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中的“經濟”二字是什麽意思?

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中的“經濟”二字是什麽意思?

1,“經國濟天下”是經濟壹詞的來源。

中文裏很多詞都是直接從日本來的。(比如革命最早是日本人用的,中國古代從來沒用過。) 。

經濟是日本人從英語經濟翻譯成日語時構思出來的。

2.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濟”字是對“治國”、“濟民”、“治國”、“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意為“治國平天下”。內容不僅包括國家如何管理財政和其他經濟活動,還包括國家如何處理政治、法律、教育和軍事問題。

“經世濟民”中包含的“經”字,從中國傳到日本由來已久。西方經濟學在19世紀傳入中國和日本。日本神田小平最早把經濟學翻譯成“經濟學”,中國嚴復翻譯成“生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學逐漸成為各類經濟學科的總稱,具有經濟科學的含義。

3、世界經濟發展史:

經濟學作為壹門獨立的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之前,對當時的壹些經濟現象和問題形成了壹些經濟思想,但沒有形成體系。

在以悠久的歷史和文明而聞名的民族和國家中,中國、古希臘、古羅馬和西歐在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的文化體系,都為經濟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世紀古希臘、羅馬和西歐的經濟思想

古希臘在經濟思想上的主要貢獻有色諾芬的經濟理論、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和亞裏士多德的商品交換和貨幣理論。色諾芬的《經濟理論》論述了奴隸主如何管理家庭農場,如何用實用價值增加財富。色諾芬非常重視農業,認為農業是希臘自由民的最佳職業,對古羅馬以及後來的法國中產階級農業學派的經濟思想產生了影響。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從人性論、國家組織原則和使用價值生產三個方面考察了社會分工的必要性,認為分工是人性和經濟生活所必需的自然現象。這壹分析與中國古代管仲的“四分”論和孟子的“功易通,用敬慕補不足”論基本壹致。

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與倫理學》中指出,每壹個物品都有兩個目的:壹是直接使用,二是與其他物品交換。他還闡述了商品交換的歷史發展和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作用,指出貨幣在壹切商品中起著等價的作用,從而成為最早分析商品的價值形式和貨幣性質的學者。

古羅馬的經濟思想部分見於塔加托、瓦羅等幾位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中。古羅馬對經濟思想的貢獻主要是羅馬法中的財產、契約和自然法思想。古羅馬早期有十二銅表,到了後來的帝國時期,有了適用於羅馬公民的民法——民法和適用於帝國各民族的民法。在這些法律中,對於產權、契約關系以及買賣、借貸、債務等相關關系都有明確的解釋。萬國公法所依據的普遍原則和自然合理性逐漸形成了自然法思想,成為資本主義早期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來源。

西歐中世紀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真正確立封建制度是在11世紀。中世紀的學術思想被教會壟斷,形成了所謂的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主要以哲學的形式論證宗教神學,但也包含壹些經濟思想來論證某種經濟關系或行為是否合法或公平。後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教會不得不回答當時社會的兩個重要問題:壹是貸款利息的正當性,二是交換價格的公平性。

借貸利息是違背教義的,教會也壹再禁止。但由於大量民間借貸的現實,經院學派不得不采取調和的態度。

在中世紀的神學家中,較早討論公平價格的是阿爾伯特大帝。他認為公允價格等於成本,市場價格不可能長期低於成本。中世紀對這兩個問題沒有令人信服的看法,但卻為後來的經濟學家提出了研究課題。

4、中國古代經濟思想:

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有其自身的特點。它與西方古代經濟思想相比,除了重視農業生產和社會分工以外,還有自己的特點。在這方面,主要有“道法自然”、義利、富國、賦稅、平價、奢侈節儉等思想。

道家自然是道家的經濟思想。道家從自然哲學出發,主張經濟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反對儒家提倡的禮制和當時法家提倡的刑事政治。道家的這種經濟思想後來傳到了西歐,對17-18世紀盛行於西歐的自然法和自然秩序思想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義利思想是關於人們逐利活動與道德規範關系的理論。“利”主要是指物質利益,“義”是指人們在行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範。儒家重義輕利,成為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阻礙了人們對求利求財的討論和論證,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各種主張或政策,使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富強起來。孔子的學生提出了“民以食為天,君以食為天”的思想,這是早期儒家的富國思想。商鞅變法後,提出了富民強兵和“重本抑末”的政策。商鞅和後來的韓非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兵之源,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同時,他們認為工商業是最後壹個行業,容易獲利。如果不限制,會讓大家避農,危及農業生產,所以主張“取締最後壹個行業”。富國思想在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這與中國長期以來是壹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密切相關。

田賦是中國封建社會農產品的主要分配形式,也是中國思想家經常討論的問題之壹。西周“公田”制度滅亡後,對農業生產而不是所有田地征稅。因此,中國的古代經典和歷史書籍,如《尚書》、《周立》、《國語》等,經常討論田地的分類和貢品的分配。平價的理念就是穩定價格的理念。戰國時期,李悝和範蠡鑒於糧價大起大落對農民和商人不利,提出了國家在豐年收購糧食,在歉年出售的“平準”和“平準”政策,使糧價只在壹定範圍內波動。這種平價思想也被用於國家糧食儲備的不斷清算制度和幫助窮人的自願倉庫制度。

古代王公貴族生活的奢侈或節儉,與財富的匱乏或富足,以及收稅的復雜與簡單有關。所以對待消費是提倡“儉”還是“奢”,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經常討論的問題。總的來說,奢侈和節儉是中國封建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思想。

但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也出現過壹些相反的觀點。比如《管子》的奢靡篇,論述了富人在衣食、宮殿、墓葬方面的奢靡開支,可以使女工、工人、瓦工、農民有活幹。即有利於窮人獲得就業和生活,也能使商業活躍起來。這在當時確實是壹個不尋常的觀點。它從經濟活動各個方面的相互關系來考察消費問題,並對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提出了卓越的見解。

除上述主要經濟思想外,中國古代思想家還有其他經濟觀點,如欲望、功利、理財、田畝制度、富民、人口、物盡其用、人盡其用等。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大部分是為維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服務的,但也提出了壹些為擴大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道路的思想。

  • 上一篇:四年級語文課文教學計劃
  • 下一篇:夏天不脫妝怎麽畫溫柔妝?優雅女神化妝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