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幾組數據,淘寶目前在售商品總數超過10億,其中只有3%—4%的商品有銷售記錄。另外壹組數據也顯示,淘寶目前大概只有3%的店鋪能夠盈利,其余97%的店鋪都在虧損。這些數據是否誇大其詞雖有待考證,但在互聯網沖擊之下,傳統企業無論是否觸電都發現生意越來越難做,前景黯淡。對傳統企業來說,現實的情況是互聯網讓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到底何故?
如果我們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的傳統企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期,這陣痛既來源於產業鏈上遊的資源壟斷,也來源於消費端需求的快速變化。目前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仍落後於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壹些本應該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大潮中學會遊泳的產業,由於體制及政策等原因被套上了救生衣。而這些產業恰恰集中在國民經濟的第二產業裏,對產業鏈的上下遊貢獻值極大,所以當它們面臨生存困境時就會像癌細胞壹樣迅速蔓延到整個經濟肌體中。
市場是壹只無形的手。無論在哪個時期,其內在的經濟規律不會變。互聯網的崛起放大了市場經濟的特點。當互聯網從2000年開始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時,很少有企業註意到這是壹股影響中國經濟變局的主要力量。最早萌芽的是B2B電商,其次才是B2C電商。壹些嗅覺靈敏的企業早已學會了在互聯網中遊泳,率先享受著互聯網的紅利。而另外壹些受制於體制或反應遲鈍的企業卻沒能跟上整個消費需求的快速變化,懵然不知自己的未來。
如果從企業運營的微觀角度來看,把電商比作壹座山,有的企業還在山腳下,有的企業已經在山腰,有的企業卻早已登上山頂。不同階段的企業對於電商的理解跟宋代禪宗大師參禪的三重境界很吻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第壹重是看山是山,山腳下的企業看似知道電商為何物,知道企業要走電商,也知道不做電商是死路壹條,卻不知道登山的路徑是哪條,需要準備什麽工具。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已經爬上山腰的企業,這對應的是已經開展電商業務的企業,他們雖然在電商的路徑上開始摸索,卻發現前方荊棘密布,走了不少彎路,迷失了方向。第三重是看山還是山,登上山頂的企業會恍然大悟,參透電商的本質,學會將自己的企業進行電商化改造。
目前,絕大部分企業都還處在電商爬山的艱難路上,還有壹些企業甚至跌下了懸崖。研究這些陷入困境的企業可以發現,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失敗的方式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在筆者看來,傳統企業做電商要遵循三大法則:
首先,資源應該流向最能產生價值的平臺。企業要延伸自己對電商的理解,不是說在淘寶或阿裏巴巴開店做生意才是做電子商務。電商的本質是商務的互聯網化,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生意,妳的客戶在互聯網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都是妳可以電商發力的地方。目前國內80%以上的流量都由百度、阿裏、騰訊三大巨頭把控,這三大平臺都應該是企業做電商需要利用的平臺。如果把電商比作壹盤棋,淘寶或阿裏巴巴平臺都應該只是這盤電商棋盤中的棋子,而現實情況是很多企業都把淘寶或阿裏巴巴平臺當成了整盤棋去下。
其次,要先生存後發展,兩條腿走路。先把線下的那條腿走好,生存問題解決了,再謀發展才不會有後顧之憂。線上電商這條腿不能單純靠價格取勝,也不能把電商當成清庫存的回收站。把電商當成清理庫存的銷售通路,既影響原有的線下銷售體系,對品牌也是致命傷害。而且在做電商時會發現在互聯網上賣產品成本壹點都不比線下便宜,面對成千上萬價格極其透明的同質化產品,依靠價格取勝的產品根本毫無競爭力,除非妳的成本能控制在比同行低20%以上。
第三,基於用戶體驗的產品創新是終局,這是企業做電商的終極法則。都說互聯網客戶是最挑剔的,可正是這種挑剔,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和創新提供了快速叠代的機會。做電商的終局意義不僅僅是銷售產品,還應該是用電商來指導產品研發,構建企業與消費者的新連接。傳統經濟時代企業開發產品往往是閉門造車,而互聯網給了企業和用戶直接互動的機會。小米是利用互聯網進行產品研發升級的經典案例。不是它的營銷做得多好,而是它的產品超越了壹般用戶對於傳統手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