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